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一提起绝句,大家一定会想起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都是一些家喻户晓的绝句诗。

但是,为什么这些诗会被称为绝句?绝句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01 绝句是“截律诗之半”吗?

“绝句”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的齐、梁时代,称“古绝句”。据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中释义:“短”与“断”同音,而且“断”与“绝”又同义。另外,《说文解字》中说:“绝,断丝也。断,截也。”所以,从字义上来讲,古绝句又称“短句”、“截句”、“断句”。

对于绝句的产生,历代有许多种说法。

元代著名诗人杨载,在他的诗话著作《诗法家数》中说:“绝句者,一句一绝。”

清代著名学者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中说:“四句之诗,即为绝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孙楷第,在《绝句是怎样来的》中说:“一篇乐府有若干解,现在割裂成辞,只取一解,所以谓之“绝句”。

但是,在文学界,自宋朝开始,许多文人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绝句是“截律诗之半”。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一,绝句早在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对于《玉台新咏》这本诗集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比如名篇《孔雀东南飞》就出自于这本书。它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收录编辑的作者就是南朝著名的诗人徐陵。

翻开《玉台新咏》这本诗集的卷十,大家就会发现,一开头就选录了《古绝句》四首:《蒿砧今何在》《日暮秋云阴》《菟丝从长风》《南山一桂树》,但是没有作者名字。

或许你会说,既然不知道作者,那就不知道这四首绝句写于什么年代。

但是往下看,这本书的卷十里还选录了《杂绝句四首》作者是“吴均”。而这位吴均正是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而那时的绝句就已经是四句一首,短小精萃。所以说,由此可以证明,绝句自南梁时期就已经有了。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二、律诗与绝句的不同。

首先,律诗与绝句的起源不同。律诗源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而且这种诗体非常讲究声韵格律。相反,绝句则起源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短章,而且并没有严格的对仗和对偶。

其次,律诗和绝句的字数也不同。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者七言,所以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而绝句是由四句组成的,每句有几个字就是几言绝句,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六言绝、七言绝句。

明代著名的诗人、学者、评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诗歌理论著作——《诗薮》中也说:

“绝句之义,迄无定说,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五言绝句起两京,其时未有五言律,七言绝句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

所以说,绝句并不是“截律诗之半”

那么绝句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02 绝句的产生

古诗也称“古体诗”,按每句的字数,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古体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不管是五言绝句也好,七言绝句也好,都是属于古诗的一种。而且它们都共同源自于古代民间的歌谣。

一、绝句得名于联句

联句,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共同作一首诗,然后联结成篇。据传,最早的联句始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后人称“柏梁体”。当时,汉武帝与大臣们在柏梁台上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都得用韵。

联句最早是像汉武帝他们一样一人一句,但到了西晋王朝的贾充和李夫人的联句,又有了两句。

贾充是西晋的开国元勋,一开始娶妻李氏,但由于李夫人的父亲反对司马氏,所以被杀,而李夫人也被流放。贾充不得已只好与李夫人离婚。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后来,贾充娶妻子郭槐。晋武帝登基以后,赦免了李夫人一家的罪,李夫人得以回还。但是郭氏的嫉妒心十分强,贾充不敢接她回家。贾充在去见李夫人的时候,夫妻重逢,作了联句诗一首: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恐但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亦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从贾充与李夫人的联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爱情誓言,虽然最终贾充不敢将李夫人带回家去,只在永年里另外为她建了一座新居以此终老,但是,他们二人的联句诗却流传了下来。

联句在汉武帝的柏梁台时一人一句,到西晋贾充与李夫人时有了一个人两句,但是到了东晋时,又有了一人四句。比如陶渊明的《联句诗》,是同愔之、循之两个一起作的诗。内容为咏雁,每人四句。

虽然许多人对陶渊明的这首诗的真伪持有怀疑,但是,此时的联句诗已经有一人四句却是真的了。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于是,五言四句就已经基本上定型,绝句就应运而生了。

但为什么说绝句得名于联句呢?原来,许多人作诗,一人先作四句,后面如果没有人续上,那么,这仅有的四句诗就成了绝响,因此就被称为“绝句”或者“断句”了。

比如,在《南史·宋帝诸子孙传》中记载,刘昶携爱妾逃亡北魏的途中,南望痛哭,心有所感,作联诗一首:

