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坑、兩塊板”到“三格池、清水流”——一場廁所革命 一村風清水淨

一格,兩格,三格……湖南省株洲市攸縣酒埠江鎮普安橋村譚愛珍家的糞汙,找到了新的“歸宿”。


3個相互連通的密閉化糞池,一格有一格的使命——沉澱、發酵和分離。淨化後,水質達到國家B級排放標準。“旱廁改水衝,乾淨又方便。”譚愛珍喜上眉梢。
改廁,關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民生活品質提升。株洲市把這場“有味道”的革命列入2019年政府一號民生工程,現已完成衛生廁所改造54622戶,提前一年實現中央提出的“二類地區達到85%”的目標。

改廁從革新觀念開始

易根明總在想,如果早幾年用上乾淨衛生的水沖廁所,妻子也不至於跑到廣東打工,至今都沒有音信。
他的老房子建於上世紀90年代,廁所就在菜地邊刨了個坑,支起兩塊木板。妻子每次不樂意去“方便”,易根明就帶上她去鄰居家裡“借廁所”。
在普安橋這個偏遠山村,老百姓長期使用旱廁,25個村民小組650戶,到2018年底,還有上百戶使用旱廁。村支書黃祖翔告訴記者,以往老百姓家裡產生的生活汙水,大多數經自家化糞池簡單處理,然後排放到附近水體中,這些汙水攜帶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很容易誘發各種傳染性疾病。


後來,村裡被列入湘贛邊區鄉村振興示範村,旱廁成了必須摘掉的“瘤”。可把老百姓的意願摸底上來,黃祖翔心裡涼了半截——“就算政府有補貼,自己還不是要花錢?”“廁所改來改去,會不會破壞家裡的風水?”“菜地不能沒有農家肥”……

“改廁關鍵是改觀念。”幾次村民代表大會下來,問題一一被捋順——遵從村民的意願,改廁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並預留缺口收集農家肥;按照分片原則由黨員代表和小組長上門做思想工作,把改廁的好處製成宣傳資料發放給老百姓。
等村裡幫忙建好了屋外的化糞池,易根明也籌集了1000元錢購買裝備,連通了屋內屋外。流水一衝,廁所臭味全沒了,“一個坑、兩塊板”的如廁經歷成為歷史。村裡100餘戶旱廁,到11月底全部改造完成。

從“一個坑、兩塊板”到“三格池、清水流”——一場廁所革命 一村風清水淨

▲村民家中正在建造的水沖廁所。

事實上,動員走在了改造之前。各地按照“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要求,相繼成立“兩清兩算”小組,既給老百姓講清改廁補貼政策,幫群眾算好“成本賬”,又講清改廁的環保健康意義,幫群眾算好“收益賬”。

廁所有“身份證”,誰家也不降標準

裝完三格式玻璃鋼化糞池,天元區三門鎮的戴忠用,索性“把標準提一提”。
他把旱廁重新規劃,剷掉了發黴的牆壁,地面全都換成了白色的瓷磚,又更換了鋁合金廁所門,安裝了熱水器,鋁扣板吊頂,新裝了洗臉盆,前前後後花去1.2萬元。“跟城裡的廁所沒有差別了。”戴忠用如今很是自豪,總有人上門取經。

從“一個坑、兩塊板”到“三格池、清水流”——一場廁所革命 一村風清水淨

▲三格化糞池。

廁所改造完,還會被統一編號,擁有身份證號碼。“具體到坑挖多大,材料用什麼型號,都由老百姓簽字說了算。”三門鎮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設立“三不準”,即不準以次充好、不準翻舊改新、不準改變標準。
目前,我市已引入“一體化纏繞式化糞池”“三格式化糞池+汙水處理終端”“三格式化糞池+人工小微溼地處理”等多種環保處理模式,實現“前端收集入管網、管網入汙水處理設施”,生活汙水得到有效處理。
醴陵市東富鎮的生活汙水,流入東龍江前就被“層層過濾”。當地通過人工溼地和集中式氧化塘進行處理,一部分進入東富寺前的3.2畝淨化田,通過種養荷花、人工溼地進行淨化,另一部分通過修建集中式氧化塘,然後流入佔地0.5畝的人工溼地進行淨化。
攸縣普安橋村採取“三格化糞池+人工溼地”的一戶一改模式,譚愛珍家的糞水經過三格化糞池處理後,被引入一旁的人工溼地進行二次淨化。人工溼地上面鋪著石塊和沙子,下面土層富含汙水處理菌種,淨化後的水質達到國家B級排放標準。
此外,各地還按照“財政補貼、群眾參與、先建後補”的方式,對改廁的農戶給予資金支持,每戶補助標準從500元到1500元不等。


記 者 | 王軍

通 訊 員 | 熊英傑 尹照

編 輯 | 孫曉靜

審 核 | 李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