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有見識的父母,需要在教育的理念上多一些獨立思考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週末的清早,我正緊張地收拾行李,準備帶娃出門去爬山。照例選擇在家躺屍的娃爹,給我轉了一個推送《法大學生跳樓身亡,遺言媽媽我太累了》。

新聞講述的是一個天資不那麼聰明的孩子,硬是被高壓的母親雞成了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

但是在大學裡,孩子的各方面水平都被同班的校友碾壓,活得很壓抑;

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因為缺乏社交等技能,無法勝任上司交代的工作。

孩子因為融入不了環境,想退縮,但是母親堅持:「留在一個好單位才能找到好對象」,不允許孩子辭職。

最後孩子從單位的21樓飛身而下,給父母留了一封簡短的遺書:

爸爸媽媽,我一直希望可以成為你們希望我成為的那種人,可是,我始終成不了那種人。

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屬於自己的圈子裡,別人的優秀都是用來突出我的愚笨。

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許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類,不聰明,但活得很快樂。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過去總覺得這種極端的例子都出現在新聞裡,但最近與幾個老同事聊天,發現被現代高壓教育制度毀掉的孩子,真的越來越多。

其中一個孩子,現在正是上初中的年紀,但是沉迷於打遊戲,已經嚴重到了要休學的地步。

兒子並不是不聽話, 看到了操勞的母親,也強忍著去上學,但去了之後覺得根本聽不懂跟不上,最後還是選擇放棄然後回家打遊戲。

因為長期熬夜也不運動,體重上升,變得越來越胖,而且白天也經常頭疼。

另外一個女孩子,也是初中階段,成績一般,卻被父母託關係硬塞進了重點班。

結果孩子在那個環境裡非常受挫,失去了信心,得了嚴重的抑鬱症,失眠嚴重,數次自殺未遂,之後父母也不敢把她送去學校了,只好休學回家,天天守著她。

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在父母的鞭打下,上了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大學。但是自從大學畢業之後就不願意出去工作,快30歲了,整天宅在家裡,吃用父母的。

其中一個,他媽問他,你這樣不工作,萬一以後媽媽老了、走了,你怎麼辦?他說,如果你不在了,我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這些例子都印證了那一句已經聽得爛俗的老話:身心健康,才是那個排在首位的1,離開了這一點,多少個學期成績優秀、報多少個興趣班,末尾的0再多,也都沒有了意義。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當然,菲爺絕不是想鼓吹什麼減壓、快樂教育,相反,菲爺認為:雞娃,該雞的一定要雞。

因為,但凡能在社會的某一個領域做出一點特別的成就的人,那一定是要能夠克服人性本身的懶惰、好逸惡勞等特性的,一定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不知道艱辛、努力、堅持、自律為何物,懶散慣了,長大了絕對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能變身勤勉自律。

菲爺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不適合「精英教育」的父母,如何科學地雞娃》,就提到,對於那些追求「贏在射精前」的焦慮父母來說,如果非要有什麼起跑線的話,那就是父母的見識——

有見識的父母,願意在教育的理念上多一些獨立思考,探討一些更科學的教育思路,能夠用尊重和「向善」的力量給予孩子健康的引導,然父母和孩子都能在努力中,收穫人生的幸福感。

新聞裡的父母,雞娃本身沒有錯,甚至孩子如果將來成才,會感謝父母把他們送到了這樣的人生平臺。

但是這些父母雞娃卻把孩子逼上了絕路,就在於缺乏這種獨立思考和教育的見識。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學習成績好、考上好大學、進個不錯的好單位……父母逼著孩子達到的這些結果,看起來都沒有錯,但錯在「眼界太狹窄,只停留在當下」

過度聚焦當下,便會落入劇場效應:前排的人都站起來了,我不站起來就看不到了。

然而,真正有眼光的父母,應該能夠抬起目光,望向遠處,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對教育的初心:在孩子漫長的一生之中,Ta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問題一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父母更不能秉持著一種「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教育。

「上最好的小學中學大學,讀完名校出來進大企業或當公務員」,這個路徑或許在過去我們作為父母本身的幾十年中適用,因為那是整個社會從貧困階段向中產階段轉化的特殊歷史時期。

但如今,社會發展的歷史路徑已經變了,個人的教育培養路徑,也必須變。

在當下和未來的時代,社會需要的已經不全是一個大組織中的「螺絲釘」,越來越多個體的崛起、小而美的創新盛行、極度小眾的商業領域大方光彩……

不得不說,當下的父母真的「更難了」,他們再也不是按照傳統的「標準產品流程」培養孩子就能高枕無憂,因為那樣可能分分鐘娃被整殘,或者分分鐘變成沒有自我的巨嬰。

現在的父母,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文化積澱,要深入思考教育的初心,甚至要有「產品化思維」去發現孩子的差異化優勢,需要教會孩子成人後在社會獨立生存,有清晰自我認定和定位的能力。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如果說要為這樣的教育理念提供一點「實操性」的建議的話,菲爺想提一下幾點:

1.多帶孩子戶外運動,培養廣闊視野

除了擁抱自然、強身健體這些「通用功效」,菲爺覺得戶外運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你的「視野」:

多看看大山大河,才領會得到真實的世界是一片廣闊天地,而不是總盯著眼前那點東西焦慮。

這一點不僅對孩子奏效,對身負職場壓力和養育壓力的中年父母們,也非常重要。

所以,雖然我也幫娃報了很多班,但無論如何,我都要在週末空出完整的一天時間來,帶娃戶外運動,而且希望這一原則能一直堅持到成年。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2.多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提升感知幸福感的能力

我不知道為啥有些父母總要跟孩子那麼嚴厲一本正經,實際上,多一些幽默感的親子管教,不僅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擁有樂觀的精神,還可能得到更好的雞娃效果。

這一點,菲爺很感激家族中有這樣的基因,每次和他們相處,我都深受感染。

例如,外公去年因為肺癌住院了,動完手術之後,還進行了為期半年多的化療。結果他在病房,還能趁精神好的時候,跳起廣場舞來,還是拉丁的那種~ 後來外公恢復得挺不錯,現在已經一年多了,回老家的時候,外公還興致勃勃地到處帶我去兜風。除了醫學的力量,我相信也是樂觀的心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弟也是個很有幽默感的人,之前一直唸叨著買車,但由於還處於屌絲階段,暫時買了個小電驢上下班代步。然後他跟我說:「自從騎上了小電驢,每天吹著清新的風,目睹著堵車的汽車一輛又一輛的車從我身後退去,我就覺得人生活出了新境界」。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總而言之,不加思考地盲目「雞娃」,致殘風險有點高,雞娃需謹慎。

培養孩子是一種產品思維,沒有既定的答案,需要不斷保持思考,有清晰的差異化優勢和定位的探索。

且行且探索。

有見識的父母,從來不會因為“雞娃”讓孩子走上絕路

歡迎來到辣媽菲也,讓我和你一起嘮嗑嬰兒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媽菲爺(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