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行,如何才能不執著於世俗,又不會不近人情

在家修行,如何才能不執著於世俗,又不會不近人情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

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又會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經驗值得我們借鑑。作為菩薩行者來說,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積極入世,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其中的維摩詰居士就是以商賈富豪的身份,擁有妻子兒女,出入娛樂場所,但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在與社會民眾打成一片的過程中,對他們起到教化和引導的作用。

同時,闡說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強調“心淨則國土淨”,是在家居士在紅塵修行的榜樣。

在家修行,如何才能不執著於世俗,又不會不近人情

如何才能培養出世和超然之心?

在大乘佛教中,是通過對“空”的認識和體證來達成。佛法所說的“空”,不同於我們所理解的空無或一無所有。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空”和“有”並不對立,而是統一的。

比如《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講:“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在告訴我們,世間任何一種現象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成。換言之,是條件決定一切的存在,離開條件,我們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變的特質。

所以,這種存在只是因緣假相而已。但我們因為無明所惑,無法見到世間的真相,於是就會把主觀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覺得它就是如此,確實如此,由此衍生出許多煩惱。

佛教所說的“空”,正是要幫助我們認識真相,去除我們主觀賦予的種種特質。這樣才能從迷亂的狀態中走出,超然物外,心無所住。

瞭解到生命真相之後,看到很多人因為無明,每天不斷地製造煩惱痛苦,就要發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幫助更多的人瞭解生命真相,解除煩惱。

有了這樣的慈悲心,就能積極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就能在入世過程中保持無所得、不染著的心態。

《金剛經》就是一本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放下,同時又積極利他的經典。

圖 | 網絡 文 | 濟群法師,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在家修行,如何才能不執著於世俗,又不會不近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