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十堰」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穿黄工程全景。干旱时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可向黄河补水。

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朱江 张建波 张萌 封荣娟 报道:在黄河底部35米深处,清澈的汉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洞,继续自流北上,形成了“江水不犯河水”之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单项工程中投资最大、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中线的控制性工程和咽喉工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工程通水5年来,输水水质优良,始终稳定达到或者优于地表水二类以上标准。

“江水不犯河水”,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十堰」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南岸进水口。

2019年11月30日上午,北风呼啸,本报采访组从郑州绕巩义黄河公路大桥一路北上,途经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再折返来到黄河北岸。

远远望去,竖井建筑物、出口降压站、穿黄水生态科研工作站等建筑物在呼啸的寒风下伴着从竖井涌出的清澈汉水,卷起巨大的波浪。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

2014年12月12日,经过跨越两个世纪、61年的构想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送水。15天后的12月27日,流淌千里的清澈汉江水涌向北京颐和园团城湖,流向京城千家万户。

“穿黄”,顾名思义就是穿越黄河。2014年7月3日,中线工程黄河以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2014年9月15日,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充水试验成功;9月29日,中线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丹江口水库的水来自汉江及江汉的支流丹江,两江均发源于陕西,年均入库水量388亿立方米。其中,汉江占85%,丹江占15%。

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长江流域的汉水借助浑然天成的地势分流向北,在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处与黄河邂逅。清澈的汉水在黄河底部奔涌,与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构建出十字交叉的江河奇观,“江水不犯河水”,续写着人类改造自然的现代神话。

黄河底部14至16摄氏度,汉水穿隧不会结冰

「十堰」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北岸出水口。

北方天气寒冷,常年不结冰的清清汉水,穿越黄河底部结冰了怎么办?

陪同记者采访的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工作人员舒仁轩介绍,黄河底部温度保持在14至16摄氏度,寒冷的冬季,汉水穿隧时也不会结冰。

水质的好坏,决定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2019年11月30日上午,记者在穿黄工程北岸的竖井看到,从黄河底部出来的汉水清如碧玉,南高北低的地势,使带着压力的江水在穿黄隧洞北岸出口自下而上垂直喷涌而出,发出隆隆轰响,在渠里掀起1米多高的浪花,仿佛把人带到海边,感受波涛汹涌的大海澎湃。

在竖井两侧,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联合设置的穿黄水生态科研工作站格外抢眼。

“各种分析数据显示,南水北调总干渠穿黄工程的汉水,很多时候的大多数指标都是一类水指标。”舒仁轩幸福地告诉记者。

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根据设计,穿黄隧洞每年有15至30天检修期,半年左右要放空隧洞的水检查一次,确保水质万无一失。“在黄河南岸还有一个退水闸。维修时,启用退水闸和抽水系统,把水从洞内排到黄河或渠道里。水排完后,技术工作人员进入隧洞开展维修和清淤等工作。”

穿黄管理处值守人员刘涛是土生土长的焦作市温县人。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水真好!工程通水5年来,输水水质优良,始终稳定达到或者优于地表水二类以上标准。原来烧水壶里会有好多水垢,用上汉水后,水壶里边干干净净的。”

穿黄隧洞,中线工程的控制性和咽喉工程

「十堰」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位于黄河南岸的穿黄博物馆。

时光倒回到6年前——2013年11月25日11时许,记者在有关部门特许下,戴上安全帽,从黄河南岸邙山倾斜隧道走进穿黄隧洞。800多米的倾斜隧道坡度很缓,一路向前,可以真切感受到头顶上黄河浩浩荡荡、波涛翻滚的豪迈。

2019年12月11日上午,记者从北京返回十堰途中行至郑州。在荥阳市王村镇李村,站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南岸邙山上,身边的明渠犹如地峡。

