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批俄軍是1994年撤離東德的,而兩德統一是1990年,這四年裡德國是怎麼處理和俄軍的關係的?

黃鑫


1990年,行將就木的蘇聯被迫承認現實,同意東西德統一,由於蘇聯自身麻煩不斷危機重重,統一後的德國自然倒向美國和北約。1991-1994,駐德的54萬蘇軍用4年完成了撤退工作,面對曾經分裂自己國家的蘇聯軍隊,在蘇聯即將倒下的前夜,德國很厚道地對這些蘇軍地撤離提供了幫助。在當時的德國人看來沒有什麼能比儘快實現國家同意更重要了。

對改革失敗、經濟困難的蘇聯來說,最渴望的當然是錢了,當時,德國和其他歐洲發達國家一共向蘇聯提供了上百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和食品援助,作為對蘇聯撤軍的補償。作為冷戰前線,蘇聯在東德部署了超過10000輛各類裝甲車輛、1350架作戰飛機和為數眾多的核武器,為了轉運蘇軍數量龐大的裝備,德國政府積極協調交通部門給與方便。同時,由於駐德蘇軍長期在德國生活,很多官兵在國內並沒有房產,德國投入大量資金在俄羅斯為這些士兵修建了房屋,以此贖回國土上的蘇軍基地。

駐紮海外時,他們的祖國還是偉大的蘇聯,回家後卻變成了俄羅斯聯邦公民,大量駐德蘇軍回國後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德國給與蘇聯的援助並沒有被用在這些士兵身上,即使是德國援建的房屋,也只有蘇軍軍官可以享受到,部分士兵回國後直接被退役,只能在野地裡搭個帳篷勉強度日,危機中的俄羅斯政府什麼都做不了。在那個混亂的時代,這些普通士兵成了最可悲的犧牲品。


利刃軍事


超過54萬蘇軍及家屬撤離東德,不僅是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結果,也是當時西德政府和歐洲各國用真金白銀換來的。

據統計,為“感激”蘇方在兩德統一問題上所做的重大讓步,德國拿出了300多億馬克(約合110億美元)作為酬謝,其中175億是貸款(其中60億為無息貸款)、130億是蘇軍從東德撤回的安置費。法國也同蘇聯簽訂了4項工業、科技合作協定,並提供50億法郎(10億美元),西班牙、意大利及歐共同也決定對蘇提供超65億美元貸款和10億美元緊急食品援助。

從1991至1994年,蘇軍(後來是俄軍)撤走了4200輛坦克、8200輛裝甲運兵車、3600門火炮、1350架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以及包括數量不詳的戰術核炮彈在內的近70萬噸彈藥

3年時間裡,每天都有滿載武器裝備、軍用物資和人員的火車(日均120列)、卡車、輪船和飛機返回俄羅斯,而且期間沒有發生重大事故,時任德國財長西奧·魏格爾讚歎前者是“戰略和後勤的傑作”,當然這不過是蘇軍和蘇聯鼎盛時代的落幕餘暉罷了。

而在等候撤離前,大部分蘇軍士兵遵照命令被限制在總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佔東德版圖約1.7%)的多處軍事基地內,比如位於柏林以南約40千米的駐德蘇軍司令部所在地——沃斯多夫基地佔地約52平方公里,最多時有3萬名蘇軍官兵及家屬在此居住,基地內建有數百棟包括兵營、學校、體育場館、咖啡館、餐廳和軍官俱樂部在內的建築物,地下還構築了迷宮般龐大的掩體群,

據說裡面有多達3000個房間,還擁有獨立的通信、供水和發電系統。

與西德、日本發達的“佔領軍經濟”不同,很少有東德人依靠蘇聯駐軍維持生計。普通蘇軍士兵很少被允許出外溜達,只有軍官才能前往基地附近的東德城鎮購物、消遣,在某些地方蘇聯軍官還參加了當地足球隊。但總體來看,蘇軍駐紮東德近50年間與當地民眾關係並不密切。

也正因為如此,德國人對於蘇軍撤離感受並不很強烈。而考慮到蘇俄官兵回國後的生計問題(當時俄羅斯經濟已瀕臨崩潰),德國一方面撥款1.3億美元為蘇俄軍官進行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產品開發、會計、計算機等方面的職業培訓,一方面掏錢(計劃45億美元)在俄境內各地為撤回國的蘇俄軍人(主要是軍官階層)建造住房

但是直到1994年俄軍全部撤離這項工程才完成65%,導致多達6萬俄羅斯軍人回國後沒有住房,被迫住進搭建在空曠田地裡的帳篷或其他臨時宿舍中暫時棲身,還有9萬名隨軍青少年未被德國政府考慮在內。

由於國內經濟糟糕,蘇俄軍人在撤離德國前將能帶走的“物件”盡數拆下打包——門、窗、管道、洗臉池、馬桶、電纜、插座、雨水槽,甚至連鋪設軍用機場跑道的數千個混凝土鑲板(單個重達1.36噸)都拆掉運回國

而長期駐軍也給上述基地的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包括爆炸物隱患、嚴重地下水汙染等等,據稱德國政府在俄軍撤走後發現超過3000處地點的地表土壤和水質已被油料、航空燃料、各種酸和有毒化學物質滲透,而要消除這些汙染得花費數十億美元。


網言軍事


戈爾巴喬夫明確地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的時間應該是在1987年11月。他在慶祝十月革命70週年的講話中清楚地表達了蘇聯對東歐政策的調整:(1)各黨無條件的和全面的平等;(2)各執政黨對自己國家的事務負責;(3)關注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4)在自願的和不同領域的合作中相互尊重;(5)所有國家嚴格地遵守和平共處的原則。

在東歐最早出現的波蘭團結工會對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挑戰中,蘇聯嚴格執行了上述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當民主德國共產黨領導人昂納克面對群眾的抗議遊行準備採取武力鎮壓時,該黨的政治局將其罷免,黨的新領導人克倫茨在與戈爾巴喬夫協商之後於1989年11月9日開放了柏林牆。對這一切蘇聯政府也未加干涉。

根據西方的統計,當時蘇聯在民主德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軍隊仍然有56.5萬人。1988年蘇聯在民主德國總共駐紮有38萬軍隊,包括1個集團軍群、5個軍部、11個坦克師、5個炮兵營、1個殲擊機大隊、5個攻擊直升機團、7個飛毛腿旅等。也就是說,蘇聯仍然有能力以較小的經濟代價進行武力干預,而蘇聯卻未動一兵一卒。原因是蘇聯已經困難重重,無法維持華約集團的存在。

1990年7月16日,戈爾巴喬夫會見了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蘇聯方面最終在同意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的問題上作出了妥協。蘇聯軍隊將在3~4年內撤出德國,德國政府為此提供經濟援助,但美國仍然對兩國繞過美國最終解決問題頗為不滿。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

從1990年年末到1994年8月31日,俄羅斯共有62枚戰役戰術導彈,90枚戰術導彈,7900輛坦克,7537輛裝甲運兵車,4414門大炮,785架運輸和攻擊直升機,17艘潛艇和227艘水面艦只以及351274名軍人(包括家屬約120萬人)從統一後的德國撤出。俄羅斯專家認為留給德國的營房等設備價值約300億馬克,而德國為新建營房提供了78億馬克的贈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