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黃龍河上的記憶靈符:黃龍山、慎家橋、白鶴廟

望城黃龍河上的記憶靈符:黃龍山、慎家橋、白鶴廟


來到長沙望城區茶亭鎮蘇蓼垸南擋的黃龍河畔,向東一望,一抹群山掩映在縹緲的淡霧中,倒映在靜靜的河水中。山水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卷向你展開。在這寧靜的山水間,也曾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恬然,也曾有古道、西風、瘦馬的蒼涼,都在那歷史的長河中漸行漸遠。

黃龍山,可以遙望到益陽筆架山

黃龍河,又稱黃龍水庫,是由洞庭湖的一個汊灣圍起來的,而且與湘江相連,便被當地人稱為黃龍河。現在的黃龍河水庫,是一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庫。黃龍河名字的由來,自然與水庫東岸的黃龍山有關。不但如此,正是因為黃龍河水庫的修建,使來自九峰餘脈尖家山48衝的山溪水,除部分蓄在了黃龍河水庫之外,其他的都通過水庫西岸的撇洪河流經曾子港出湘江去了。在黃龍河水庫裡除留下的部分山溪水之外,還有曾經的被48衝之水沖蝕的古橋、水壩等,留給了人們點點的記憶。

在蘇蓼垸成坎之前,黃龍山一帶就是洞庭湖南岸的溝湖港汊。洞庭湖的水可以淹沒到黃龍山前頭來。不僅如此,黃龍山一帶還是往來客商的渡河碼頭和洞庭湖上打魚為生的漁家避風港,曾經也有著“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的水岸繁華。據老輩人講,蘇蓼垸沒有成坎之前,從黃龍山這裡可以遙望到數百公里之外的益陽筆架山,可見黃龍山當時之雄偉。而今八百里洞庭已經不再,黃龍山也成了一個地名了。

慎家橋上陽刻著石蜈蚣,辟邪鎮水

在黃龍山前頭,有一條古道,這是50多年之前從長沙到湘陰沿湘江東岸的一條必經之路,從銅官到誓港,經石子嶺、張家衝,過慎家橋,到金臺山至樟樹港往湘陰縣去了。慎家橋,就是溝通現黃龍河尾端東西兩岸的一座古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倒塌於清宣統元年(1909),後在老橋上首以原貌建新橋。現在,交通條件已經改善了,道路四通八達,慎家橋也不再有交通功能。不過,慎家橋這個名字,不管有多少寒來暑往,卻沒有變過,成為了當地一個承載歷史積澱的符號。

現在的慎家橋還靜靜地留在了黃龍河上游的水壩上。東西向一座古橋,長約15米,5墩4孔。現在的橋面是水泥橋面,約2.5米寬,可以通行農用機械。原來是條石橋面,每兩墩中間3塊約40釐米寬30釐米厚的條石架著,5個用石塊砌成的橋墩。東西兩頭的橋墩八字牆上的中央部位,陽刻著一條石蜈蚣,辟邪鎮水。

之所以要廢老橋建新橋,是因為原老橋橋下有一個很深的洞。有人到橋下捉魚抓鱔,發現這個洞根本不知道有多深,跑到家裡取來一根最長的竹篙往洞中插去,也插不到底。捉魚的人怕了,不敢再到橋下捉魚。後來,又有不信邪的人想到慎家橋下撈點魚蝦,發現洞壁很光滑,像是什麼東西經常在洞邊爬來爬去造成的一般,於是,便傳出了慎家橋這裡有一隻團魚精,慎家橋下的這個深洞通了湘江大河連著洞庭湖龍王的宮殿等說法。人們不敢再隨便到橋下捕撈了。再後來,也就是宣統元年,老慎家橋倒了,這個深洞也被填平。於是,餘老屋餘氏族人中有一位叫餘仙林的地方士紳出面主持,眾人湊錢,在現新橋的地方再次建起了慎家橋。也就是說,現在的慎家橋是餘氏族人修建的,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

白鶴廟,遺落在民間的善意表達

黃龍山下的白鶴廟原名白鶴寺,最初名為白鶴庵,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據說該處是一塊風水寶地,當年有一個很有名的地理先生贊曰:上有云龍騎烈馬,下有白鶴戲黃龍。其中“白鶴戲黃龍”之句中的白鶴即為白鶴廟,也就是白鶴庵,黃龍則是黃龍山。

白鶴庵建庵後,供奉的是關聖帝君和南嶽聖帝,香火很旺,當地和周邊地區來祭拜的信士信眾很多。但由於黃龍山前面是一個大沖口,從九峰餘脈的尖家山下來的48衝山溪水都要從這裡出湘江入洞庭湖,衝口中有一條几丈寬的港子,人們過港子祭拜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時常有人掉到水裡,為此,以庵子裡為主,地方也集了一些資,在港子上建了一座石橋,取名為庵子橋。

後來,白鶴庵變成了白鶴寺白鶴廟,但香火一直很旺。不知道是哪一年,白鶴廟裡來了一位和尚。這位和尚法名“玉花”(音譯),當地人稱玉花和尚。玉花和尚白天在廟裡吃齋唸佛,晚上則在周圍“喊梆”(打更),他手持喊梆器具,邊走邊敲邊喊:“小心火燭,平安無事哦!”提醒周圍民家防火防盜,注意安全。

據稱玉花和尚武術高強,有飛簷走壁之功。當地人見他就是一個喊梆的老和尚不相信他。一天,玉花和尚和好事者打起賭來,要顯示一番功夫。於是,當地吆喝來了很多信眾和看熱鬧的人,大家將白鶴廟的後門鎖緊,只留下大門,並在大門前的臺階上裡三層外三層地坐滿了人,就連一隻蒼蠅要飛出去都難逃眾人的眼睛。大家要看玉花和尚出醜。

玉花和尚在裡間向祖師爺彙報之後,突然一聲“梆”響,眾人緊緊盯著山門,並未看見有任何人物出來。正驚異間,白鶴廟對門的庵子橋那邊響起了一聲“梆”響,只見玉花和尚早已到了幾百米之外的港子的另一邊。這時候大家才回過神來,玉花和尚有真本事,不是吹牛皮的。

關於玉花和尚的來歷,有的認為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部將,在石達開與曾國藩湘江戰役時流落在白鶴廟的。不管怎麼樣,庵子橋也好,白鶴廟中的打更的玉花和尚也好,都是一種民間的善意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