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 从“心”出发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大党员干部当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心”出发,砥砺前行。

  从“心”出发,就要不忘初心。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2019年之中国,与1921年之中国,可谓“换了人间”;2019年之世界,与1921年之世界,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中国之于世界,与1921年中国之于世界,可谓“恍如隔世”。近百年来,中华儿女沐风栉雨,奋发图强。靠的是一颗颗穿透岁月不变色、历经困苦不停歇的初心。正是这颗初心,战胜了昨天无数的艰难险阻,带来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将引领明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咏竹,在于它的根扎得紧、扎得牢,面对再多再大的艰难和险阻,也毫不畏惧。就每一名党员而言,只有我们时刻牢记初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因何而至、将去何方,才能不畏于困难、不惧于考验、不迷于诱惑、不失于党性,才能向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从“心”出发,就要绝对忠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我们每名党员都是怀着同一个信仰,为着同一个理想,走到一起的,党内互称“同志”,乃取志同道合之意。如果对党不忠诚,阳奉阴违,当“两面人”,那就是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缺钙”,得“软骨病”,也就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了。

  绝对忠心,不是对某一个人、对某一个小圈子忠心,而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心,对党、国家、人民及其事业忠心。绝对忠心,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就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对诋毁歪曲、侵犯危害党和国家、人民形象和利益的言行以及形形色色的歪风邪气,坚决“治”、“治”到位。

  从“心”出发,就要秉持公心。社会治理,治理的是国家、是社会,与之对应的,就必须心怀国家、公心为民。公职人员若被“私”字攻破,以公权谋私利、因私情废公义等,就极易滑向违法乱纪、身败名裂的深渊。种种前车之鉴,数不胜数。

  天下惟公,足以服人。公心是社会治理的原点,也是检验治理体系是否科学、治理能力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尺;秉持公心,就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把情感和奉献交给老百姓,社会治理离“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也就越来越近;秉持公心,就不会患得患失、蝇营狗苟,慵、懒、散、推、拖、绕等不良作风也会在不自觉中祛除。

  从“心”出发,就要走进民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治理治理,首先要“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顺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理清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接次要“治”,在“理”的基础上,法治、德治、良治、善治,达到“天下大治”。无“理”则为盲“治”,无“治”则为空“理”。只有依“理”而“治”,“治”“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中,要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和群众坐一条凳子,听民声,察民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集民意,解民忧;通过和群众以心交心、以情换情,才能走进民心,赢得民心。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迷信官僚威风那一套,只能与群众渐行渐远,更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

  从“心”出发,就要守住匠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审议通过。《决定》指出:“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体现这个“决定因素”,就要守住匠心: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谈迁三十余年编成《国榷》,呕心沥血之巨作流传至今,这是匠心;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匠心。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需要这份匠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咬定目标不放松、聚精会神抓落实,实干促治、实干兴邦。

(宜轩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