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寒風呼嘯的2019年已經走到了末尾,縱觀整個車市,可謂盛況百出、風雲變幻。汽車諮詢中心網用幾個關鍵詞,概括了2019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其中有肉眼可見的變化,也有暗流湧動的趨勢,或許能幫助我們思考,明年的車市會走向哪裡。

年末觀察 | 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跌”

今年車市最濃重的底色無疑是“跌”——

據中汽協最近統計數據,2019年1-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03.8萬輛、2311萬輛,產銷同比分別下降9%、9.1%。至此,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17個月低迷,車企銷量、利潤持續下滑。

除了整體車市的寒冬,上半年表現良好的新能源車市,也在6月下旬補貼退坡後迎來了“五連跌”。今年年初,中汽協預測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60萬輛。6月份補貼退坡後,中汽協將年目標下調至150萬輛。從目前的銷量來看,也僅完成年目標的69.53%。

年末觀察 | 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圖源 | 《2019中國汽車消費趨勢報告》)

2020還會跌嗎?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銷量持續下滑預示著中國汽車市場已進入普及後期,市場雖仍有成長空間,但發展速度已經趨緩,行業面臨進一步的整合和結構調整,由此推斷出,2019年車市還遠未探底,2020年將繼續下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認為,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預計將小幅下降2%,為2531萬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則認為,明年車市至少還會出現10%的負增長。

“過冬”

汽車產業面臨著凜冽的冬天,車企、零部件廠、經銷商都在局中,資本降溫、裁員、工廠關閉頻頻發生。

寒冬期觸發了汽車國企混改的加速按鈕,江淮、北汽、奇瑞、長安接連掛牌完成混改,這不僅由於企業是受行業下行影響,對資金產生了更大的需求,更是因為,面對未來殘酷競爭,如果沒有更具活力的體制和管理架構,老牌企業終將陷入泥潭。

而剛過“交付元年”的造車新勢力們,在2019可謂“死傷慘重”,公開信息顯示,造車新勢力們完成年初立下的銷量目標遙遙無期。車市下行、交付成謎,唯一不變的是造車仍然燒錢。這一邊,李斌一度失去投資人信任,被描繪成“2019最慘的人”,那一邊,一直未實現量產的奇點終於成功融資1億美元。這一階段,融資能力對於新造車的過冬抗寒至關重要。

年末觀察 | 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截止10月新造車勢力銷量目標完成率 (製表 | 汽車諮詢中心網)

同時,車市寒冬也揭開了一批“騙補”的遮羞布。龐青年們的倒臺,預示著更深層次的行業洗牌和淘汰。2020年,等待著騙補企業和邊緣車企的,不是春天,是被收購、破產、重組。

“逆市”

呼呼寒風下也有火苗,下滑的大趨勢下也有“逆市”上漲的領域,“存量市場中的增量市場”有路可走。

1、向下:“下沉”的“下”

年末觀察 | 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圖源 | 《2019中國汽車消費趨勢報告》)

據《2019中國汽車消費趨勢報告》,和電商一樣,我國汽車的下沉市場潛力巨大。業內人士分析,我國汽車市場區域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千人保有量高,市場發展相對成熟;中、西部地區千人保有量普遍低於150輛,增速低,市場潛力大。據麥肯錫研究,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低線城市的中產階級將快速壯大,成為中國家庭消費總量和新增消費的最主要貢獻力量,汽車購買力中樞也將向三、四線城市轉移。

2、走高:“高端”的“高”

據中汽協數據,在車市整體跌跌不休的情況下,豪華車細分市場卻在寒冬中逆勢上揚,1-11月累計銷量200.3萬輛,同比增長11.5%,市佔率首次突破10%,達到了10.8%,成為了寒冬中的一把火。

普華永道曾預測,中國市場的豪華車(高檔車)普及率將超越成熟市場10%的平均水平,在2020年達到逾300萬臺。通過分析這幾年來的豪華市佔率變化,可以推斷2020年完成這一目標不成問題。

年末觀察 | 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近4年豪華車市佔率 (製表 | 汽車諮詢中心網)

為此,不少自主品牌都紛紛“向上”,把目光瞄準高端車、高端出行。不過,二線豪華車普遍面臨著市場佔有率與利潤的矛盾,入局者需要仔細做好功課。

“競爭”

國內車企不僅面臨著“內憂”,還包括國家對外開放市場的“外患”。

一面是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不斷萎縮。據中汽協數據,進入2019年後,中國自主品牌銷量市場份額數次跌破40%的紅線,對比曾經僅僅50%的市佔率,如今的自主車企正面臨更凜冽的寒冬。從11月份銷量來看,中國品牌銷量15強中,長安、東風、比亞迪、廣汽等12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

年末觀察 | 這4大關鍵詞,概括了中國車市的2019

(圖源 | 中汽協)

另一面是開放範圍擴大、開放程度加深:外資股比的逐漸取消、優化汽車外資准入待遇、增加外資車型補貼等。國內車市將迎來更殘酷的廝殺,市場也會出現更多“眾泰”、“華泰”、“沃特瑪”,思考如何挺過2020年,也就是要考慮如何成功轉型、贏得競爭。

(封面圖源: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