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農民沙裡“淘金”

自古以來,逐水而居是人類生存的自然選擇。李白曾豪情吟誦“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詩中這條古老的河流便是安平的母親河—滹沱河。安平因''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而得名。悠悠千載,這彎靈動之水繞城而過,平靜便是福澤。它滋潤了兩岸肥沃土地,養育了沿河億萬生靈,不僅浸潤了安平人的文化血脈,也鮮活了安平人的柴米油鹽。尤其是有一種叫做“小白嘴”的地方特產白山藥,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既是一份記憶,又是一份鄉愁。每當吃上它,人們心中總有萬千滋味,那些如煙往事,便帶著歲月的痕跡湧上心頭。

據史料記載,山藥已有3000年的種植和食用歷史。(配一屏字幕《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健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小白嘴”白山藥產自“博陵”之地,漢代就有人種植,繼而興於唐代,為歷代宮廷皇室貢品,乃上品之藥、食中之藥。一說其得名門望族崔氏厚愛,食之耳目聰明、身體康健。崔氏一族出20餘位宰相,故得“宰相山藥”之美譽。又一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鍾愛“小白嘴”,久食生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

“小白嘴”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百多年。滹沱河豐美水土育補益佳品,口感糯、軟、甘、面,比之其他品種營養價值更勝一籌,產量少而彌足珍貴。

在邊建停的記憶裡,祖祖輩輩一直種植傳統“小白嘴”。他所在的曹家莊位於滹沱河畔,緊靠藥都安國,村子南面就是河灘沙地,非常適合種植白山藥。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邊建停成為村裡最早的山藥種植大戶,曾有近百畝的山藥基地。近年來,安平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小白嘴”白山藥規模化種植。不少邊建停這樣的種植戶成了經紀人,他縮小了種植規模,新裝了大型冷庫,轉向山藥的收購儲存和銷售。

安平農民沙裡“淘金”

外地客商酌減鉤機隆隆,農民們亦步亦趨揮鍁剷土深挖“戰壕”,收穫時節,這場沙裡掏“金”的農事激戰猶酣。一米深的土,挖出品相完整的寶藏,他們必須小心翼翼把沙土掏空、刨散,捧出一根根視若珍寶的“金疙瘩”,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緻的重體力活兒,也是“小白嘴”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地頭的卡車,翹首以待著這片沃土一年一度的饋贈。安平縣元龍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邱書汗同樣從小和“小白嘴”山藥滾在一起。為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邱書汗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給合作社的“小白嘴”註冊了綠色食品商標和國家地理標誌的“身份證”,“小白嘴”的身價漲了一倍,全國各地的客商聞名前來爭相訂購,可邱書汗對種植戶的收購把關更嚴了。

“小白嘴”生長過程中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無機鹽、微量元素等營養,土壤養分失調嚴重,故而生長條件苛刻,最忌連作,若重溝種植,易引起病害,導致減產甚至絕收,數年修整後才能複種,土地流轉過程中,地價由四、五百元攀升到兩千元左右,嚴重製約“小白嘴”的發展。很多農民自發實驗,希望找到根治線蟲和黑頭病害的突破口。

2019年春,“小白嘴”播種季節,河北農大的專家教授一行,來到農民李建普家為土地把脈問診,合理施治,並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對“小白嘴”山藥進行規範化種植和管理,在施肥、水源等田間管理環節加強管控。看到教授們種田捨不得用農藥、化肥,李建普打心眼裡著急。

收穫時節,教授們所做的重茬連作實驗獲得巨大成功,這片地裡長出“小白嘴”一根賣到了18元,這可讓李建普對科學種田心服口服。

和傳統農民不同,郝娜雙十一前忙著把田地裡的豐收場景傳到網上,從土地裡挖起來的“小白嘴”,帶著泥土的氣息,如何裝運、清洗、分揀、打包,一覽無餘,她希望消費者可以直觀地看到“小白嘴”如何走到大型商超。

涉水電商助力農產品上行,郝娜這樣的新型農民,極大地擴展了農產品流通半徑,減少了流通環節,順應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影響和改變著“小白嘴”山藥未來的流通方向。

目前,安平“小白嘴”白山藥種植規模已發展到四十多個村,輻射帶動安國、蠡縣等縣市,種植面積覆蓋十萬多畝,產量達二十萬噸,經濟效益十億元,種植戶畝均純收入過萬元。全縣90%以上的“小白嘴”白山藥銷到北京、上、廣、天津等大中城市,成為帶動一方的富民產業和金字招牌。

2019年10月,一場關於“小白嘴”的盛宴,通過河北農民頻道和眾多自媒體進行了全程直播。現場觀眾嘗美食、品文化,其中一道“乾隆一品山藥”圈粉無數,過去只有乾隆爺才吃的上的皇家貢品“小白嘴”,而今也成了普通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家鄉的味道縱使樸實無華,也能牽動人心,讓人體會到至深的鄉情。它不僅是一份鄉愁,更是一份見證。見證著安平人對傳統的繼承,一口軟糯,齒間香甜,卻讓一種溫暖再次溢滿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