工作人员介绍,渠顶海拔高160米,与丹江口水库目前的蓄水位相当,而渠底底板高程为106米,明渠下切深度有50多米,构成了中线罕见的人造大峡谷。由于下切太深,从渠顶到渠底板共建造了4级平台。

记者放飞无人机攀升到490米高空,通过显示屏俯瞰,黄色的大地上,汉江水从明渠奔涌而出,清如碧玉。  

记者在封闭装修的穿黄博物馆看到,这是一个以南水北调1∶1试验场为基础,供游客游览、参观、纪念的室外展示场所。博物馆地下30米有条9.6米长的地下试验隧洞,是为了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施工中获得精确的试验数据而建造的。“这个隧洞内的所有结构,都是和实际的穿黄隧洞按照1∶1的比例建造的。”博物馆门卫告诉记者,开放时,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到仿真的穿黄地下隧洞,近距离感受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伟大。

“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实施穿黄隧洞工程,难度超乎想象,其关键技术研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据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负责人介绍,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单项工程中投资最大、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中线的控制性工程和咽喉工程。穿黄工程设计静态总投资30多亿元,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根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初步设计,有隧洞与渡槽两套方案。那么,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隧洞方案呢?

“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而盾构法施工技术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最终采用了隧洞穿黄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负责人说,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我国专家就开始了穿黄工程研究。在情况复杂多变的黄河动土,决策者慎之又慎。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水利部指派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隧洞两个方案,然后再让两个部门联合设计,并从两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穿越黄河天堑,汉水造福北方人民

「十堰」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吕布点将台下,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摆动着腰身浩荡东去。

人们用“飞龙在天”形容横跨大江大河的渡槽方案,然而,在更多时候,中线工程则以倒虹吸的方式在地表之下穿越道路或河流。其中,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便是穿黄工程。

舒仁轩告诉记者,倒虹吸是指利用上下游水位差,令水流在垂直方向上呈弓弯向下的弓形流动,从而实现渠道立交。“穿黄工程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倒虹吸。‘潜龙在渊’则是对穿黄隧洞倒虹吸方案的形象描述。”舒仁轩说,穿越黄河的隧洞位于黄河底部,与地面结构相比,可免受温度、冰冻、大风、意外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相对简单,这对穿黄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是十分有利的。“开凿河底隧洞采用两条隧洞方案,两条隧洞平行布置,每条长4250米,其中过黄河隧洞长3450米,邙山隧洞长800米,内径7米,两洞相距28米。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因此,黄河北岸巨大的圆筒形竖井,内径16.4米、井深50.5米——几乎可以容纳一座15层的高楼。

负责掘进隧道的大型盾构机,在深厚的砂土中前行超过4000米,穿越黄河天堑。

盾构机的刀盘日夜不休地旋转,被粉碎的砂砾土石随泥浆不断排出。最终,在黄河河床下平均30米处,两条内径达7米的巨大隧洞,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穿黄工程使用的双层衬砌方式,在世界上是首次应用。

然而,规模庞大的穿黄隧洞,在建设中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砂土中石英含量较高,令盾构机的刀片产生严重的破损,工程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前后进出近400次,才在充斥着泥水的盾构机前端完成刀盘的修复和加固。最终,在万古黄河底部穿行了500多个日夜后,巨大的盾构机终于在河道对岸重见天日。自此,从丹江口水库南来的清澈汉水,终于跨越黄河天堑得以继续北上。

2019年12月11日中午,记者在距离穿黄工程南岸不远处的“吕布点将台”上看到,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摆动着腰身,浩荡东去,点将台下就是滔滔黄河。向南远眺,清澈的汉江水沿着地上明渠从南面奔腾而来,通过两条穿黄隧洞在此与黄河立体交叉,以“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俯冲而下,穿越万古黄河,永续北上。

在2019年12月12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指出,随着5年来供水量逐年增加,被誉为“人间天河”的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使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更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发挥出的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13807280110,报料电话:0719-811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