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風俗之我見

摘要:古月港興起時期,月港地區產生了眾多的民間信仰,並逐步演變成為古月港地區一種顯著的社會風俗。對這些民間信仰,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為“迷信”,如果深入挖掘其本質,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民間信仰與古月港海洋貿易有密切的關係,是古月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值得探討的文化價值,對我們今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乃至對促進大陸與臺灣地區民間文化交流仍有借鑑意義。

  關鍵詞:古月港民間信仰風俗

  作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月港先民,他們經歷了遷徙中的戰亂、天災和瘟疫等各種浩劫,在開闢海外貿易中也是“險惡莫可名狀”。從16世紀末期起,月港先民出洋貿易頻繁不斷,雖然舟人海賈有著勇於在汪洋中揚風帆、乘艨艟,爭赴島夷,搶奪商機的人文性格與高超的航海技術,但大海茫茫,風雲莫測,且多險灘暗礁惡流,行舟潛伏種種危機,他們的內心世界惶恐不安。於是,他們渴望從內心世界裡找到一個慰藉,渴望能有一個人能夠及時站出來,並能處理好他們的後顧之憂。而這些能幫他們化險為夷的人物形象逐步被人們所崇拜,並最終以神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供人們朝拜與敬仰。古月港地區信仰的神明很多,如信仰觀音、關帝、城隍、保生大帝、媽祖、水仙尊王、玄天上帝、風神、王爺與瘟神等,這些信仰逐步演變成為古月港地區一種顯著的社會風俗。這種信仰風俗在明清時期的涉海文獻中都有記載,如《東西洋考》、《順風相送》、《指南正法》等,其中,如《東西洋考》載:海舟所祭祀的主要神靈有協天大帝(關帝)、天妃、舟神。“以上三神,凡舶中來往,俱晝夜香火不絕,特命一人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曉起,率眾頂禮。” (注1)

  筆者認為,對這些民間信仰,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為“迷信”,如果深入挖掘其本質,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民間信仰與古月港海洋貿易有密切的關係,是古月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值得探討的文化價值,對我們今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乃至對促進大陸與臺灣地區民間文化交流仍有借鑑意義。

  一、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的類型及影響

  在海澄鎮(月港核心區),僅龍海市民宗部門有登記在冊的宗教活動場所就有10處、民間信仰活動場所4處。整個月港地區的廟宇更是眾多,但月港地區的民間信仰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國性的,如信仰觀世音、關帝、城隍爺等;第二類是區域性的,如信仰媽祖、保生大帝、水仙尊王、玄天上帝、風神、王爺與瘟神等;第三類是地方性的境域神,如信仰周阿哥伯。這些信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與當時古月港海洋貿易有密切的關係。

  1、觀世音信仰。觀世音信仰指以觀世音菩薩為崇奉對象之宗教信仰,是中國佛教信仰的主要內容之一,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對歷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文化影響十分巨大。據法華經普門品之記述,當眾生遭遇困難之時,只要誦唸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這種無差別的普遍濟度,對貧弱者的關愛,體現了觀世音菩薩的擔當感、緊迫感,體現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具有巨大的普世價值。月港地區幾乎大部分的寺廟、閣、堂、庵都會供奉觀音菩薩,甚至尋常百姓家裡廳堂的神龕上也都會敬奉觀音菩薩。其中,位於海澄鎮羅坑村的西月岩,有座觀音廟,俗稱“巖坑佛祖”;位於古月港核心區的豆巷村港口溪尾社,有座觀音亭,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乾隆42年重修,2014年重建。這兩座觀音廟宇在月港地區影響力頗大。

  2、關帝信仰。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也是中華民族普遍信仰的神祇之一。位於古月港核心區的容川碼街,就有一座非常有名氣的關帝廟,該廟位於容川碼頭入口處前方,也是今日月港遺址考察的重要地點之一。容川碼街是當年繁榮一時的商埠街,街上居民都信仰財神關帝君,故民間有“開埠標誌關帝廟”之說。該廟正對著容川碼頭,相傳廟內曾祀有三寶,有僧居於此,關帝很靈感,月港先民每次遠洋都要先到廟裡朝拜,外商從容川碼頭登陸後也先進入廟裡朝拜。

