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短短3年,滄江邊的小山村在網上賣起了“古渡味道”,村民生活陋習得到改變,娃娃讀書更有保障了,貧困戶養上了“扶貧豬”、種起了“金果果”,家庭、鄰里如同抱團的“石榴籽”。

“埡口的鉅變可都是保山學院駐村扶貧工作隊這幫親戚帶來的。”埡口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朝興談起埡口的變化深有感觸。

作為瓦渡鄉埡口村的掛包幫單位,保山學院結合學院優勢及專業特色,對埡口村進行了全面幫扶,讓這個滄江邊的小山村呈現了全新的面貌。

依託電商扶貧轉變發展思路

軟糯的麥芽核桃糖、煎得黃鋥鋥的土雞蛋、鮮香的土雞湯都是埡口村民款待客人的美食。保山學院駐村扶貧工作隊發現埡口的特色農產品很多,但一直沒有走出這座大山。於是保山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為埡口村建設電商平臺,美術與設計學院為農特產品設計製作包裝。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工作隊員們一個個又化身為“導購”,把朋友圈變成“銷售專櫃”,私家車變身為“特產運輸車”。通過努力,“古渡的甜”(蜂蜜、核桃糖)、“古渡的醉”(小鍋大麥酒)、古渡的鮮(土雞、土雞蛋)等“古渡味道”系列農特產品品牌打響,埡口村民的“腰包”也跟著鼓了起來。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保山學院的老師們為我們搭建了平臺,拓寬了銷路,我們更要全力將線上線下產品銷售做好!”埡口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站長張連橋說道。

依託文化扶貧助推移風易俗

“紅白喜事比排場”“年豬飯持續時間長,甚至會耽誤香料煙等產業的發展”。駐村扶貧工作隊在調研中發現,人情宴請開支過大也是埡口的一個致貧因素。於是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結合當地實際,於2017年4月促成“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行動,並將其納入《村規民約》。規定人情宴請僅限“婚喪嫁娶,新建主房”,且席面菜品葷素搭配不能超過8菜1湯。改變陋習、開源節流成了埡口村民一致認同的理念。

依託教育扶貧提供人才保障

“扶貧先扶智”。保山學院一是改善辦學條件。撥付6萬元用於埡口小學校園建設,並捐贈30臺電腦,建設1間機房。二是提供人力支持。開展長期支教,有效攻克埡口小學師資不足、課程單一的難題。三是形成激勵機制。設立了“保山學院埡口小學勵志獎學金”,同時整合資源,聯繫保山永吉食品有限公司和保山昌泰房地產開發公司在埡口村設立“永吉昌泰獎助學金”,為考上大學的本科學子提供資助,本科獎勵6000元、專科獎勵4000元。四是助推教學質量提升。建設實習實訓基地,選派優秀教師為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安排優秀學生到校實習,為埡口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添磚加瓦。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依託產業扶貧幫助村民增收

豐富產業類型才能更好地帶動村民增收。保山學院先是與2018年在埡口村開創了能繁母豬寄養新模式。利用學校專項扶貧資金購買了171頭能繁母豬,分散寄養給建檔立卡貧困戶。截止2019年10月25日,發放的“扶貧豬”平均產仔3窩,共計1056頭,按照每頭200斤,均價7.5元/市斤計算,每頭1500元,產值約為158萬元,戶均增收0.9萬元左右。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緊接著又在大柏樹種下“金果果”。用上級壯大集體經濟20萬元專項資金,種植柑橘50畝。在柑橘種植、施肥、除草、管理期間,130多戶貧困戶參與其中,女工每天可獲得80元的報酬,男工可獲100元,一天用工最多時達30人,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左右。目前,50畝柑橘已有20%掛果。

依託社會扶貧營造和諧氛圍

2019年初,“三區計劃”社會工作服務站埡口點掛牌,由保山學院師生組成的保山市四葉草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村委會為“大本營”,以埡口小學和土蘿蔔地安置點為活動開展集中點。通過在埡口小學開展各類親子活動,在安置點活動廣場開展文化活動,推動整體規劃及子項目活動實施。2019年11月底,在安置點舉辦的“舞林爭霸”大賽更是掀起了活動高潮。師生們計劃活動、製作道具、設立獎項、準備獎品,村民們自行組隊、參加比賽、歡樂而舞、開心合影。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埡口來了一幫“好親戚”

“通過一系列活動,師生距離近了,大人和孩子架起了溝通橋樑。”“村民文化生活豐富了,村民情感加深了,全村的凝聚力也更強了”這便是參加過活動的老師、家長和村民們共有的感受。

保山學院的一個個新面孔在埡口出現,保山學院乾的一件件實事在埡口落地,保山學院傳遞的一個個發展理念在埡口根植,這幫“好親戚”正帶領著埡口走向脫貧致富的新道路。 (楊金淘、田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