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後鑄幣是借用古錢的詞彙,是指當朝使用前朝年號鑄幣,在近代機制銀元中後鑄幣是大量存在的,有的藏友把後鑄幣理解為假幣是不對的,機制銀元后鑄幣不是對前朝銀元的簡單再版,往往通過修模增加暗記,與原版形成明顯區別,常見的後鑄幣有以下幾種:

一、民國三年三角元

1949年5月,東北人民政府為穩定東北地區金融市場和滿足全國解放區貨幣流通的需要,選調曾在關內解放區製造過銀幣的周鑑祥到瀋陽造幣廠主管制造銀圓工作,再版生產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銀幣。工人從模具庫找出存放35年之久的原模,對原模和新的二原模加以修飾,“改正一字”和“改修肩章”,“圓”字為“三角圓”。標準銀幣的規格:直徑39±0.05毫米;邊厚2.55±0.05毫米;絲齒170個;重量26.55克。1950年為支援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貨幣流通,繼續生產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銀幣,直至10月15日,朝鮮戰爭爆發工廠疏散為止。1951年2月,成都造幣廠進行籌備工作,瀋陽造幣廠為成都造幣廠修飾二原模生產三角圓,1951年4月正式生產,1954年以後停鑄。由此形成了三角元的兩大版別,瀋陽版與成都版。三角元除了文獻記載的修圓、修肩章外,在字體及嘉禾的樣式上也不同於廠版,嘉禾凸出,“壹圓”二字粗大,“壹”字上有△、□、M暗記,圖案略顯模糊,原鑄光明顯低於廠版,成都版與瀋陽版的嘉禾也有明顯不同,根據以上特徵,三角元可以區分十餘種子版別。

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二、民國九年海南版

海南版也稱瓊製版,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7月恢復銀本位制,重新發行與二十三年帆船形制完全相同的銀元,1949年11月6日,國民黨政府在解放軍即將解放廣東前夕,被迫將廣東省第一造幣廠遷往海南島海口市,利用回收的銀元等改鑄含銀量較低只有八成的“袁頭九年”、“小頭”、 “二十三年帆船”銀元。袁像九年屬於國民黨政府在1927年就明令廢止的前朝幣制,因而海南版九年同樣屬於後鑄幣。海南版九年具有精發版特徵,但字體與圖案均粗大,幣面模糊甚至內齒不清,多數有衣領透打,並未發現不同的暗記,可能是形勢緊迫沒有修模。

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三、北洋34與江南甲辰

在龍洋品種中數量最多的差不多就是北洋34和江南甲辰了,而且版別眾多,讓人很難理解,其實光緒34年(公元1908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該年10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駕崩,次年即改元宣統,按常理北洋34的數量不會是最多的,原因就在於宣統朝與民國前期的大量後鑄。宣統朝後鑄尚未發現相關文獻記載,民國前期後鑄已有文獻為證,民國三年(1914年)八月財政部飭令南京等地造幣分廠,指示在國幣新模未頒前,各廠改用北洋造鋼模製造銀元。鋼模則向天津造幣總廠領取。以下是網上藏友發帖內容的歸納,原帖並未提供文獻證據,是否準確藏友以後慢慢考證,內容僅供參考(此觀點以北洋34小字版、江南甲辰TH版為原版)。

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1909-1911年5月,宣統朝試鑄“宣統年造大清銀幣”期間,後鑄了34年大字普通版,是34年的最普通最常見的版式,這個版很漂亮,龍鱗非常的深峻,34字體比較大,龍頭飽滿,大龍角下邊的小龍角頭部,比較的細,明顯的不一樣,龍珠右邊的,雲朵紋理不同,龍眼,以兩個小圓點生動的刻畫出了龍睛,以及龍尾,龍腳處的雲朵差異。

1912年—1914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財政部呈文臨時大總統,核請仍然依舊幣式樣照常生產。除民國元年南京造幣廠鑄造的開國紀念幣(下五星小頭)1000萬元,北洋造34年光緒元寶長尾大字版和江南甲辰(CH)仍是主要鑄行流通的銀幣。

1914年2月-1914年12月,北洋政府財政部發文,新幣鑄行前,仍以北洋造34年光緒元寶為主,但版別改為短尾龍版,並停止了江南甲辰的鑄造。

什麼是“後鑄幣”哪些銀元屬於:“後鑄幣”

後鑄幣是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使用前朝年號而正式發行流通的銀元,與銀元再版是不同的,比如三年大頭在1914年至1919年之間的再版,但不屬於後鑄幣範疇。另外,迴流版船洋並非後鑄幣,1949年國內局勢動蕩,物價飛漲,民眾對紙幣毫無信心,政府被迫於七月初正式公告恢復銀本位制,並重新製造及發行與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銀元。中央銀行奉命向美國財政部造幣廠訂購銀幣三千萬枚。1999年春臺北中央信託局公開標售銀幣,首批是六千枚,係當年撤退來臺時留存之物。後又陸續拍賣數批,大量23年船洋迴流大陸,被稱為迴流幣,很多人誤以為是臺灣利用舊模新制。

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