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一個人鞏固一批人寧夏力推戒毒就業幫扶陽光工程

 從家境富裕到被強制隔離戒毒,從跌落人生低谷再到二次創業成功……寧夏鹽池縣青山鄉的侯某沿著這條崎嶇路,走了13年。他忘不了創業路上的“掌燈人”——青山鄉禁毒專幹侯智雷。“是他聯繫有關部門,解決了養殖場的資金缺口;是他積極協調鄉上畜牧站給我技術上的支持;是他幫忙聯繫鄉水管所,解決了牛飲水的問題;是他聯繫愛心企業,將通往牛場的路面鋪上砂石。”

兩年多來,侯智雷無數次往返於青山鄉各個村,幫助20多名社區戒毒人員成功迴歸社會,侯某是其中之一。“如果沒有侯專幹,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目前,我的牛場養了70多頭肉牛,我打算明年再擴大養殖規模。”侯某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社區戒毒人員屬於特殊人群,他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沒有一技之長,因此在求職路上處處碰壁,漸漸地失去信心,便又極易再次復吸,陷入吸了戒、戒了又吸的怪圈。2014年以來,寧夏各地開展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就業幫扶陽光工程,對涉毒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讓其掌握一技之長;對涉毒人員就業進行資金政策扶持,鼓勵其自主創業;或由政府搭臺,培育涉毒人員就業帶頭人,帶動社區康復人員就業,這一陽光工程實施以來已漸顯成效。

“保姆式”服務開通就業直通車

佔地200平方米的沙坡頭區戒毒康復就業培訓幫扶基地,是中衛市宣傳禁毒成果的一張名片。在這裡,沙坡頭區禁毒辦聯合中衛市人才服務局指導運營,為戒毒學員提供技能、手藝、SIYB(意為“創辦你的企業”)創業項目指導等“保姆式”服務。基地聘請專業講師,提供電腦應用操作、電焊、插花、種養殖、手工串珠等專業技能培訓,向考核合格者頒發職業技能證書,並向企業推薦,為吸毒人員開通“就業直通車”。

沙坡頭區禁毒辦副主任任靜告訴記者,陳某就是在幫扶基地學會了一技之長,順利迴歸社會。陳某是一名聾啞吸毒人員,先天殘疾,再加上吸毒,就業難上加難,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是“廢人”一個。針對類似陳某這一特殊群體,禁毒辦聯繫了一名教手工串珠的老師教他們手工編織。上天總是公平的,當它關閉你一扇門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陳某雖先天聾啞,手卻十分靈巧,編織老師所教內容他一看就會,編織出的成品很不錯。

基地誌願者將陳某的編織品進行義賣,所得收入悉數交給陳某。現在,陳某帶動7名殘疾戒毒人員一同搞編織。基地裡擺放著陳某和其他學員的作品,一件件栩栩如生、巧奪天工,抒發著戒毒人員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愉悅情懷。

據瞭解,今年,沙坡頭區對323名戒毒康復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有189名戒毒康復人員獲得工作崗位,實現了以產業帶戒毒“社區+產業+培訓”的幫扶模式,促使吸毒人員迴歸社會不掉隊。

扶持創業四面八方伸援手

由露天手工作坊發展成擁有1500平方米的彩印包裝廠房,從人工做業打草簾到上馬先進的彩印包裝生產線,從人見人嫌的吸毒者變身為企業老闆,短短5年間,楊海峰的人生髮生了“過山車”般的變化。

2012年,靈武市崇興鎮的楊海峰戒毒後到社區報到,禁毒辦工作人員看他有創業成功的經歷,就決定扶持他創辦草編廠,希望楊海峰能帶動一批吸毒人員就業,迴歸社會。靈武市禁毒辦幫他租了場地,購置兩臺近萬元的草編機。

