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白江之产业发展:突出国际化,开拓性布局

  自2017年7月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作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决策部署以来,成都一直在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寻找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路径。

  2019年4月,《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单》印发,调整之后,成都市形成“16+1(军民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并由66个产业功能区协同支撑。这一次,产业功能区名称、空间边界、主导产业方向进行了全面优化细化。

  其中,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主要由欧洲产业城等10个产业功能区协同支撑;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主要由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等3个产业功能区协同支撑;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主要由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等8个产业功能区协同支撑。

  不难看出,青白江区的三大功能区在“16+1(军民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中,拥有“硬核”实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配送”为代表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耦合联动。

  这是一场舍与得的博弈。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发展转型和经济方式转变的一场革命。对于青白江这个建区60年的老工业区来说,这场革命需要更多勇气和魄力。在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青白江大力推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推进攀成钢和川化上下游51家企业调迁,累计去化工产能150万吨,钢铁产能350万吨。该功能区树立公园城市理念,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实施了青白江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7200亩土地完成拆迁和功能留白。与此同时,千亿产业园区在这里诞生,新兴准独角兽企业的这里成长。

  这是一张具有“国际性”视野的产业蓝图。在青白江的转型发展中,中欧班列、成都国际铁路港是重要抓手;做大做强临港特色产业是根本出路。而目的就是,依托铁路港优势,把青白江推向世界,把青白江从一个老工业区,打造成为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对标的,是西班牙萨拉戈萨、美国芝加哥、德国杜伊斯堡;欧洲产业城则突出适铁适欧、“两头在外”特色,也将市场放眼国际。

  这也是最有开拓性的产业布局。作为成都最年轻的产业功能区,欧洲产业城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从“白纸画图”实现“平地立城”。它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成都),实施城市和产业跨过毗河向南发展策略,规划建设一座现代产业新城。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全国率先开展路地合作和产城运营,实行功能区“领导小组+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组建“城市运营商”现代物投公司、“枢纽运营商”港投集团,成立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局。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荣获全国十大改革案例,中欧班列集拼集运纳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复制推广经验。

  当然,这也是最有温度的“人城产”理念的实践。坚持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导向,青白江规划建设长流河湿地公园、工业遗址公园、陆港绿道等,12万平米人才公寓即将投用。开通专线公交,推动功能区与地铁3号线实现“无缝对接”的同时,还开展名校领办试点,采用合作办医机制。

  产业功能区建设,需要沉下心来、主动作为、久久为功、统筹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化对产业功能区的认识和对主导产业的研究,破解对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过多等问题,以产业功能区建设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正如“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功能区建设的这场革命中,一个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未来可期。(蓉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