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早晨从下午开始,一起来看热播电视剧《鹤唳华亭》第十四回。

从原著出发,更深入。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睿鉴

李柏舟的覆灭早有先兆

李柏舟,出自高门,与旧贵相比,属于后起之秀。

他刚入仕的时候,朝政还是顾家一手遮天,于是皇帝萧睿鉴为了巩固皇权,抑制顾家的势力,就特别扶持了李柏舟。

结果李柏舟成长起来之后,不知好歹,野心逐渐膨胀。

他在仕途升迁中,一路勾结军方和朝中官员,结成党羽,又与齐王搅在一起,对皇帝更是阳奉阴违,使天子的政令都难以通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萧睿鉴岂能容他?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李柏舟

皇帝萧睿鉴的抱负

皇帝萧睿鉴有一个政治理想,那就是仿效西周天子直接掌管六部,将宰相的职权收归天子。

为了达到这个理想,他已经忍李柏舟已经很多年了。

迟迟没有收拾李柏舟,主要是因为条件一直不成熟。

现在外有强将,内有权相,他担心自己公然诛杀朝廷宰相,会惹得李柏舟的反扑,引起朝野动荡。

这样不仅会坏了自己的贤名,还会引起带兵在外的顾家警惕,更加不利于收回兵权。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定权

皇帝让太子萧定权做打手

皇帝萧睿鉴在忍耐李柏舟的同时,也在心中谋划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除掉这个强相。

最终他决定让太子做这个恶人,并主动挑起太子与李柏舟之间的矛盾。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让李柏舟把注意力集中到太子身上。

第二:自己可以稳坐钓鱼台,渔翁得利。

当皇帝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没有考虑到太子是他的儿子,而是把太子当成了自己的臣子。

作为皇帝,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父亲,他还是太狠了。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睿鉴

皇帝尽可能给太子创造条件

为了给太子创造与李柏舟交手的条件,他特地关照齐王,让李柏舟看到齐王有当储君的希望,这样李柏舟就会千方百计地扳倒太子。

而太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储君位,就会把李柏舟当成对手,与之决一死战。

为此,皇帝还让太子一直住在宫外,以方便他便宜行事。

这些就是萧睿鉴的良苦用心,也是他帝王术运用的极致。

在他的运筹帷幄中,太子与李柏舟就像棋子一样,而他就是下棋的人。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睿鉴

太子不负使命打败李柏舟

时光如梭,皇帝萧睿鉴等待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于是他借故离开了京城,将这战场彻底交给了太子与李柏舟。

李柏舟一顿神操作,让太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抓贩卖军马的贼,结果自己成了贼。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而李柏舟的失败,除了萧定权厉害之外,其实还是主要靠了李柏舟的猪队友:赵壅。

不管怎么说,皇帝多年的计策终于成功了,李柏舟彻底败了。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睿鉴

李柏舟事件让太子获恶名

面对李柏舟盗卖军马的铁定事实,皇帝萧睿鉴并没有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而是继续让太子审理,并最终结案。

最终太子给李柏舟定的是谋逆大罪,要诛灭亲族。

这其实对于太子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李柏舟毕竟入仕几十年,有过但也有功。受到了这么重的刑罚,不免让所有同朝的官员有兔死狗烹的感受。

于是太子把这些恶名都照单全收了,而皇帝由于置身事外,所以把好处全得了,而无骂名。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定权

皇帝萧睿鉴成功收回中书令权力

李柏舟死后,中书令一职,皇帝萧睿鉴并没有立刻任命,而是长期空置了起来。

这样,六部的直管权就自然到了天子的手中。

后来闲置的时间太久了,恐引起众臣不满,也就找了一位快要退休,资历够,性格软弱,又没有权利欲的何道然做中书令,以堵住众官之口。

至此,皇帝终于完成了自己继位以来的第一个大任务。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睿鉴

总结:太子的手段让萧睿鉴起了警惕心

太子通过翻云覆雨的手段,将李柏舟处决。

这一顿神操作,其实是大错特错的。正确做法是:太子只要做到自保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李柏舟彻底整死。

看吧,太子通过这件事得到了什么?

除了恶名之外,还有他的皇帝父亲对他的警惕。

要知道他对待李柏舟的手段,就算皇帝萧睿鉴都觉得心惊。

一句话,太子还是太年轻了。

《鹤唳华亭》:李柏舟覆灭,为何太子得恶名,而皇帝是最大获益者

萧睿鉴

早晨从下午开始,一起解析雪满梁园作品《鹤唳华亭》第十四回。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面《鹤唳华亭人物志》,更多背后故事,为你开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