  3、城隍爺信仰。城隍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海澄城隍廟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正是明代月港興盛時期。據城隍廟理事會會長施水道介紹,當時月港先民出海貿易頻繁,出洋前,他們都要到城隍廟“擲茭”、祭拜,祭拜之前必定要鐘鼓和鳴,有的還包上一包香灰貼身攜帶,虔誠祈禱城隍爺庇佑他們平安遠洋。由此可見,海澄城隍爺信仰在古月港時代的民間信仰中可謂舉足輕重。

  4、媽祖信仰。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是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嶼的一位普通女子,姓林名默娘。她死後,鄉人感其生前為民治病,海上救人的恩德,就在湄洲嶼立廟祠之。媽祖信仰是中國沿海地區漢族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閩南沿海的漁舟後艙內多設有媽祖神位,有的兩側還配祀“順風耳”、“千里眼”,朔望致祭。每逢媽祖誕辰或昇天之日,漁民暫停作業,舉行祭典,家家戶戶設供,有的漁村還演社戲。繼宋元之後,漳州沿海地區,如海澄之月港、龍溪之石碼等地,或重修或新建天妃宮,香火旺盛。月港地區較出名的天后宮有兩處:一處在土城內(苗圃村);另一處在民政路,又名湖美庵,規模較大,現在建有三座寺廟,位於原大東門湖美東門側。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姐的誕辰日,月港先民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朝拜活動,場面十分熱鬧。

  5、保生大帝信仰。保生大帝(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華基,出生於北宋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為古同安歷史名人第一人。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月港地區保生大帝廟宇眾多,民宗部門登記在冊的有祖山紅滾廟、內樓華瑤天池宮。其中,較出名的有祖山紅滾廟,位於今龍海市海澄鎮山後村騎龍山脈祖山頭,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因用“紅滾木”問卜,故名紅滾廟。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誕辰日,月港先民紛紛舉行各種形式的朝拜活動,場面熱鬧非凡。

  6、水仙尊王信仰。水仙是閩南沿海民眾普遍信奉的水神,一般尊稱為“水仙尊王”。漳州九龍江下游沿岸有多座“水仙尊王廟”,這些宮廟所奉祀的“水仙尊王”不盡相同,但他們多數單祀或合祀大禹、伍大夫、屈大夫、西楚霸王、魯公輸子。月港地區的船戶們也多崇拜水仙王。農曆十月初十為水仙尊王生日,船民會聚在較寬闊的渡口處舉行慶典,每年端午節競龍舟時,都要把“水仙尊王”旗移插於港道邊。

  7、玄天上帝信仰。玄天上帝,亦稱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北方之神。照五行之說,北方屬水,所以玄武上帝具有消除水患火災的職能,也是尊水運保護神。玄天上帝的誕辰日是農曆三月初三。月港地區敬祀玄天上帝的宮宇也很多,其中龍海市民宗部門登記在冊的就有鴻岸宮、玉枕村玉枕宮、豆巷霞庵崇真院。

  8、風神信仰。風神,遠古先民就敬畏的自然界神靈之一。秦漢時期,風神的奉祀已列入國家祀典。在民間,賦予風神人格化,既有男性塑像〔老伯〕,又有女性塑像〔老媼〕,前者曰“風伯”,後者曰“颶母”或“孟婆”、“土婆”等。航海之安危與風之狀態密切相關,航海者更是要祭拜風神,或祈求“風伯”保佑航行一帆風順,或祈求“颶母”勿要發威。“閩中瀕海諸處,皆有風神廟塑像”,“多作老媼”之狀。(注2)

  9、王爺與瘟神信仰。閩南民間信仰的神明中,各類“王爺”(或稱“王爺公”)眾多。“王爺”具有主管瘟疫的神職,既能施瘟行疫,也能代天巡狩、驅瘟祛疫,廣大信眾往往把他們作為消災賜福的正神敬祀。各地王爺宮廟,每三年或遇瘟疫流行之際,都會舉行隆重的祀典。其中一項主要內容是“送王船”,即把瘟神從水路或海道用船送走,以驅邪禳災。對常年航行於海上的人來說,除擔心海上突發自然災害外,也恐懼在船上突發瘟疫。海澄的《送彩科儀》(漳州航海者所舉行的禳祭各類瘟神的道教科儀書)中就列出了100多位神仙、瘟神和鬼類。《東西洋考》書中也記載了船舶經過靈山大佛所在海面時必“燃放水燈綵船”和吟“送彩歌”,“以禳人船之災”的說法。(注3)

