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运营,首先要读懂民心

作者:王龙泉,乡村振兴全维度独立观察者,研究型媒体人,中央农广校乡村振兴大家谈节目总策划。

整村运营,首先要读懂民心

村民的认知是有临界的,而且临界点不是很高。跟村民谈梦想,越务实越好,梦想不宜太过宏大,与现实的距离不能太过遥远。

村民心中有自己的诗情画意、浪漫情趣,但更关注眼前、在乎当下。笔者认为,想要琢磨和预判村民的行为,首先要搞明白构成村民各种行为的内在要素到底是什么。

大致来说,构成村民处事行为的内在要素有三个:一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二是被城市文化浸染的新价值趋向,三是当下多年养成的做事习惯。

整村运营,首先要读懂民心

先说第一个要素。由于乡村是一个由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构成的社会,大家相互间都比较知根知底,因此我们不能毫无变通地将城市那些为人处世规则套用到对待村民身上。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对于下乡一方来说,自己也应该突破这个认知临界。

在乡村,人品是立世之本,村民评价一下人好不好,首先看的是他的人品和德行,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老不老实,讲不讲诚信,够不够义气,孝不孝顺,会不会帮助人。随着近几十年这些伦理道德标准有所变化,但基本底蕴并没有完全丧失。

整村运营,首先要读懂民心

第二个要素对村民的行为影响,目前越发明显突出。就是那些走出去或返乡的一些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势利,越来越不太讲人情关系。

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大家攀比的是吃苦,是能力。但在发家致富的路上,不少人比较标准渐渐只剩下了一个:谁挣钱越多,谁越有本事,谁就越有能力。笑贫不笑娼的现象,在乡村已不稀罕。损人不利已的事情,在乡村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第三个要素最值得玩味儿。什么意思呢?大多数村民的内心,处在一种传统伦理道德和新价值取向之间撕裂撕扯的状态。对于这种状态,大多数村民能够隐约意识的到,但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往深里想。

对此,很多人会将这种内心的撕裂悄悄隐藏,然后慢慢将其淡忘。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会带着某种纠结,或者说昧着良心选择龌蹉。还有一部分人对此已经麻木和习惯,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整村运营,首先要读懂民心

现在的乡风为什么越来越不文明,民风越来越不淳朴,家风越来越不重品行培养?是有太多村民正在补充消化着城市中那些不好东西的侵染。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乡村振兴的当下,这两股力量正在赛跑,乡村的人心并没有完全被城市化。而且有不少村民心里也清楚,一些行为和做法的不妥。只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不得不为之罢了。

总之来说,就一句话:在乡村,在百姓的心里,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依然是可以被唤醒,可以被引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