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在唐山1000多所老洋房中,鳳凰山南麓的洋房總數佔了近一半,儘管它們在地震中遭到了毀滅性破壞,但因為曾成群出現,具有鮮明的特點,在老唐山人的記憶中不可磨滅。如果不是一場浩劫降臨在唐山這座城市上,那麼現在展覽路與鳳凰道附近,以及唐山博物館附近都會是成片的洋房建築,也將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風景線之一。


隨著開灤礦務局興辦而建


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在鳳凰山公園南麓附近,開灤礦務局曾修建大量洋房,以解決聘請的外籍礦師住宿問題。其中,在公園南側,如今是兒童滑梯附近的30號洋房最為著名。


洋房子的興建,來源於開灤礦務局的成立。而礦務局的成立,也有著它獨特的歷史環境。開灤博物館開灤歷史研究員楊磊講述說,老洋房的具體修建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但肯定是在1912年以後。“開灤礦務局是由開平礦和灤州礦聯合經營,在當時也是屬於比較特殊的現象。沒合併之前,開平礦由英國人經營,而灤州礦由清政府經營。當時灤州礦的範圍特別大,比開平礦大上10倍不止,政府也有著以灤收開的打算。”


“但開平礦是由歐洲好幾個大財團支持而起的,他們進行低價銷售,而灤州礦的經濟實力其實並不如開平礦,這樣一來,灤州礦也面臨著經營危機。”楊磊稱,就在這種狀態下,灤州礦有了高危之勢。但大環境給了雙方合作的可能,“當時正值辛亥革命爆發前夕,開平礦害怕沒有中國人的保護公司出問題,而中國人也害怕利益受到損失,在這樣的契機下,雙方有了合作的可能。”


1912年,開平礦和灤州礦合併。有了開灤礦務局的成立,30號及其他洋房才開始在唐山興起。


30號洋房曾是金達故居


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雖然,如今人們已經無法辨認30號洋房的具體位置,但關於它的記載還是能夠大體還原它當時的樣貌。作為開灤礦務局總礦師的住宅,30號洋房氣派程度不比如今現存的29號、10號洋房差。“洋房依山而建,十分開闊,共兩層,有七八百平米大。內部洋味兒十足,和現在老洋房相同,都是大房間,屋子裡設有壁爐和大浴缸。除了臥室、客廳以外,還有酒吧、舞廳,而且當時還會請專門的樂隊現場演奏。”


如今30號洋房已不復存在,這裡早已被修建成了鳳凰山公園的一部分,從公園幼兒滑梯附近算起,往北推進約50米的距離都是洋房故居所在。而靠近山體一側,保留著老洋房的北牆。而洋房故居的一部分被圍了起來,修建木房子另作他用,不供一般市民參觀。


“要說洋房裡最著名的主人就是金達,30號洋房曾是他的故居,而且他的家人也曾在這裡生活過。”楊磊稱,金達製造了一臺與同時代國外機車可以媲美的新式機車,大大提高了開平煤礦的產量,同時,還對我國的鐵路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培養了一批如詹天佑一樣的鐵路工程人才。


高級員司工錢是工人900倍


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除了金達外,20年代這裡住的總礦師名叫杜克如,30年代是馬克飛,解放前這裡曾住著礦區主管是一名中國人叫魏肫。”楊磊告訴記者,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灤煤礦有過3場最為激烈的大罷工,正是這兩名外國礦師任職期間。對於罷工他們同時採取了鎮壓的措施。

楊磊介紹說,開灤煤礦有過兩段採煤高產期,一個是上世紀20年代礦井比較新,煤層比較好,一個是日本軍管時期的強制開採。“雖然20世紀已經有了先進的近代化機械化作業,但在礦上也只是體現在通風、排水和鎬車的系統上。對於礦井裡的採、掘、開等井下作業,並沒有採用電機車運輸,而是用原始的人工運輸。”楊磊說。