2016年,楊海峰經過多方考察,看好一個包裝紙箱生產項目,但一套先進的彩印包裝生產線要80萬元,手裡只有十幾萬元資金的楊海峰犯了難。

“在相關部門協調下,就業局給我做擔保,我得到30萬元創業貼息貸款,廠家把80萬元的生產設備賒給了我。”楊海峰十分感激四面八方伸來的援手。2015年3月,他的公司正式開業。不到兩年,他就把設備款全部還清,併成功簽下多筆大型企業的訂單。走進楊海峰的紙箱廠,1500平方米的廠房內高高低低堆放著各種規格的紙箱。楊海峰告訴記者,今年靈武紅棗成熟的時候,廠裡每天出貨的包裝箱都在1萬個以上,一個銷售季下來,不但將庫存的6萬個銷售一空,而且每天生產5000個箱子還供不應求。

在銀川市興慶區,當地禁毒委針對轄區農區涉毒人員較多的現狀,2015年,打造了“月牙湖樹莓生態產業園”就業安置基地,累計為80餘名戒毒人員提供就業技能培訓,並簽訂就業安置意向協議書,解決貧困戒毒學員季節性務工累計90多人次,人均年收入1萬餘元。

鞏固成果星星之火可燎原

在位於永寧縣楊和鎮王太村的綠原風勞務公司,37歲的姜海峰和往常一樣,一大早來到抽紙廠生產車間,安排一天的訂單生產。從他現在的狀態,根本看不出一絲曾經是“癮君子”的痕跡,姜海峰戒斷毒癮已經5年多。

2016年11月,恰逢城鄉建設改造,戒斷3年未復吸的姜海峰得到一筆拆遷款,並希望以此為本錢開辦公司,同時幫助其他涉毒人員戒掉毒品、迴歸社會。永寧縣禁毒辦、公安局瞭解這一情況後,積極奔走、多方協調,從政策、法律、資金、產品營銷等方面給予支持,永寧縣綠原風勞務有限公司——陽光工程就業安置基地就這樣開辦了起來。現公司已集中安置吸毒人員22名,企業年收入達到120多萬元,就業安置人員人均月收入達2800元。

永寧縣禁毒辦副主任趙建國告訴記者,凡是申請進入綠原風陽光就業安置基地的涉毒人員,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所在轄區社區戒毒(康復)中心作出評估,縣禁毒辦負責審查考核。每名安置人員必須填寫“不吸毒、不復吸”保證書,凡是發現安置人員行為異常的,企業必須及時向禁毒部門報告,禁毒幫教人員及時找其談心,瞭解思想狀況。

靈武市扶持的楊海峰,每一次創業都不忘吸納周圍的涉毒人員就業,由最初的5名發展到最多時吸納40多名社戒人員就業。吳長春就是楊海峰幫扶過的涉毒人員,看到楊海峰迴報社會的實際行動後,他也萌生創業想法,並得到靈武市禁毒辦的肯定和支持,2016年4月成立家庭農場就業安置基地,目前安置社區戒毒康復人員6名。

靈武市禁毒辦副主任趙春陽介紹,經過3年的探索與實踐,靈武市先後成立“海峰陽光”“文斌陽光”“長春陽光”“陽光工地”等就業安置基地6處,形成了政府扶持創業、志願者引領回歸、戒斷人員自主創業等多種就業安置模式。截至目前,這些基地共集中安置吸毒人員98名,幫助吸毒人員成功樹立信心,重新做人,使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

寧夏公安廳禁毒總隊總隊長賀佔忠對記者說,寧夏陽光就業安置基地實現了從最初的作坊式產業到政府投入、政策支持、企業參與、社會幫扶“四位一體”的就業安置模式的轉變,同時也成功實踐了多種創業模式的有機結合,通過建立人性化的安置模式,使管理人員與員工在身份上認同、心理上平等,能夠互相愛護幫助,不猜忌不疑慮,使安置人員能夠踏實工作,迴歸社會。截至目前,全區戒斷3年鞏固率提升至67%,現在吸毒人數較去年下降26.6%,最大限度實現了“減存量”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