  10、各種境域神信仰。古月港的街坊、村落往往有自己的境域神,甚至較大村莊的每個角落也有自己的境域神,村民出海時常常會到境域神廟敬祀。如,位於月港核心區的溪尾社,有一碼頭叫阿哥伯碼頭,岸上有座阿哥伯廟,奉祀周阿哥伯的兩罐骨頭。周阿哥伯信仰就是月港地區典型的境域神信仰。相傳,周阿哥伯很靈感,能保佑出海平安,而且有求必應,曾經救過港口溪尾社社員。直到目前,每逢有漁船從廟前水域經過,漁民都會燃放鞭炮,以示感謝和祈求保佑。

  二、古月港地區產生眾多民間信仰的原由

  也許人們會產生疑問,月港先民為什麼這麼迷信?其實,用“迷信”來概括的月港先民的精神世界應該不是很準確,更確切點說,應該叫信仰。要了解月港先民為什麼會產生眾多的民間信仰這個問題,首先是要弄清楚這些所謂的神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得到月港先民的敬拜?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1、月港先民渴望安居樂業。城隍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自唐代以來,城隍神的社會職能也由原本的護城職責,逐漸擴大到驅災除患、揚善懲惡、督官懾民,成為保障人們安居樂業的全能神明。海澄城隍廟建於隆慶五年(1571年),當時正是明代月港興盛時期,月港先民不但祈求城隍爺保佑他們海洋貿易平安、生命與財產安全,更祈求讓他們安居樂業,因此,可以說,海澄城隍爺是廣受月港先民信仰的全能保護神,在古月港貿易時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月港先民渴望發財和正義。關帝作為漢民族普遍信仰的商業神、武財神,月港先民之所以冒險渡海過洋,是企望在平安抵達目的地後,通過交易獲取最大的商業利潤,因此,關帝得到長期從事貿易的月港先民的信仰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指出的是,月港先民在長期從事海上貿易時,遇到了“海禁”捆擾、海匪倭寇掠奪屠殺、奸商爾虞我詐等種種艱鉅,生存與發展的矛盾一直困擾著月港先民,他們過著一種非正常的亦商、亦匪、亦盜、亦民的生存方式。當正常的生存與發展方式被人為或是非人為的堵塞之後,他們更強烈要求有其他的出路或是有個正義的化身能幫他們化解。所以,關羽作為一個英雄與俠義的正面形象被推到一個新的高峰。(注4)明代以來,關帝的神格不斷提升,由“關聖”至“帝君”,萬曆四十三年又尊封為“協天大帝”。到明代中後期,《東西洋考》已把關帝列為航海保護神的首位,《指南正法》中的航海保護神也有關帝。關帝在信眾心中是具有至大無比的伏魔神力的神靈,因此,出海前朝拜或分靈於船中尊奉,以求在航行中鎮邪消災,獲得平安。同時,航海人也具有“重義輕生”的性格,航海中也需要船上全體成員齊心協力,敬祀關帝有助加強同舟共濟的凝聚力。另外,據說東山島上居民至今還流傳著“關羽託夢康熙解海禁”的傳說。至於傳說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關帝正義的精神與當時的人民渴望解除海禁的心願有著高度的吻合。

  3、月港先民渴望生命與財產安全。月港先民從突破“海禁”,冒著風險在海上開展民間貿易,到最終使一個小漁港成為明清時期海上貿易始發港、明朝中後期唯一合法的對外貿易港口,其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場場生離死別。在一個沒有機動動力航行的時代裡,所有的航行除了依靠人力之外,那就是自然風。然而,由於閩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直接導致閩南自始至終都是個颱風多發區。每一次颱風或是巨浪的來臨,隨時都可以讓每一個航海人葬送魚腹。為了生存與發展,月港先民無論是出海捕魚還是遠洋貿易,面對詭異莫測的大海,他們十分渴望水上交通安全,渴望生命與財產安全。於是,各種與水、海洋和大自然有關的神明便蘊運而生,如媽祖、水仙尊王、玄天上帝、風神等。其中,媽祖最受敬仰。當湄洲島上的林默娘被化身為海上保護神——媽祖之後,這個神的形象就直接受到月港先民,甚至當時的所有航海人的膜拜與敬仰,祈求在每一次出海之後都能平安歸來。可以說,媽祖是最受月港先民廣泛信仰的海上保護神。

