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巷名的由來

舊米鋪巷在防洪堤未建造之前,徑直通往碼頭。關於舊米鋪巷的由來,當地一位阿婆是這麼解釋的——當時不同的貨物有不同的裝卸港口,有個俗稱“米渡頭”的,正在這條巷子的終端處,上了岸的米麵有好些就直接進了這巷子裡的倉庫,因此此巷叫做舊米鋪巷了。

人物

黃汀源

舊址

中國銀行、古渡橋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古橋頭 水邊厝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作為萬壽路的一支分巷,舊米鋪巷一直通到晉江岸邊,沿岸走過去,就會抵達聚寶街、車橋頭、中山南路一帶的昔日繁華之南門兜。“這條巷子現在是沒落了,可你知道嗎,這裡可是從前的黃金地帶,房租都比城裡高出許多。城裡10塊錢能租到很大的房子,到這裡租個小倉庫都要20塊。”

且不論阿婆的說法是否正確,舊米鋪巷昔日的忙碌卻能夠得到所有老泉州的肯定。

如今這裡住的只剩五六戶人家,而且幾乎都是留守的老人。

古橋在 人跡疏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這古橋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目前保留下的橋板就是見證。目測的長度足足有三米。如今只剩中間一段凌空,兩邊都已經在陸地上了。住在附近的街坊魏先生說,他小的時候就常常在這橋邊玩耍,聽他的父親說,這座橋很早的時候便存在了,如此看來,也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過去的舊米鋪巷就挨著進出港口的河道,而如今可見的橋板的長度,就是以前河道的寬度了。

米渡頭 成陸地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細心的人會發現,舊米鋪巷裡所有的房門都比地面要高出幾個臺階,原來舊時這裡並未成為“巷子”,而是一條水路,臺階正是為了適應漲落的潮水位而建造的。

倉庫在,功能易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舊米鋪巷10號:麵粉、五金倉庫

其實舊米鋪巷的倉庫各個都很難寫清定位,想想泉州南門繁榮了多少個年代,這裡的主人變更的次數也許比那些朝代還要多。木材庫、五金庫、糖菸酒庫、油庫、米庫、麵粉庫……總而言之,這裡就是老泉州眾所周知的倉庫陣地。

舊米鋪巷10號如今進駐的是一家扎紙作坊,租住在這裡的老伯說,他在此地住了也有數年之久,這條巷始終如一地清冷著。“現在也還是租給附近的工廠做倉庫用,居民戶大概就只有五六戶的樣子吧,而且基本上是留守的老人了。”街坊魏先生回憶說,這舊米鋪巷10號過去曾開過一間包子店,名氣不小,外邊是個小鋪,裡邊就是麵粉倉庫。在舊米鋪巷,很多倉庫都是如此,前面做著應該有的門面生意,後面則是倉庫。

10號對面以前是一整排的平屋,是聚寶街一位綽號“萬元木”的陳姓商人之產業。解放軍駐軍的時候,這裡曾經是用來關馬的地方。

昔商庫,倉稟足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舊米鋪巷9號:黃宅

南門舊米鋪巷9號為南安美林望族黃汀源兄弟業產。解放前租給蘇孫鏘先生設“建和信局”。是時,往來南洋信件多經於此。該樓地下一層通渠,地上三層,解放初期借解放軍入駐,頂樓架設高射炮對抗臺灣飛機。1958年黃汀源先生率部分黃氏子孫搬入,現已空置。這座古樸的紅磚樓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佇立在歲月的風塵裡,每一道斑駁的印痕,都鐫刻著時代的記憶,安詳而又孤獨。

昔銀庫,盡威風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舊米鋪巷20號:昔日的中國銀行舊址

如果不是魏先生的指引,這座外觀上曾經讓我產生許多猜想的大房子也許永遠都不會曝露出它曾經的身份——泉州第一家中國銀行的倉庫所在地。許多年前路過此地,便覺得這扇修飾過的大門與裡面的荒蕪不太協調,更不用說作為“堆放雜貨的倉庫”這樣一個身份。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魏先生說,他小的時候還見過這裡作為銀行倉庫的情景。“這裡是銀行的倉庫,是不是銀庫我也說不準,算是後門吧。過去門前是個小花園,門口始終有一個‘警察’在看守,還是配了一把槍的,很威風。”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舊米鋪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