“人工成本低,是資本家願意使用原始採煤法的主要原因。當時工人一天的工錢只有2毛錢,徵用百姓的騾馬還給5毛錢。工人死後賠償40元,騾馬死後賠償100元。工人待遇低,罷工不斷,杜克如曾與軍隊勾結,打傷50多人。而馬克飛也曾出現過工人拿斧子對峙的激烈場面。”楊磊講訴到,雖然工人的工資十分低廉,但高級員司們的待遇卻十分優渥,“有的員司一天的工資是200-300塊大洋,相當於職工工資的900多倍。和現在礦師相比,之前的礦師更偏向於技術管理,而如今更偏向行政職能。”


在當時的唐山,洋人地位十分高,且沒有太多的消費項目。“為了滿足洋人的生活習慣,人們在震前開灤體育館原址上建造了開灤酒店,當時人們稱之為洋人俱樂部。”楊磊介紹到,開灤酒店始建於1901年英人騙佔開平礦務局之初,原名為“唐山俱樂部”(1929年改名為“唐山高級職員俱樂部” )。“該處系專供開灤高級員司娛樂的場所,因為設有專門飲酒的地方,所以人們通常稱其為開灤酒店。酒店室外建有游泳池、滑冰場等。運動及娛樂項目有網球、羽毛球、滾木球、檯球、乒乓球、橋牌、棋類等。圖書廳訂有各國報紙、畫報、採煤技術書籍。室內定期上映電影、舉辦音樂會,週六舉行通宵舞會,每逢節假日舉行跳舞晚會,大大豐富了洋人的生活。”


佔總洋房數量一半以上


鮮為人知!這座被震垮的老洋房,你還記得嗎?


“解放後,30號洋房成為市政交際處的一部分,專門接待領導、貴賓使用。1949年5月7日,劉少奇曾到唐山住了3天,居住地就是30號洋房。”楊磊稱。1952年後,由於開灤資不抵債,且英方的總經理逃跑,30號洋房由人民政府接管,成為市政交際處,一直到地震時被毀。


除了30號洋房和洋人俱樂部外,實際上鳳凰山南麓的洋房有500多棟,它們大小不一,修建年代不同,風格也不盡相同。1948年出生的杜新民曾經輾轉過3處洋房居住,對於老洋房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記憶。“當時唐山的西山路、新開路和鳳凰路附近都是老洋房。因為父親是進城幹部,開國大典後,跟隨父親來到唐山,住在開灤醫院東側,現在路北區委區政府所在地,當時那裡叫開灤書院,是英國人建造的,是一個三層樓房,是當時唐山最高樓。”杜新民回憶說,書院一共三個單元,每個單元每層有2戶,東側是兩室一廳,西側則是三室一廳,屋內設施與現在樓房無異。“屋內是水泥地面,一般都是兩家住一戶,只有人口比較多的老職員才會住一戶。客廳朝南,因為當時年紀比較小,所以對當時環境記憶不太深。”


1958年左右,開灤書院被政府徵用,成立人民公社。隨後他和家人搬到了西山路附近的洋房。沒過多久,他又來到鳳凰路附近的洋房居住。“鳳凰路南側都是洋房,一個院一處房,有40多個院。正片院子中間還有一個大空地,相當於10多個院子,後來市委大樓就改在那裡。”同樣是分房,有的家裡能分到廁所,有的就沒有,而且每家都有自來水,“這在當時可是十分高級的,一般都是挑水吃,所以很多市民都特別羨慕這邊的生活。”杜新民笑著說,鳳凰路附近的洋房都是日本人建造的,當時一個院子可以給2-4戶人分,“每家都是獨立的,但大家都十分和睦。印象最深的是每條街道都特別乾淨,有專門的下水道,下雨從不積水。鳳凰路當時是砂石結構,不沾腳也不沾泥,當時西山路已經是水泥路了。”


杜新民稱,這幾棟洋房中,西山路的洋房有暖氣,而且是鐵瓦頂,鳳凰路的洋房有壁爐,但必須用木炭,用量大,所以大家都點爐子取暖,屋頂用的是燒紙的磚瓦。無論是哪種風格,居住都十分不錯。“地震前,西山路附近有33個院,新開路有40個院,鳳凰路也得有40多個院,除了這些還有當時俗稱的大八所、小八所和17所小洋房,這一帶的洋房真是不少,但地震時都被震垮了,隨後蓋上了簡易房,特別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