  4、月港先民渴望身體健康。月港先民在開發月港過程中,當時自然條件惡劣,醫學文化嚴重缺失,很多人剛才還好好的,突然間不明不白的死了。生命到了這種地步,那才叫真正的無助。為了能夠躲過未知的浩劫,他們從現實上和心理上需要有個“專業的保護神”來保護他們。於是只要有一個醫術水平相對較高的人員能為他們治病救人的時候,那麼這個人很快就得到眾人的敬仰。保生大帝(原名吳夲)因為懸壺濟世,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被以“帝”的形象確立起來。(注5)可以說,保生大帝是產生於閩南本地區,並最受閩南人廣泛信仰的健康保護神。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些民間信仰與古月港海洋貿易有密切的關係,反映了月港先民內心世界的追求與渴望。

  三、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中的文化價值

  (一)外在的文化價值

  民間寺廟是民間信仰文化的載體。月港先民信仰的神明眾多,廟宇也眾多,每個自然村至少有一座廟宇,甚至有的每個角落都有。如,位於月港核心區的豆巷村港口社,僅一個社區的廟宇就多達14間。整個月港地區的廟宇多得數不清,有的還有悠久的歷史,都有典型的閩南風味,其建築、繪畫、雕刻、楹聯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藝術品位,這些就是它們外在的文化價值。

  1、歷史遺蹟堪稱文物經典。海澄城隍廟是月港地區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廟宇之一。據《海澄縣誌》卷之十七《名績志·祠廟》載:“城隍廟,……隆慶五年(1571年)建,崇禎六年(1633年)知縣梁公兆陽重修,後為風雨所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縣王公手霖集紳士耆民再修。”海澄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爺是西漢御史周苛,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994年又進行了重修,是目前全球最大城隍廟。海澄城隍廟起源於明代月港興盛時期,廟宇坐北朝南,三進三殿,主體為硬山式建築,基本保留歷史格局和府衙形制,屬明清時期風格的建築。是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蹟,對我們今天研究“海絲”文化有很大的幫助。1992年10月,被龍海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經龍海市人民政府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2011年12月被省文化廳列入涉臺文物廟宇名錄。

  又如,祖山紅滾廟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始建於洪厝山,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騎龍山脈祖山頭重建,後曾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緒辛憶已年(1881年)民國丙寅年(1927年)、民國三十二年(1934年)等多次重建擴大。1996年4月經龍海市人民政府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1997年10月龍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綜合藝術的集中體現。月港地區的廟宇重視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形式,規模較小的寺廟注重神像雕塑的傳神,建築構件的精巧;規模較大的廟往往就是一座文化藝術殿堂,不遺餘力地創作大量的雕刻(石雕、木雕、瓷雕等)、繪畫(壁畫、樑柱畫等)、碑文、牌匾、楹聯等作品,渲染了濃厚的宗教氛圍,調動信眾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多方面感悟,以達到教化的功效。同時,這些藝術作品往往具有濃郁的閩南民間藝術風味和很高的文化研究價值。如,海澄城隍廟院間現存清代石碑6件,其中乾隆36年立的“署理丞海澄縣事邑尉裘公惠愛紀績碑”就明確記載著“公諱裘以論字曾吉號補峰,浙之錢塘人,蒞澄七載,今當調任彰化,勒碑以誌不朽”,說明了當時海澄與臺灣往來關係的緊密。廟前殿掛一算盤,配一楹聯雲:“人生切莫空計較;蒼天自有大乘除。”廟中廊柱上還有很多楹聯,這些楹聯假託城隍之口以勸善諭人,堪稱醒世警世之名言。

  (二)內在的文化價值

  除上述外在的文化價值外,如果再深入挖掘其本質,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信仰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品質。

  1、對神明的信仰實質上是對高尚人格的充分肯定。歷史上的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義的實踐者、傳播者和修身的典範。如上古“五帝”順天而治,修身證道,使當時的人們都自覺信仰尊奉大道,天下清平而祥和;三教聖人教化眾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6)城隍、關帝、媽祖、保生大帝等神明,他們生前都有正直忠義、愛鄉愛民、濟世救人的高尚品德,他們的人格充滿魅力。月港先民對他們的信仰,其本質是對這些神明生前高尚人格的崇拜,表達了對高尚人格的追求。如:

  城隍爺:作為城隍神要能保佑城裡的百姓萬物,要對當地的民情風俗有相當的瞭解。各地城隍神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得到官方和民間百姓充分認可的。如,上海有三城隍,即漢大將軍霍光、河北省大名府人秦裕伯、廈門清末愛國將領陳化成;北京城隍先為文天祥,後為楊淑山,即楊繼盛;福州城隍為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泉州城隍韓琦;福建海澄、江蘇江陰城隍為西漢御史周苛……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賢臣良將。他們都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的高尚品格,活脫脫的清官賢臣寫照,都是百姓心目中正直與忠義的效法對象,誰見了能不心生欽敬?

