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如何激發大學辦學活力

“放管服”改革如何激發大學辦學活力

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舒德干聽取80後女科學家傅東靜教授關於“清江生物群”研究進展的彙報,後者是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馬騫攝/光明圖片

【思想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構建活力、高效、順暢的體制機制,是推動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口。西北大學是教育部12個全國管辦評分離改革試點單位中唯一一所高校,近年來他們聚焦“放管服”改革,在高校辦學體制機制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1.確立與“放管服”契合的治校理念

推進“放管服”改革,首先要有教育治理理念的現代化,要明確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管理服務理念。要明確大學不是政府部門、不是科研機構,不能任由不合理的條條框框束縛高校和教師的活力。要回歸大學的本來面目,抓住求真育人的本質,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以“迴歸常識、抓住本質、尊重規律、注重長遠”的治校理念,正確處理好大學和政府、大學和社會的關係,處理好學校和教師、學校和學生、學校和院系以及教學和科研的關係,將大學的根本任務堅決地指向立德樹人。這既要求教育主管部門要向高校放權,給高校鬆綁減負、簡除煩苛,也要求高校向院系放權,院系向教學科研領軍人物放權,徹底打通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後一公里”。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處在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相互疊加的歷史時期,在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形勢下,對高校本身來講,沒有政策壁壘,沒有身份限制,誰先改革創新,誰就先贏得機遇、分享改革紅利。可以說,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錯過了改革窗口期,以後再改成本會更大、代價會更高,還會有更多後遺症。高校要發展,就必須將“放管服”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理順內部治理體系,最大限度盤活一切資源,激發內部幹事創業的動力、活力。同時要摒棄按部就班的思路,不能只是爬行式追趕、等距離競賽,要有超常規的思維和舉措,抓住真問題,推進真改革,在尊重規律、不觸碰紅線和底線的前提下,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打破定勢,主動出擊、主動作為。

2.“放管服”改革的目標

高等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不僅是教育主管部門面向高校的改革,也是高校面向院系、面向師生的改革。

傳統辦學中,學校與學院的關係是“大學辦學院”“大學管學院”,學校處於支配、主導和強勢地位,學院處於依附、從屬和弱勢地位。學院的專業設置、學生招錄、職稱評審、經費使用、人事招聘、教學管理、科學研究等諸多事宜都受制於學校的管制和計劃,院系在上述方面的自主權非常有限,“等、靠、要”成了很多學院日常管理的基本思想和主導原則,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極大抑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放管服”改革,超越傳統的大學治理模式,通過重心下移、權力下放,將院系作為發展的動力源和發力點,將“大學辦大學”轉變為“學院辦大學”模式,把傳統的內燃機車頭牽引模式轉變為全方位發力的動車模式,改變學校發展的動力結構,使高校內部的運行機制更加科學、順暢、高效。高校內部的“放管服”,從學校層面來講,通過破解體制給予活力,使放權放得徹底有序、管理管得科學有效、服務做到精準到位;從院系層面來講,通過優化機制產生動力,使接權接得有力,治理治得順暢,目標定得精準。

“放管服”改革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即建立“統籌管理、分類指導、一院一策”的管理模式。“統籌管理”就是要從戰略性、全局性、關鍵性的角度,做好頂層設計,解決院系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事情。具體說,就是解決協同和共享的問題,協同學科力量,交叉融合,產生新的增長點等;共享學科學位點、共享大型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分類指導”是基於學科實際,解決差異和特色的問題。文、理、工的差異,學科內部不同方向的差異,都需要差異化對待。“一院一策”就是要尊重院系、學科之間的差異特色,調動院系辦學的主動性,由院系聚焦核心辦學指標,剖析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短板,找準集中反映深層次問題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制定適合學校和院系實際的改革方案,實施精準化、個性化改革發展舉措。

3.“放管服”改革的內容

“放管服”改革的內容要從政策突破、機制創新、投入增加著手。政策突破主要是獲得上級部門授權,爭取納入改革試點,並在校內開展改革試點。只要有利於發展,就放手探索政策突破點。機制創新主要是暢通師生評價、激勵和校內治理方面的渠道,使得各方面運行有序、通暢、高效。投入增加是在改革的框架下,目標牽引,在主要的幾個方面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投入有保障,條件才有改善,質量才會有提升。要從三個方面系統思考,全面謀劃,爭取獲得更大辦學效益。

在簡政放權方面,放得有序徹底。把學校的權力、資源向下沉、向下放,在權力和資源配置等方面賦予院系更大自主權。西北大學在深化和改革過程中,人力資源部下放職稱評審權等5項,研究生院下放導師首次上崗資格審核權等12項,教務處下放調整本科專業權等9項,科技處下放橫向經費使用權等8項。學校在率先實施改革試點的院系給予政策上的多項突破。如,學校下放職稱評審、人員聘任與退出、考核分配、研究生導師遴選等權力給地質學系,該系可以用結餘項目經費招錄博士後,教學科研人員可以根據情況延遲退休,實行貨幣化住房資助,教學科研人員可以帶項目到企業工作,各類經費打通使用。學校下放職稱評審、導師遴選和津貼分配等權力給生命科學學院,該學院引育人才可實行一人一策,設立特別獎學金吸引優秀生源,用市場槓桿調整用房資源,設立專職研究崗位等。

