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才是文玩葫蘆“包漿”的真相,不得不看

這些才是文玩葫蘆“包漿”的真相,不得不看

文玩葫蘆包漿的過程

想了解文玩葫蘆包漿的真相,要從人的手掌開始講起。

人手上的皮膚會分泌兩種物質:汗液和皮脂。汗液主要對葫蘆的上色起主要作用,而皮脂則主要影響葫蘆的包漿。

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它是一種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種脂類物質。皮脂排洩到皮膚表面,一部分附著在毛髮上,起潤澤毛髮的作用;另外大部分皮脂和汗液混合後在手掌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乳狀的皮脂膜,這種物質就是包“漿”的前身。

皮脂膜因為含有脂類和蠟類物質,其本身兼具“油”和“蠟”的屬性,在接觸葫蘆後,會迅速滲透進木質纖維中,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一個月以上。這段時間會感覺葫蘆變色快、吸收感強。

盤玩一段時間後,手感會發澀,行話叫“咬手”。過了“咬手”這個階段,多種脂類物質深入木質深層與木纖維融合,而另外一部分蠟類混合物析出到葫蘆表層堆積下來,凝固為類似結晶體的透明漿層,這就是俗稱的“包漿”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葫蘆表面紋理逐漸磨損,手掌能夠接觸到的表面積增加,表層的蠟類析出物也隨著長年的盤玩不斷經歷“擠壓-凝固-擠壓-凝固”的過程,造成固化程度加劇,整個葫蘆通體包漿,深入度達到“入木三分”的地步。

文玩葫蘆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並非是葫蘆真的在呼吸,而是一種形象的說法。

當葫蘆的表層被包漿逐漸包裹之後,木質纖維的孔洞被皮脂混合物填滿,形成了一層隔斷。在盤玩過程中,人手的熱量傳導給葫蘆,使葫蘆從外向內溫度逐漸升高。

根據熱脹冷縮原理,葫蘆內腔溫度低於外壁時,皮殼對內腔產生一個“負壓”,這是一個“吸”的作用,可以幫助腔體內部的物質(包括葫蘆籽的油脂、其他混合物)更好的反滲出來。

當葫蘆被連續盤玩若干小時以後,放置於一旁時,隨著木質的逐漸冷卻,內腔溫度高於皮殼木質層,這時就產生“正壓”,進入“呼”的作用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隨著內腔溫度的降低有一個向內拉扯力,幫助皮殼木纖維中的脂類混合物向內滲透。

所以,在盤玩葫蘆的時候,喜歡每次將葫蘆拿在手中持續的盤玩2~4小時,在這期間最好堅持葫蘆不離手。待將葫蘆全盤熱了之後再將葫蘆放置在抽屜中或者陰涼乾燥處,擱置12小時以上。讓葫蘆完整的走完每一個“呼吸”的過程。

手的類型與包漿特點

根據手掌皮膚分泌汗液和皮脂量的多少,膚質也分為好幾種,不同膚質盤玩出來的葫蘆掛瓷狀態也有所不同。

(1)中性手

這類手掌汗液、皮脂分泌適宜,乳狀皮脂膜中皮脂和水分平衡,膚質類型很健康,介於幹手和油汗手之間。盤玩出的葫蘆顏色紅潤、包漿通透,是可以玩出精品葫蘆的手掌。

(2)幹手

這類手掌不愛出汗,皮脂腺分泌也少,盤玩葫蘆上色和包漿都非常慢,但是隻要堅持下去還是能有所成就的。

(3)汗手

這類手掌盤玩葫蘆初期上色快,盤玩一個星期比干手盤玩一個月上色還重。但是包漿速度慢,有些甚至葫蘆都泛紅了還不包漿。這類手掌盤玩出來的葫蘆往往上色較重,排除葫蘆皮質不好的情況,相同品質的葫蘆汗手玩出來顏色發晦暗一些,包漿層通透度較差,掛瓷不明顯。

(4)油汗手(皮脂手)

手掌分泌汗液量較少,皮脂分泌量大,手掌總感覺油膩膩的,乳狀皮脂膜因為皮脂含量高偏酸性。相同情況下盤玩葫蘆上色較慢,往往包漿很厚了卻還是發黃色。掛瓷後通透度佳,這類手掌玩出來的老葫蘆在陽光下甚至能感覺把葫蘆玩透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