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版“漂亮50”,外資如何選?

A股版“漂亮50”,外資如何選?


即便是冬天,也有火熱的一面。


A股跌宕,為外資代言的機構卻在“追高”。

12月4日,富時中國A50指數“吐故納新”,剔除了中國交建和寶鋼股份,納入了“蘋果概念股”立訊精密和“豬價概念股”牧原股份。

A股版“漂亮50”,外資如何選?


兩進兩出,進的這兩位都是今年的大牛股——“飛天”的貴州茅臺今年以來的漲幅是100%,而立訊精密和牧原股份今年以來的漲幅,都超過200%。


追漲大牛股,買貴不買賤,這是什麼邏輯?

近墨者黑,如今的外資看A股,也隨波逐流了嗎?

非也。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指數,更近似於外資眼中的A股版“漂亮50”。

富時A50指數的50只成分股,不足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1.5/100,卻包攬了A股30%以上的流通市值。而A50指數的兩個“門檻性”指標——一是高市值,代表著龍頭地位和穩定性,二是流動性,反映了市場的熱情和預期。


A股版“漂亮50”,外資如何選?

今年以來,富時A50指數漲幅接近26%,而同期,與之類似的上證50的漲幅只有21%,上證指數的漲幅則不足17%。

富時A50完勝上證50,靠的是高成長性的“核心資產”。今年3月的A50成分股中,有15只是上證50沒有的,而且基本都是這兩年炙手可熱的大牛股,其中包括智能安防領域的海康威視、快遞龍頭順豐控股、訂單拿到手軟的動力電池獨角獸寧德時代,一瓶醬油賣到3000億市值的海天味業……

富時A50成分股的調整,是中國“時運變遷”的留痕。

富時A50納入的“大牛股”越來越多,其估值未必合理,股價未必長牛,但卻代表著經濟、金融的大趨勢之變。


A股版“漂亮50”,外資如何選?


01

經濟增長大勢:消費拉動是今天的常態,創新驅動是明天的“國運”


1、消費拉動,在我國GDP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11年到2014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7.3%、51.6%、51.8%、50%、51.2%;

2015年到2018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6.4%、64.6%、58.8%、76.2%;

2019年前三季度,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60%,仍然處在歷史高位!

消費拉動,誰最受益?在A50指數里,你可以找到海天味業、溫氏股份……以及最新納入的牧原股份。

我國消費的強勁是相對投資、出口而言的,不是絕對的,但龍頭消費股卻是絕對受益的。龍頭消費股備受追捧,背後顯然是兩個原因,一是很多消費是成熟的、剛性的,沒有太多創新的壓力,是防禦性的好標的;二是強者恆強,消費拉動真正的機會,屬於那些擁有品牌護城河、穩健經營的大消費龍頭。

2、科技創新,決定中國企業能否贏得未來的全球化競爭:

中國市場再大,充其量也只是全球市場的一半,另一半才是中國企業未來的機會。

我國的傳統產業由於“產能過剩”,大多面臨行業洗牌的壓力。而所謂的“產能過剩”,本質是缺少科技含量和全球化的競爭力。

我國繼續擴大開放,歡迎外資進來,本質是為了讓國內企業合作、學習、競爭、走出去。被納入富時A50的立訊精密就是一個例子,這家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富士康的基因(創始人來自富士康,企業的制度、文化效仿富士康),並且圍繞富士康、蘋果這樣的大客戶做業務擴展和創新,才完成了“冷啟動”,從而在消費電子的全球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科技創新是決定性的。中國的消費拉動能走多遠,將越來越取決於能否佔領創新高地,贏得未來的全球化競爭,或者說,能否通過高端製造業創造出既有規模、又有質量的就業,穩住龐大的中產階層。


02

資本市場大勢:好公司不便宜


A股版“漂亮50”,外資如何選?


2018年6月,A股正式納入MSCI,9月,富時羅素公司宣佈將中國A股納入富時羅素全球股票指數系列。為了配合開放,A股的制度創新至今仍層出不窮。

經濟現狀不佳、市場制度改革疊加大量外資湧入,使得A股市場的定價邏輯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好公司不便宜。

意料之中的是,外資在A股買買買,持股是節節高升的。10月份央行發佈的消息,截至9月底,境外機構和個人(包括QFII和“北上資金”等)持有A股市值達到17685億元,已連續4個月走高——外資持股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5月底是2.89%,9月底已經上升到3.24%。

意料之外的是,外資中的“聰明錢”QFII,重倉股的集中度竟然也是不斷提升的。根據Wind資訊,今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和三季度末,在A股上市公司中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分別為70家、64家、59家——重倉股的數量是持續下滑的。

QFII重倉股的數量下滑,持股的市值卻很穩。出現在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在2019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和第三季度末,分別持有的市值是1562.72億元、1604.69億元和1562.63億元。

QFII重倉股集中度的提升,說明QFII對A股的傾向是要麼少買(非重倉股)或不買,要麼就下重注、集中持股、堅定看多。這種傾向,無疑會助推當前好公司不便宜的現象。

其實,外資機構的“追高”,遵循的恰恰可能是一套相當保守的邏輯——當經濟景氣度不佳的時候,勢頭僅僅屬於那些最好的公司和有確定性未來的行業。顯然,這些公司的估值可能不低,但他們所處的行業,卻代表著中國“時運變遷”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