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这时候,刘昶的爱妾也因悲痛,无心联诗,所以,这首诗就成了《断句》。

二,绝句源于歌谣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来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的。后来,人们把这些收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而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样式,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这些歌谣里面,有三言句,也有七言句,还有五言歌谣等,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自魏晋时期,由于佛学的东渐,印度的梵音便影响到了中原地区,这样就使诗人们开始探寻声韵的作用,使诗歌变得更有韵律,绝句也不例外,尤其是发展到唐代,更是鼎盛。其中最出名的故事就是《旗亭画壁》。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一起去酒楼喝酒。正好有梨园的人来表演,于是三个人便围着火炉一起看她们表演。

有四位漂亮的姑娘开始演奏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提议说:“我们都是诗坛上的有名人物,还一直没有分个高下,今天我们几个看这几位歌女,唱谁的诗编入的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首先一位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是,王昌龄便在墙壁上画一道,说: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接着,另一位歌女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高适在墙壁上画一道,说: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位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在墙壁上画一道,说:我的两首绝句了。

这时王之涣着急了,他出名这么久了,竟然没唱他的诗。于是急了,指着其中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对王昌龄和高适说:“如果到她唱还没唱到我的诗,我这辈子就再不跟你们争高下了,如果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二人就尊我为师算了。”

一会儿,轮到那位最漂亮的姑娘唱歌了,一开口,果然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于是,王之涣得意极了,三人开怀大笑起来。而这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就体现了唐代的绝句诗配乐歌唱的盛行。

所以说,绝句与音乐也是有很大联系的,它跟其它的诗歌一样,都源自于歌谣。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03 绝句与外国诗歌

在1919年的《新青年》上,胡适翻译了波斯的“鲁拜体”诗,并称它为“绝句”。这或许是因为鲁拜和绝句这两种诗体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许多人都猜测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二者相互融合、影响,所以才有了相似之处。

《鲁拜集》除了胡适曾经翻译了两首以外,郭沫若后来又翻译了101首。此外还有许多人也翻译过,但公认的要算郭沫若译得好。

另外,《鲁拜集》的被翻译成中国的绝句式译本也有很多,其中三位比较成功的翻译是:黄克孙的《鲁拜集》、柏丽的《怒湃译草》、眭谦的《莪默绝句集译笺》。

比如《鲁拜集》的第一首诗,如果直译,则是这样的:

醒来啊!太阳已让群星逃散,

从夜域之中,在他的前面,

连夜了一起驱出天际,

再举

光之长矢射中苏丹的塔殿。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而眭谦用古典诗来翻译又是这样的:

觉起东君扫夜还,纷纭列宿逝冥关。

赫戏万丈光如箭,正射君王宫阙间。

有人说,《鲁拜集》就像我们中国的李白,豪放不羁,迎风且吟,充满了想象力和才气。是“信仰的归宿,灵魂的良药。”

04 绝句对现代的影响

绝句发展到唐代已是极盛,体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历代之冠。如李白、杜枚、李商隐等都是七绝高手。

而到了元明清,随着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不断地丰富,由单篇发展到组诗,即分开为诗,合之为篇。比如有“诗家夫子”之称的王昌龄,他就是最早尝试这种组诗的卓越诗人。

现在,发展到我们的现代,绝句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2015年,纪广洋先生创立了“绝句小说”。


什么是绝句?绝句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绝句小说是诗歌与小说混合一起演变而成的一种新文体,300字以内。既要有小说的描写风格,具备人物、情节、环境在要素,又得有诗之绝句的韵文特色。不强求押韵,但要有内在的韵律,简单的说,就是把小说诗化了。

而绝句小说与其它小说的区别,也就像散文与散文诗的区别一样。

比如何立伟的绝句小说《白色的水鸟》,就是一篇十分成功的绝句小说。而第一篇现代绝句小说,则是纪广洋的《窑匠》:

为盖一尊庙,他建起这座窑。

后来,庙倒了,窑却没有倒。他便用祖传的手艺,烧出一所所庠序,继而又烧出一排排家舍、一个个村庄……

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绝句都是我们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玉台新咏》

眭谦《莪默绝句集译笺》

纪广洋《窑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