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新洛村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村子。出名的点有三,一是“傈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故乡”,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目刮”的发源地和传习点,还有一个,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8个行政村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人居环境最为艰难的村落之一。

傈僳族农民余丰一家就住新洛村义夸底组,2015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村里人都说,“余丰一家能够脱贫,除非石头开‘花’马生‘角’。”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余丰昔日的房子

村里人说的话有一定根据。你看,余丰一家五口人,其中四人是残疾人,70岁以上的有两人。早些年,余华外出务工,脚受伤了,成了三级残疾人,但他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全家人(除了两个老人外),靠着他的脑子运作,也就是说,余华影响着这家人的前途命运。

2016年初,扶贫工作队员到余丰家,眼前的景象叫人感到心酸——一间木楞子房,上面住人,下面关着牲口,没有围墙的院子里到处是猪鸡粪便,臭气熏天。钻进住处,黑黢黢的,用手机电筒照明一看,单薄的被褥也黑黝黝的。走进“厨房”,火塘边摆放着一口小铁锅、一个铁三脚架和一把铁炒锅。小铁锅里翻腾着“一锅煮”——玉米、豆子、菜等食物煮在一起。一家人衣着褴褛,除了身上穿的再没有换洗的了。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余丰的新房

扶贫工作队、村“两委”把余丰家的贫困情况记在本子上、装在心上,并精准制定扶贫方案。“我们反复分析余丰一家的情况,认为,要解决余丰一家的贫困问题关键在做好余华的思想工作。只要余华动起来,全家人就会动起来。”新洛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恭说,“我们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同志成了余丰家的常客,他们一家都把我们当成家里人了,大事小事都跟我们商量。”

原先,余华认为,像他们这样老的老、残的残的家庭能够活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没有什么盼头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让我看到了希望,向着这个希望,我带着一家人笨鸟先飞,干产业、盖房子、别人休息我们都舍不得休息。苦是比以前苦了,但心里比以前甜蜜了。”余华高兴地说。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余丰家有了洗衣机、电视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余华的“大脑”成了全家人的“神经中枢”,一家人按照“指令”高速运转起来。余华勤奋学技术,搞产业,建房子、做装修,从不靠外人。重度残疾的痴呆症患者普仔波和挖仔波,从不知道休息,只要天不黑,都能够看见他们劳作的身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余丰和生仔妈,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余丰一家人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这一时代主题丰富的内涵。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余丰家的客厅

如今,石头开“花”马生“角”,余华一家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建好了新房子,面墙上贴了瓷砖,买了沙发茶几、电视机、洗衣机,厨房里全带“电”了,庭院干净整洁,人也变得很有精气神。吃的早就告别了“一锅煮”,苞谷用来喂牲口,一日三餐吃大米、麦面,一年杀上四五头大肥猪;一家人穿得体体面面,衣柜里整齐放着四季换洗的衣服……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余丰家的卧室

新洛村党总支书记说:“余丰家成为叶枝镇农‘政府扶一点、干部帮一点、自己干一点’改变面貌、稳定脱贫的典型代表。”

余丰家变了,新洛村也变了。现在的新洛,硬化路面通到了全部十六个村民小组,90%的农户打通了入户路;村民活动场所、村卫生室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幼儿园几经周折,也已于7月份开工建设;水、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指标全部达标。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积极参加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

经过收入测算,今年全村所有农户不计转移性收入,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仅有43户,且全部享受了低保保障,农民“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通过今年开展的整村提升改造,农户住房全面实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全面“清零”;所有农业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云南网通讯员 杨洪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