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險峻,戰馬摔倒而得名,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倒馬關

 倒馬關,位於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倒馬關最初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後於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倒馬關長城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山路險峻,戰馬摔倒而得名,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倒馬關


 倒馬關又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後改名上城口,今城已毀。下城即今倒馬關城。據《倒馬關志》載:“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上城狹小,官軍居處不便,乃於城南二里相度地勢,復築城一座,二面瀕河,一面跨山,規制弘備,是為下關”。現倒馬關鄉政府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

山路險峻,戰馬摔倒而得名,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倒馬關


原關城全長約2.5公里,城池佔地約7萬平方米,城牆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關城為條石和自然石加青磚築成,東西二門上有城樓,外以溝壕環繞,南面依山,北臨唐河,城垣上列敵樓臺7座。關城有東、西、北三個城門,東門稱"居仁",西門稱"由羲",北門稱"宣威"。東西門外各設甕城,東甕城設有南北二門。西甕城僅設南門一座,出南門往西約百米處唐河岸邊設水關戰臺樓一座,樓下設有關門,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北門外原設戰臺樓一座,民國二十八年被洪水沖毀。城內正街寬12米,十字街正中原來建有兩層的閱兵樓,樓上設有十字通道,樓北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山路險峻,戰馬摔倒而得名,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倒馬關


據《畿輔通志》記載,倒馬關在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山路險峻,馬為之倒,故而得名。倒馬關位於太行山東麓,北臨內長城,背靠唐河。東南為險要的十八盤嶺。自古以來,倒馬關就為戰略要衝。據《後漢書》記載,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東漢北部邊境,東漢政府遷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居民於常山關(倒馬關)、居庸關以東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擾,由此可見倒馬關的屏障作用。

山路險峻,戰馬摔倒而得名,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河北倒馬關



倒馬關處於一條古老的通道上,這條道稱為"靈丘道"。《魏書·高祖紀》載,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調集州郡5萬人修治靈丘道。靈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東北),南越恆山,自靈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縣),是當時山西高原北部通向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馬關就是這條道路上的重要關隘。

明朝馬中錫《倒馬關詩並序》中說:"關有兩山對峙,其路極險,相傳楊六郎到此馬踣,故名。"後人為紀念楊延昭(六郎)鎮守三關的功績,於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馬關城西3公里的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通體高1.8米,寬60釐米,為漢白玉雕鑿而成,碑額抹角及兩邊雕雲紋花邊圖案。碑文為:"宋將楊六郎拒守之處。"楊延昭是幷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時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後因與遼兵作戰有功升為保州防禦使。楊延昭在邊防鎮守20餘年,遼兵甚為畏懼,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學士到倒馬關憑弔六郎碑,稱頌吟懷楊六郎威鎮邊關的不朽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