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玩”與“包漿”

為什麼用“盤”來指代這個不斷摩挲器物的動作?《說文解字》中有詳細解釋:“盤為承水器,以匜沃水,以盤承之,古者晨必灑手,日日皆然,引申為日日新”。因此“盤”用在文玩的術語裡,更多的是指玩友與手串不斷交流,達到日日為新的狀態。


“盤玩”與“包漿”

理論上說,人的雙手在盤玩器物的過程中,起到了類似砂紙的打磨拋光作用,並且不會出現過度打磨,也不會對器物造成物理性的傷害。在這一點上,砂紙、角磨機、以及各類化學酸類等所謂現代化的快速手段,都不及雙手盤玩對器物的改變來得生動、自然。盤玩時間久了,器物表面逐漸會生成半透明質感的氧化層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包漿,在不經意間重新塑造了器物的形象,使其更為順手合心,溫潤喜人。


“盤玩”與“包漿”

包漿可以由土埋水浸造成,而文玩的包漿則是在盤玩之後留下的歲月痕跡——它沉著冷靜、中庸和諧,顯露出一種溫存的時光感,新物件刺眼的賊光與之不可同日而語。有體量感的石器、瓷器、木器、銅器、牙角等容易形成包漿,連書畫碑拓這些薄如蟬翼的紙絹製品,在內行人眼裡也統統都有包漿。幾乎所有中國傳統的收藏品都可以盤玩,然後形成帶有特殊記憶的淡淡光澤。這個難得的表面皮殼,非長年累月不能形成——按器物而異,生成包漿分別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從包漿程度,不僅可以大概看出器物的年代,還能夠感受到盤玩者喜愛的溫度。


“盤玩”與“包漿”

一件器物實際的完成不是在工匠的手裡,而是在以後更長時間裡盤玩者的手中,大自然和偉大的工匠,提供了一個可以被盤玩者不斷賦予情感的載體。而文化,就是在這樣不斷賦予情感的過程中薪火相傳......

關注"小辛愛盤串",每天學點文玩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