你“雞娃”了嗎?瘋狂報班為啥成了家長圈的流行病丨熱點

一線城市的家長,一定聽說過這個詞——雞娃。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培訓,每天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讓孩子不停地拼搏,不停地打雞血,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

最近,兩張“雞娃”課表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這兩張課表來自一個家庭,一張是10歲讀小學四年級哥哥的課表,週一到週日,除了在校,都要參加各類補習班,還要完成相應的練習。另一張是妹妹的,5歲讀幼兒園中班,但琴棋書畫樣樣都要學。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把孩子的每一個空檔都安排得妥妥的,這位家長真是令播報君瑟瑟發抖……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給娃報班成為家長圈的流行病

“你雞娃了麼?”“雞娃”不僅是家長間的調侃,更成為了家長圈的流行病。還記得今年熱播劇《小歡喜》中,在母親“高壓政策”下喘不過氣、最終患上抑鬱症的高中生英子麼?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和孩子可不在少數。

每到週末,大型商場就會出現很多或開開心心或愁眉苦臉的孩子。他們不是來逛街的,而是來參加興趣班、補習班,有些火爆的課程甚至要靠家長們“搶課”才能定上。陪同孩子的家長也不閒著,坐在教室後面,和孩子一起聽課做筆記,還時不時對板書拍照。課間,家長們還會和其他家長分享“報班經”。

線下培訓機構火到不行,在線教育培訓用戶規模更是年年創新高。調查顯示,到2020年K12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突破3000萬人。一線城市的用戶比例(50.4%)遠高於二三線城市(分別為35.6%和21.1%)。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家長把孩子變為“雞娃”的重要誘因。而不輸的標準就是孩子上了多少興趣班、補習班。在“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報了N個班的緊迫感影響下,本來比較“佛系”的家長也會漸漸覺得不給自己孩子報班可能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雜誌社工作的孫女士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不想讓孩子成為‘雞娃’,但還是採用了培養‘雞娃’的方式”。

孫女士為了不讓女兒在學習中掉隊,也為了保護女兒的自信,給孩子報了一些補習班。“朋友的小孩都是幼兒園上的,我女兒是在小學開始上的。”但令她擔心的是,女兒剛剛升入初中,因為沒有在暑假報班提前學習課程,導致現在學習上很吃力,比起其他同學有些跟不上。

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更具有競爭力,這就需要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而“報班”就成為了最簡單直接的獲取方式。

從更深的層次上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社會還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失敗,就希望讓孩子多掌握技能,多擁有證書,不斷地在給孩子加碼。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學得多,掌握得多,就一定能夠在競爭中獲勝?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表示,如今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標準還是需要討論和引導的,不是證書多、技能多就一定優秀。這會導致家長產生攀比心理,為了多獲證書或技能而不斷讓孩子報班學習,教育觀念產生了偏差。

家長的教育焦慮正在傳導給孩子

焦慮,現在越來越成為都市人的常用詞。工作焦慮、情感焦慮、生活焦慮……而現在困擾著許多都市父母的是教育焦慮。

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興起,這個群體的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至少不比自己差。而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方式就是接受良好的大學教育。一路往前推,進入好大學,需要在好的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接受教育,自己的娃也就成了“雞娃”。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為了能夠在好的中小學學習,家長為孩子們報名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開展了一場教育競賽。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支出佔到了全家收入的很高比例,同時也有很多中國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而放棄了休假和愛好。可以說,教育焦慮已經逐漸成為都市中產家長的“標配”。

而最終為教育焦慮埋單的卻是孩子。“說白了這還是一個對起跑線認識的問題,”薛二勇說,“我們應該在觀念上有一種轉變,就是人生的發展路徑,時間和階段是有差異的,那起跑線就是有很多條的,而不是糾結於某一條或者某一點上。”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做法,對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命題組老師親臨授課”“學霸面對面輔導”“誰誰誰用了我們的輔導資料成績得到大提升”……課外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在向家長們展示本機構實力的同時也為家長許以各種美好的未來,讓家長心甘情願地把錢掏出來。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今年“兩會”上對記者談了這個現象:那些培訓機構炫耀的培訓成績單、廣告、廣告詞,很多都是雞湯加忽悠。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這是不行的,不聽忠告聽忽悠,負擔增加人人愁。

現在還有一種“凡學皆比賽、凡賽必獲獎”的現象。“凡賽必獲獎”就是指一些機構抓住家長心理,組織了名目繁多的藝術類賽事,凡參賽都能獲獎,不少孩子拿獎拿到手軟。對這種現象,有的家長是為了讓孩子見世面,認為對其成長有好處,但有的則是為了給孩子升學加砝碼,能夠讓孩子的簡歷更好看。

薛二勇用“劇場效應”來解釋這個現象:人們去看演出,如果第一排觀眾都站起來,第二排、第三排的觀眾為了看清也要站起來,以此類推,所有的觀眾都會站起來。這是一種示範帶動作用,當別人家小孩都在學特長、補習課程時,家長就會考慮讓自己的小孩也去補習。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2019年7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規定,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根治這種現象,國家已經開始行動。

從功利主義迴歸教育的初心

成長,從來不是一條“單向道”。有學者將教育的價值分為兩種,一為本質價值,一為工具價值。前者側重人的發展和培養,後者

關注教育的選拔與甄別。“雞娃”的父母們誤將考試、升學當作成材的唯一標尺,讓孩子輾轉於一家又一家課外班,追求一項又一項“認證”,期望子女能夠在同齡人的競爭中“勝人一籌”。

相比之下,家庭本該承擔的人格與美育教育,卻不得不給功利教育“讓位”。在孩子成長、成材的教育之路上,“本質”與“工具”息息相關、不可偏廢。《小王子》一書中寫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蒐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你“鸡娃”了吗?疯狂报班为啥成了家长圈的流行病丨热点

以更大視野來看,“雞娃”背後是瀰漫在整個教育階段的“集體性焦慮”,一味苛責父母並不合理。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搶跑”,自家孩子卻還在“熱身”,家長們如何做到“雲淡風輕”?當驚歎於一個個“牛蛙”橫空出世,自家孩子卻還是普通“青蛙”時,家長們又怎能不心急火燎?正如網友評論:“你不學,有人學,你不得不學。”在重重壓力和焦慮的倒逼下,不少家長無奈中只好跟風“雞娃”,對於孩子的要求與標準也在這一過程中水漲船高。

“雞娃”折射出的“教育焦慮”需要理解,更需要深思。在社會不斷努力提供更優質、更公平教育的同時,執著於“雞娃”“拼娃”的家庭教育心態廣泛存在;販賣焦慮、製造需求的“影子教育”依然風生水起。

回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教育的初心是什麼?許多父母嘴上說只要孩子快樂成長就好,但實際生活中卻把孩子的個人價值只是簡單跟是否能上一個好大學、是否將來能賺更多的錢、是否能夠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聯繫起來。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絕不是培養“雞娃”那麼簡單,值得家長、學校和社會來共同思考和努力。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歡迎老師、家長和同學們和播報君一起來留言討論。

來源丨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網、艾媒諮詢等

圖片丨攝圖網、海淀胖爸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