  關帝:關羽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關羽因其正義而聞名天下,被稱為“義絕”。在官方,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在宗教方面,道教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在民間,關帝的信仰也相當盛行,月港興盛時期,月港先民把關帝作為武財神和正義之神加以崇祀,並隨著海洋貿易傳播到了臺灣、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地區)。在臺灣,關帝被信徒稱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

  媽祖:媽祖作為一個古代漢族民間的神祗,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內外、世界上這麼多人認可、讚揚和崇敬呢?這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媽祖身上聚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媽祖她作為一個漢族民間的漁家女,善良正直,見義勇為,扶貧濟困,解救危難,造福民眾,保護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做了很多有益於民眾的善事義舉,凡此種種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以才會深受百姓的崇敬和膜拜。

  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為何贏得如此眾多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不瞭解這一信仰的人們,大多會把吳夲想象成遙遙在上的神秘仙國世界裡的神佛。其實,吳夲成仙以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一個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間的醫德醫品極佳的漢族民間醫生,他生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慈惠濟世,活人無數,而義不取分文,深受時人尊敬,辭世後,人們自發地建宮立廟,塑像祭祀,漸漸發展為一種信仰崇拜,由“神醫”變成了“醫神”。

  2、對神明的信仰實質上是渴望建立為人處世準則。大家知道,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也就是說中華文明在很大的程度上等同於黃河文明。作為地處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相對於中原地區,可以說是荒蠻之地。到了明代,月港先民在開發月港時,首先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生存。他們要面臨各個群體及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利益矛盾等問題,有時會為了爭奪有利的生存空間而產生武裝鬥爭。在這種情況下,城隍、關帝、媽祖、保生大帝等神明他們生前強大的人格魅力被人們所推崇,渴望能以他們的為人處世行為作為共同的準則來約束人們的內心世界,以達到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因為有了信仰,行為處事就有了規則。

  比如,大家都會看到很多商人都會供奉上一尊關公像,也許有人會說,商人把關公作為武財神來崇拜,是追求利益的表現,這跟關公的“義”不是矛盾嗎?其實,人們希望商人們能做到利與義相結合,因為他們相信一個正面形象的神靈能夠保佑他們平安並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商人們做太出格的行為的話,也相信會受到神靈的懲罰,使他們最終一無所有。在他們看來,只有做到利與義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成功,這就是月港先民希望通過有神論的信仰來約束人們的心法,喚醒人們的良知本性,幫助人們達到道德意識的高度自覺,幫助人們從功利的貪慾中超脫出來,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來,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這就是月港先民渴望達到的共同的行為處事規則。

  又如,信仰城隍實際上是相信善惡終有報,希望人們遵守道義規誡。前面說過,海澄城隍爺廣受月港先民信仰,是他們的全能保護神。海澄城隍爺在他們的心目中地位越變越高,他們渴望城隍爺不只是地方守護神,更應該是護國安民、懲惡揚善並管領陰間亡魂的舉國崇奉的神系,他們渴望城隍爺為民做主、剪兇除惡。這在海澄城隍廟中高懸的匾額及楹聯中,就能清楚地體會到了這一點。如,“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做個好人,心在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陽世三間,積善作惡皆由你;古往今來,陰曹地府放過誰?”。這些楹聯比起佛寺道觀的楹聯更加直白,更加直接,更加直指人心,因而也更加具有警示與教化的力量。無論達官顯貴,還是一介草民,都能在城隍廟的香火裡,在城隍爺的勸誡與提醒裡,補補幼兒園的善惡是非功課——“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為”。(注7)

  正因為這些信仰中包含了人們對高尚人格的追求,對為人處世準則的認定,包含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品質,於是,城隍的“浩然正氣”也就演變成了清官賢臣文化;關羽的“義絕”也就演變成了忠義文化;媽祖救助漁民的義舉也就演變成了海上保護神文化;保生大帝高尚的醫德也就演變成了懸壺濟世文化。這就是月港先民眾多民間信仰中的深層次內涵所在。

