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遊安平橋:千年古橋說“安平”

福建仙遊安平橋:千年古橋說“安平”

巋然而立的安平橋

泉州的安平橋名聞遐邇,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時14年告成,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海港石橋。而在福建莆田仙遊,也有一座全石結構,同樣取名“安平橋”的古橋,它始建於1131年,雖然名氣不如泉州的安平橋,但歷經風雨依舊安然如磐。

仙遊安平橋,位於仙遊縣龍華鎮金沙村千年古樟樹西邊1000米左右的石室溪上,是一座全部用成型花崗岩砌成的拱形石橋,橋長60多米,共5個橋墩,橋面寬2.5米。橋面以3塊長巨石板並排鋪架,輕盈穩固、造型優美。橋的兩端和兩側,原本都有精美石雕和石刻,現已蕩然無存。

安平橋橋墩很有特色,橋底是巨大的整石石河床,為青藍色的花崗岩,質地堅硬,表面光滑可鑑,天然水磨成“V”形狀,這給安平橋的建造提供了堅實牢靠的天然基座。因而,安平橋中間的兩個橋墩是完全因石制宜架設在這塊巨石的制高點上的,大小石塊一橫一豎間隔排列,石塊就這麼牢固地屹立,巧妙之極。

還有一事在莆仙地區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安平古橋旁默默矗立著一座相對打磨規整的“新安平橋”,新舊橋頭形成“>”形。原來,1972年因金山水庫修建,因安平橋面僅有2.5米寬,導致卡車無法通過將大量石塊、水泥等建材運往山上的金山村,於是上級撥款在安平橋畔興建可通車的新石拱橋。從外觀造型上可明顯看出,新橋橋拱呈彎月高懸在清澈的石室溪上,並且採用水泥堆砌而成,而安平古橋人工拼接明顯,二者相映成趣,和諧共存。新舊橋的剪影在落日的餘暉中更加透出神秘的氣息,如銀虹飛渡,越發蒼涼靜美。兩座橋下圍成的獨立空間,極為陰涼,也是消夏納涼好去處。

如今,伴隨著國道三郊路自上世紀90年代末在安平橋下游不遠處穿越而過,歷經繁榮滄桑的安平橋早已失去其通行的咽喉功能,但仍然不失其人氣旺盛的風采。橋西頭建有個小巧玲瓏、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及安平橋宮,供奉的是朱公元帥,金沙村7000多名村民對此情有獨鍾,不時前來休閒聊天。(福建日報 陳國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