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陳麗來源 | 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

“互聯網+”時代,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個性化需要。研究指出,大約有50%的家長認為課外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支持的。這是因為中國家長的教育需求發生了變化。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學校不再是主要的學習空間,未來教育會有校內跟校外的融合,面授與遠程的融合,正式與非正式的融合。與此同時,整個教育的服務模式,將由供給驅動的教育服務,改為消費驅動的教育服務。


2019年的GES大會上,北京師範大學陳麗副校長,就未來教育的方向與趨勢發表了演講。她說聯通成為了教育的新的本質,教育,要讓每個人和未來聯繫起來。


陳麗教授認為: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當今教育的極大命題


· 傳統標準化、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育無法滿足個體對個性、靈活、終身教育的需要


· 互聯網引發了知識內涵的變化,教育作為傳播知識的事業,需要適時調整


· 最有價值的教學是搭建信息網絡和學習生態,讓學習者跟有價值的信息源建立廣泛的連接


· 聯通是教育的新的本質,要關注教育和社會的融合,構建開放的教育組織體系和體制機制


以下根據陳麗教授演講實錄整理:


我們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處在一個鉅變的歷史方位中。


這對教育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命題,我們不僅要解決現實的教育矛盾,同時又要對無法想象的未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要破解這樣的命題、接受這樣的時代挑戰,我們不僅要有溫度、有愛心,我們更需要有深度、有前瞻。我們不僅要有手段策略的變化,更要有體制機制的改革。


01

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個性化需要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今天教育界的主要矛盾,是:



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提供的標準化的、以知識傳遞為目的的教育,無法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個性、靈活、終身教育的需要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教育的很多問題,都跟這個矛盾的變化有直接關係。在基礎教育階段,是每一個孩子各不相同,標準化教學怎麼滿足個體需求?在高等教育階段,供需矛盾脫節的情況較為嚴重。


同時如何提高中國9億勞動力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仍是巨大的時代課題。


儘管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列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力資本水平仍然處於全球的中下水平。



北大2017年教育新業態的報告指出,越是發達地區,家庭對課外教育的投入越多。可能在將來這個比例會越來越大。


我的博士生曾通過研究發現,大約有50%的家長認為課外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支持的。這是因為中國家長的教育需求發生了變化。


希望參與到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人能清楚地看到中國教育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對個性化、優質、終身靈活學習的需要。這是急需解決的現實的任務和問題。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02

互聯網引發了知識內涵的變化


更多的人只看到教育的現實問題,但我特別提醒大家關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環境,而且引起了教育的根本性問題的變革。


教育是傳播知識的事業,而知識的內涵發生了變化


在新的環境中,知識的生產者已經不再只是精英階層,人類所有的生產生活的智慧,都可以用來傳遞,都可能變成知識


知識不再是靜態的、原理性的、結構化的,和學科分類型的知識,

知識是動態的、知識是在網絡中快速演變的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知識觀正在發生變化,除了有標準化的,可以劃分為學科的、結構的、原理性的、穩定的知識之外,有另外一類知識出現了——海量的網絡信息、動態的主觀知識。


知識不再是共識性的,而是隻要滿足個體的需要就可以了,而且是具有非常強的境遇化的、操作性的、碎片化的特點。


過去這些,我們都不認為是知識,但是今天來看,我們的知識觀發生了變化,認為它不僅可以用來傳播,甚至可以用來收費,更重要的是,它是立足於這個時代的人所需要的能力。


所以說,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知識的內涵,這類知識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它不是靠精英產生的,它是由群體的智慧匯聚生成的。


第二,它不是偶然的靈感,它是在複雜的網絡中群體智慧匯聚產生的知識,這個群體甚至包括機器。


第三,知識的生產和知識的傳播在同一個過程


03

建立有價值的信息共享網絡


過去,人類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是一個流水線式的工作,某些人生產了知識、物化到教材中,有一些人在學校專門傳播知識。


在互聯網環境中,知識的生產和傳播是同一個過程。互聯網快速匯聚人們的智慧、快速的完成傳播,獲取知識方式只需要參與到這樣的社區中,參與討論,自己的知識就增值了。


今天這個時代大量的來自生產生活的智慧,來不及轉化為書本、轉化到學校裡。傳播變了,教育怎麼讓今天的勞動者和未來的勞動者能夠適應這樣的變化?給教育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重要課題。