  四、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風俗的意義

  (一)歷史意義

  依上所述,這些民間信仰是在古月港地區人民大眾中自發產生的,對具有超自然神力和超人神力的對象的崇拜,具有民間性、自發性、多元性和世俗性等特點,對當時古月港地區人們的思想行為、對社會穩定和對閩南文化的傳播都有重要的意義。

  1、讓月港先民找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支撐點。月港先民在開發古也港地區時,他們是個永不停下腳步的群體,他們敢於突破“海禁”,總是走在前頭。他們本來就有勤勞堅韌的氣質,敢於面對困難與挫折,他們相信一旦遇到危機或是挫折的時候,只要自己努力,神就會出手相救。因為無論什麼樣的民間信仰,本質性的東西就是“不放棄”。但同時他們也不是一味地追名逐利,因為有了信仰,他們更相信因果報應,更相信平安是福,平安就是賺錢的樸素的價值觀。可以說,這些民間信仰為他們注入一劑強心劑。(注8)

  2、構築和維護了地方基層社會秩序。《福建閩南地區民間信仰與基層社會秩序維護關係的初探》一文認為:明清兩朝,傳統基層社會依靠對民間信仰的功能、作用發揮的理解,建構起了民間在維護基層秩序方法上的新突破。民眾經過對積澱在信仰神明身上的“正義理念”、“權威崇拜”、“超血緣凝聚力”功能的運用,讓神明走出了神龕,成為了能對百姓生活中所遇到的的民事糾紛、案件進行化解和審判的“人”;並以“超血緣凝聚力”的作用成為民眾在抵禦外患襲擾時進行社群動員的精神源泉。唐宋以後,伴隨著地方精英對神明職能多樣化的演繹,進一步拉近了民間俗神與民眾的距離,方便了民眾禱求於神的途徑,從而構築起了民間信仰對地方基層社會秩序維護的新模式。文中也舉了個例子:19世紀廈門的城隍廟(明洪武年間興建)發生了一起毒咒與斬雞頭並行的神判儀式,當事者通過藉助神明的“公正和威懾”作用,通過神判儀式的途徑使案件真相明瞭。(注9)

  筆者認為,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前文說過,海澄城隍爺在月港人民的心目中可謂舉足輕重。海澄城隍對維護當時月港地方基層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從廟裡的算盤、楹聯、神像等設置中就能感受得到。如,城隍廟第一殿向內天井的門楣上掛著一個巨大的鐵算盤(據悉,懸掛鐵算盤的城隍廟在中國僅兩間,上海一間,月港一間。);楹聯(“陽世三間,積善作惡皆由你;古往今來,陰曹地府放過誰?”)和黑白無常(範謝將軍)的設置,這些彷彿告誡世人善惡因果的終究結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神判儀式的震撼力。

  另外,當你無論走在月港地區的任何一個街道,你總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千萬富豪和普通百姓擺著同樣一尊神像,虔誠地跪拜著。彼此不會因為有太多的落差而使窮人感到痛苦不堪,也不會使富人產生凌駕於別人頭上的優越感——因為這個群體經歷過太多的浩劫,對人性與財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他們相信神明是公平正義的。雖然在發展中會有不平衡,但是,因為有共同的民間信仰,社會也就相對和諧。(注10)

  3、促進了閩南文化的傳播。有了這樣的信仰,就有了這個群體勇往直前的動力。伴隨著月港先民開拓海外貿易的足跡,這些信仰文化也播撒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閩南人聚居較集中的臺灣、東南亞等地最為明顯。以關帝文化為例,在臺灣就有600座頗具規模的關帝廟以漳州東山島的關帝廟為祖廟;以漳州龍海慈濟祖宮為祖廟的慈濟宮在全世界就有將近700座;以湄洲島媽祖廟為祖廟的廟宇更是無法統計。同時,這種信仰的力量也帶動了閩南建築(廟宇)、戲曲(閩南地區有廟宇的地方就有戲曲)、壁畫(閩南地區廟宇的牆壁上都有壁畫)、節日習俗等藝術文化的傳播,對世界各地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在兩種不同文化體系的交互活動中,強勢文化必會將自己的資訊散播在弱勢文化之上,而當時的閩南文化與周邊地區、國家相比較,無論是物質文化,或是政治文化、精神文化都處於一定的強勢文化地位,因此,必然通過月港這一海上通道,將閩南文化傳播出去。”(注11)