在放管結合方面,管得科學有效。既包括學校層面的“管”,主要是管全局、管宏觀、管標準;也包括院系層面的“管”,主要是院系內部管理和機制運行。校院結合的“管”才能形成治理的合力。下放權力,實施“一院一策”,並不代表完全的“放羊”和“鬆綁”,也絕不意味著增加投入降低標準,而是每一個院系都應提出既切合實際又更加高遠的目標。院系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問題找得準不準,原因分析得透不透,目標制定得合適不合適。學校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個小組不是隻領導不做事的“虛設”班子,更不是隻挑毛病的“管卡”班子,而是基於院系發展的差異化,對各院系改革方案逐一進行認真分析,與院系一起把脈,共同會診,開出良方,並在後續方案實施過程中,由全面深化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拿出切實的“放管服”舉措,為院系改革保駕護航。同時建立對接院系工作機制,實施精準考核,加強對院系改革方案的宏觀指導,確保學校“放”得有序,院系“接”得有力。學校層面下放權力給院系,也倒逼院系要完善本院系的內部治理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把權力接得住、接得好。比如,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了教授委員會,構建起教授問學治學的制度平臺和組織運行機制,同時還進一步探索建立 “黨、政、學”聯席會制度,形成“黨、政、學”共同負責、分工合作的治理機制。

在優化服務方面,要做到精準到位。職能部門在服務院系、服務師生方面上更加註重針對性和精準性。人力資源部、教務處、研究生院等10多個職能部門,深入院系開展調研,分析院系辦學發展中存在的困難、面臨的問題和需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流程再造、服務流程優化,形成了對接院系768條精準服務清單。清單在政策、機制、投入等方面明確指向,充分體現“精準”特徵,為優化服務和質量問責提供依據。投入有保障,條件有改善,質量才會有提升。學校開設專門財務賬戶,設立院系一流學科建設專項經費。如,地質學系教職工薪酬按該系基數130%核算,研究生獎助學金按照改革起始年上一年度標準的120%發放。生命科學學院試行年度綜合預算,增撥30%崗位津貼,每年單列上百萬元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等。

4.“放管服”改革的邏輯

“放管服”改革的邏輯是基於調動師生積極性,從聚焦教師群體到聚焦學生群體,從聚焦院系本身到聚焦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最終迴歸到惠及全體師生和學校的整體發展上。

第一層面,主要從尊重教職員工的主體地位著手,推出“放管服”系列改革舉措,院系活力得以充分激發,廣大教職員工對“統籌管理、分類指導、一院一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成為全面綜合改革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第二個層面,主要在“放管服”改革夯基壘臺、立柱架樑、整體框架基本建立,教職員工積極性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將改革聚焦學生,重點推進完全學分制改革,逐步建立專業自主選擇機制,建立按學年註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按績點授予學位的學籍與學費管理機制,建立“以選課制—導師制為核心,以重修制、主輔修制、學分互認制等為輔助”的教學管理模式。目前,已經在2018級、2019級本科學生中實施,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得到充分尊重,這既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延伸和拓展,也反過來進一步推進教學、人事、財務、後勤、學生管理等更加聚焦“放管服”,進一步鞏固綜合改革成果。

第三個層面,在院系有動力、師生有活力,“一院一策”改革順暢實施的基礎上,學校逐步打破行政邊界、打破學科邊界,充分將資源優化整合起來、高效融合起來,目前已經在行政方面成立人力資源部、國際合作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史學部,正在論證成立地學部。這三個層面層層推進,又相互融合和促進,形成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良性閉環效應。

5.“放管服”改革帶來的啟發

經過近四年的推進,目前,所有院系都在按照“量身打造”的方案穩步推進綜合改革,各方面的活力得以充分激發,率先改革的試點院系已經享受到了“放管服”改革的紅利。西北大學作為“放管服”改革試點進行的實踐探索還帶來如下啟發:

一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法論上,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牽引,堅持“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是要找準集中反映深層次問題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聚焦,確定達到什麼樣的改革目的。“自下而上”強調從院情、系情出發,深入研究本院系發展弱項在哪,束縛發展的癥結是什麼,切實梳理出本院系本學科真正存在的突出問題,弄清楚問題之間的關係,系統推出院系自身的“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強調改革的整體思路和改革中共性的內容由學校整體把握,統一部署。學校要圍繞“放管服”建立對接院系的工作機制,強化“統籌管理、分類指導、一院一策”的系統性、科學性。同時要充分考慮到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的關聯性和一致性,整體推進,協同發展。

二是在深化“放管服”的條件支撐上,聚焦制度體系構建和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構建和完善好學校的章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學術委員會制度、教師申訴制度、學生申訴制度、財經委員會制度、理事會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抓好“一章八制”建設,抓住推進高校依法治校、自主辦學的關鍵,找準深化高校治理改革的制度保障。其次要有管理制度的制度,及時做好制度的廢、改、立工作,及時跟進中央和省裡最新的形勢與政策。同時要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建立起與“雙一流”建設相匹配、相適應的信息化平臺和空間。積極推動基於信息化條件下大學的管理模式、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的轉變和創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手段,保證決策的科學化、提升管理的精確度、提高問責的便利性,建構資源共享網絡,破解“一院一策”改革進入“深水區”後出現的問題,推動教育“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