有研究提出,聯通是重要的學習方式,當一個人跟有價值的信息源建立了有機的聯通,不停地共享信息,便是重要的學習。網絡,比管道里的內容還重要。


人的發展是由三個網絡的相互作用決定的:神經網絡、概念網絡和信息網絡。


過去,教學是傳播內容,而今天,最有價值的教學是搭建一個生態,讓學習者跟有價值的信息源建立有機的溝通,建立廣泛的信息共享網絡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04

“互聯網+教育”的核心是聯通

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在教學空間、資源共享、供給側改革、精細化的教育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基於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最活躍的互聯網教育的實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聯通不止發生在學習層面,已經發生在教學層面,就是資源的共建共享。


全世界範圍內,都在呼籲聯通應該發生在組織層面。


換句話說,什麼叫互聯網+?就是以聯通為核心,構建新的教育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


互聯網+,絕不是簡單的把學校的資源、老師講的視頻擱到網上。互聯網作為人類教育教學、生活的第三個空間,應該與物理空間、社會關係空間一起,來重構教育的組織體系。而新的組織體系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聯通。


體現在學習過程中,聯通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是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現在組織的過程中,是一個開放的組織。


這將是未來8到10年教育界的新特徵,區別於原有的學校教育的體系。


05
構建開放的教育組織體系和體制機制


人類對教育的本質一直處於探索中,早期的哲學家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是早期教育本體論的思想、是思維論,主觀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是教育。


後來以杜威為代表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提出,主客觀不是絕對分離的,生命是主觀和客觀相互作用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獨特的生命過程,所以他提出了教育生成本體論。


互聯網+的時代,教育的本體又發生了變化,就是聯通。構建開放互動的信息網絡,是這個時代教育的本質,在座的創業企業家,你想一想你所在的企業,很多創新的想法和創新的實踐無非就是利用互聯網。


所以最典型聯通的平臺就是建立某種信息的聯通,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所以,這個時代,聯通成為了教育的新的本質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我們不僅要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更要面向未來,解決適應未來的教育質量問題。


教育面臨的兩大任務,一個是解決現實教育問題,一個是解決適應不確定的未來的人。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把現有的學校教育用網絡、用技術更快速的傳遞到更多的地方就行的。


建設教育強國,在這個時代為中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甚至為世界人類的教育發展做出有價值的貢獻,哪作為切入點?


我們曾經在中小學做了10年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跟著老師們一起磨課,做工具、做資源、做功課。那麼,用什麼點來撬動、讓變革跟時代的契合性更強、更快?我認為,在這個時代,要特別關注組織體系和服務模式的變革


大多數人可能都關注資源,關注教學策略、教學方式,但是在上位的組織體系服務模式不變的情況下,有很多微觀的變革特別容易曇花一現。所以,我們要構建開放的教育組織體系,要關注教育跟社會的融合。


全社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人民一起辦,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對個性化、優質、靈活、終身學習的需要。


未來的教育是一個與社會高度融合的、高度開放的教育體系,它有校內跟校外的融合,面授與遠程的融合,正式與非正式的融合;


同時技術環境更是互聯互通的體系,但是我們要有社會參與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整個教育的服務模式,由供給驅動的教育服務,改為消費驅動的教育服務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阿凡題《中國00後互聯網學習行為報告》


以往我們更多的關注手段和策略,我呼籲大家還要關注的是:


第一,關注在互聯網環境中新的教和學的規律


國家發改委從去年開始專門為教育設項目,但是整個行業的關注還不夠。


不揭示這個規律,就沒有辦法培育適合未來社會的人才,得適合新一代原住民學習的特點。


北師大副校長:未來教育教什麼,誰來教?

阿凡題《中國00後互聯網學習行為報告》


第二,關注新制度


如果我們的組織體系、體制機制不變,即使最先進的手段,在現有的組織體系下也難以大有所為。我們有愛心、有使命感,這還不夠,還需要有新的制度來支撐。


現有的學校制度,是工業社會產生的體系,面向未來的教育組織體系是什麼樣,值得探索,但是我們要解放思想,不要被現有的方式所侷限,要大膽的去探索適應未來信息社會的教育組織體系和服務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