  (二)當代意義

  當前,我們正在保護和開發古月港,對挖掘和弘揚古月港的人文精神不容忽視。而這些民間信仰中的文化價值正是古月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今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對促進大陸與臺灣地區的民間文化交流仍有借鑑意義。

  1、是開發文化旅遊的寶貴資源。文化旅遊是一種知識含量高、內涵豐富的新型旅遊形式,未來將超過自然旅遊,成為佔據市場主要部分的旅遊產品。(注12)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民間信仰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其歷史與文化內涵能夠得到很好的挖掘,且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是一種很有潛在開發和利用價值的旅遊資源。(注13)

  漳州海外淵源密切,是海外僑胞和臺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雙方交往頻繁,其中,以“神緣”的關係最為密切。大批僑胞、臺港澳同胞來漳州進香謁祖,乃至進行探親、旅遊觀光、宗教文化交流等活動,可謂絡繹不絕。近期,我市正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修繕歷史遺址和改造自然景觀,努力建設宜居環境,同時,我們還應當尊重古月港地區這樣的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其在對臺文化交流方面的獨特作用,善於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通過舉辦文化節(近年來已有舉辦城隍文化節、保生大帝文化節)或宗教文化交流等形式,並與進香謁祖、探親、休閒旅遊等活動有機結合,打造出具有古月港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這樣,必將對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拉動效應。

  2、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借鑑價值。民間民間信仰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同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其相適應的地方。民間信仰所信仰的諸神無一不是經過儒、道、釋解釋過的。這些神靈身上都有其特定的優秀品質,如保生大帝的懸壺濟世,關羽的忠義等。它們以忠孝仁義的儒家思想為核心,倡導人們要忠心誠信、孝敬父母及師長、仁愛、仁慈、仁義,反之就是道德缺失、大逆不道,必遭報應。民間信仰順應了這一思想,人們追求神靈保佑的前提是約束自身的道德行為。信仰者在信仰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向這些神靈學習。其次,民間民間信仰在普通群眾中所起到的精神撫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們通過民間信仰及各種儀式活動來傳達喜怒哀樂,調劑情緒,寄託對生活的美好期望,滿足心理需求,特別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種種困難與坎坷時,獨特魅力的民間信仰無疑是廣大民眾的一種精神支撐。(注14)

  眾觀歷史,歷朝歷代都把關羽的忠義精神作為忠君愛國信念的教材,今天,我們不妨合理挖掘和整理出古月港地區這些神明中的高尚品質,並通過舉辦文化節的形式加以宣傳,無疑也是一部部倡導儒家傳統文化的有力教材,對凝聚民眾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的意義。

  3、對促進大陸與臺灣地區的民間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臺灣與閩南地區一水相隔,兩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閩臺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神緣相承,每一點滴無不是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真實寫照。閩南地區有什麼樣的神廟,臺灣幾乎也有相同神廟。相同的民間信仰神祇、廟宇遍佈兩地的大街小巷。如,臺灣的城隍廟就是由海澄城隍廟分靈過去的,在臺灣霞海城隍廟裡,有一副古老的對聯——“霞彩臨門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啟宇六龍隨地封遷”,就是最好的例證。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十,海澄城隍廟都會舉辦盛大的城隍廟會,臺灣城隍聯誼會每年都組織臺灣各地城隍廟信眾上百人前來參加祖廟祭祀活動。2014年11月22日上午,海澄城隍廟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該活動獲得國臺辦批覆,被列為國臺辦2014年對臺交流重點項目,成為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城隍文化盛會。據悉,從2010年以來,海澄城隍廟接待臺灣信眾共33個團組、945人次;同時也多次應邀赴金門、臺灣本島參加活動。近年來,臺灣知名人士連戰、吳伯雄、王金平等人紛紛為海澄城隍廟題詞,讓從明代保留至今、一度沉寂百年的海澄城隍廟成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熱點。城隍文化搭起了兩岸民間交流這臺大戲,並日漸進入常態化,它是閩臺兩岸手足情深的歷史見證,也是溝通閩臺宗親心靈的一座橋樑。事實證明,月港地區的民間信仰在促進祖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民間文化交流,吸引外商回鄉謁祖、投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保護和開發古月港民間信仰風俗的幾點拙見

  民間信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審美、科學、和諧、教育、經濟等功能,而這些多種多樣的功能決定了其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我們要深入研究古月港地區的民間信仰風俗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管理和開發的水平,才能保護並傳承好這一特殊文化,才能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調查摸底,分類管理。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種類眾多,廟宇多而雜,良莠不齊,我們必須首先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底子,為保護和傳承工作打下基礎。根據上文分析,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類型大致分為三類,我們要區分不同情況分類進行管理。一是對歷史悠久且文化價值較高的廟宇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條件的要積極推薦申報為市級、乃至省級(已有進行,如海澄城隍廟)。二是對與當時古月港海洋貿易密切關係的重要廟宇設置宣傳板(如同七個碼頭一樣設置宣傳板),這對人們瞭解認識“海絲”文化有幫助。三是對各個自然村(角落)已存在的廟宇摸清其功能與作用,並進行登記;同時要嚴控亂修濫建廟宇,避免亂修濫建廟宇之風愈演愈烈,以免對月港遺址造成破壞。只有進行分類管理,才不會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而且還會對一方的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2、因勢利導,除舊佈新。不可否認,農村中的“多神主義”信仰,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約束力,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於古月港地區長期存在的民間信仰,我們既要正視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其消極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不少地方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沒有跟上,處於空虛狀態,他們求神拜佛只為升官發財,根本不懂得學習神明他們生前那種正直忠義、愛鄉愛民、濟世救人的高尚品德。因此,我們要利用農村舉辦神明生日慶典的時機,進行引導,通過舉辦文化節、學術論壇、文化研討和文體活動等形式,大力挖掘宣傳城隍的清官賢臣文化、關羽的忠義文化、媽祖的海上保護神文化、保生大帝的懸壺濟世文化等,正確引導民間信仰。近幾年來,海澄鎮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鎮政府依託城隍廟、天后宮等場所設置文化廣場,利用農村民俗廟會時機舉辦燈謎會猜、扎綵樓、舞龍舞獅、大鼓涼傘等文體活動;利用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舉辦送春聯、文物圖片展、薌劇表演、燈謎射猜、“激情廣場大家唱”、“道德講堂”及各類球賽等活動;特別是2014年舉辦了首屆“兩岸城隍文化節”,榮升為國家級重點對臺文化交流項目,成為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兩岸城隍文化盛會;連續舉辦了4屆的“海澄鎮天后宮媽祖文化節”。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農村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但傳承了民間信仰,還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加強運作,打造品牌。近期,我市正對古月港投入大量資金,展開對月溪入江口兩岸、豆巷家廟群、月溪公園、臨江古街等歷史建築的修繕、新民居的改造以及景觀的設計改造,古月港自然景觀將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種類眾多,廟宇眾多,而且與古月港海洋貿易有密切的關係,這一特殊文化景觀不容忽視。我們要借鑑這幾年漳州三平風景區的建設經驗,把古月港民間信仰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漳州、福建電視臺,乃至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和各類報刊宣傳介紹古月港風景區建設;通過出版畫冊,拍攝電視宣傳片等擴大古月港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在去年成功舉辦“海峽兩岸城隍文化節”的基礎上,加強對臺文化交流與聯誼活動,打造出具有古月港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這將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

  許多實踐表明,要保護和開發好古月港,不僅要建設自然景觀,更要善於挖掘歷史與文化資源,這就要求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善於調動包括民間信仰文化在內的各種資源,以市場的理念和思維加以產業化運作,才能把古月港這塊“風水寶地”保護好、開發好、運作好。

  參考材料:

  注1見《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中華書局,1982年

  注2、3見陳自強《明清時期漳州舟人海賈的海神信仰》

  注4、5、10見《敬拜心中的神靈——探究閩南人的成功與信仰的關係》)

  注6見網絡文章《信仰與文化》

  注7見網絡報道《海澄城隍信仰遠播各地》

  注8見網絡文章《敬拜心中的神靈——探究閩南人的成功與信仰的關係》

  注9見《福建閩南地區民間信仰與基層社會秩序維護關係的初探》作者:王才文

  注11見林仁川《漳州月港在傳播閩南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注12見《“海絲”文化與旅遊開發芻議——以漳州月港申遺為例》

  注13見朱東亮《以福建漳州三平風景區為題淺議民間信仰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注14見福建工程學院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閩南地區民間信仰情況的調查》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龍海:古月港地區民間信仰風俗之我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