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國考面試」從細節讓你讀懂國考面試


「談談國考面試」從細節讓你讀懂國考面試

筆試是在考驗你的“筆上功夫”,那麼面試,就是在考驗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了。面臨緊張的考場氛圍,在考官們的注視下,你是否可以沉著冷靜地表達,是否可以將備考練習時最佳的狀態展現出來,又是否可以做到儀表舉止落落大方,口語表達清晰、有主題、有條理,且緊扣當下熱點時事,快速地把握問題的關鍵,正確地回答呢?

小編摘要了一位網友的經驗分享,希望你在備考階段可以大膽練習,迅速掌握方法,調整好心態,贏得面試的勝利!

1、面試是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方式
牢記這一點,你才能揣測主考官想要見到怎樣的面試考生、想要聽到怎樣的面試答案。
對於自主命題的部委,他們的面試題目比較有針對性,比如說外交部的即興演講。因為他們招錄的人才,將來是要站在國家層面制定決策,甚至是要站在國際舞臺展現國家形象,所以考生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
而黨群和省考的題目,更側重於考察考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近年來的京考面試,會發現過去可以準備的自我認知題目,已經逐漸被組織策劃的題目替代,而我今年的國考面試,同樣也側重考察你的發現問題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組織統籌的能力。這兩年面試後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這些用人單位想要招錄的人才,是能立即上崗、立即就可以大刀闊斧地參與到實際工作中、立即為領導排憂解難的人才。畢竟公務員的崗位編制有限,能公開招聘必定是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所以說句題外話,我真的很不認同一些考生在政審之後才因為各種原因才提出放棄的這種做法,一方面“人無信不立”,另一方面更是耽誤了單位一年的招錄指標。


好了,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面試是為了給用人單位招錄人才。所以當你在糾結“我是要穿白襯衫還是藍襯衫”、“鞠躬問好是90°還是60°”、“答題時要怎麼戴帽子、穿鞋子”這些小細節時,不如想想,用人單位真的在意這些麼?不是說它們不重要,但能夠條理清晰、言之有物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才是你面試時真正的加分項。

2、培養“抓主要矛盾”的問題意識

很早以前,一位長輩向我傳授他的處世哲學:“你要學會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別人都還拘泥在表面,你能發現真諦,就能比別人成功。”當時不懂,後來懂了,卻始終力不能及。而在答題時間僅有20分鐘的公務員面試中,當考官給你念完冗長的題目,你必須要做到一針見血地指出主要矛盾,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點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裡不斷培養這種習慣和能力。比如當領導佈置給你非常多的工作項目,你是否能分清楚哪項任務最緊急,哪項不那麼重要可以抽空再做?再比如朋友和你碎碎念地傾訴苦惱,你是否可以抽絲剝繭,幫助他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我非常喜歡紅樓夢裡的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20分鐘的面試,不正是我們工作與生活的縮影嗎?

3、培養“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解題思路!
無論是申論寫作,還是面試答題,亦或是日常寫材料,我腦海裡先反應出來的都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幾乎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看起來很簡單,但同樣能衍生出來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問題是什麼”、“為什麼要重視”“帶來了怎樣的好處/壞處”、“不解決會有怎樣的危害”、“怎麼解決”。按照這個邏輯,你就可以不難寫出一篇結構完整的申論作文,答出一道首尾呼應的熱點辨析題目。

結構化面試,最常見的題型,包括自我認知、綜合分析、組織策劃、人際關係、應急應變,其中我認為,綜合分析組織策劃題是最能拉開檔次、最能看出考生工作能力和經驗的題目,需要格外重視。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答題思路和技巧。先說在前面,我不喜歡硬性地背什麼名言警句、模板套路,更推崇“返璞歸真”的答題方式,大家可以選擇性地聽聽看看。
1、自我認知:京考前幾年幾乎是必考題型,現在越來越少,大概因為考生完全可以按照套路來準備。


☆ 【基礎題型1:崗位匹配度】如,結合自己的情況,談談你報考該職位的優勢/劣勢/原因?
☆ 【基礎題型2:個人經歷介紹】如,你遇到的最困難/最驕傲的事情是什麼,你是怎樣處理的?
☆ 【基礎題型3:工作規劃建議】如,現在國家在說簡政放權/創新,如果你投入工作怎麼做?
針對這種題目,要牢牢把握五個字“套路而真誠”。首先,你要了解你應聘的崗位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圍繞這個中心進行準備。
A)套路方面的準備:崗位基本概況,包括單位情況、崗位部門情況、崗位工作內容;你的學業背景優勢、工作背景優勢、性格能力方面的優勢;你的優點、缺點等;你的優勢、能力和崗位有哪些契合。
B)真誠方面的準備:我在第一次面試的時候,和同崗位的一個年輕的小姑娘閒聊,說到為什麼報考的時候,她和我說“我就是很想成為公務員,從小就想,我喜歡這個職業”。當時真的很受觸動,甚至3年後的今天依然能回憶起來。捫心自問你想成為公務員的理由,穩定?體面?離家近?抑或是想為社會、祖國做出一點點貢獻?實現自己的一點點抱負?答題有套路,但同樣不能失去真誠,適當的說出一些你內心的想法,可以更打動考官。

C)準備生動的小故事:如果全篇都是說你怎麼怎麼樣,你想怎麼怎麼樣,答案就會顯得空洞、乏善可陳。所以,你需要提前準備幾個簡單生動的小故事,根據不同題目,甩上去幾個作為“論據”,這就是答題的“亮點”。比如說,報考了個行政崗,就可以準備你之前工作、學校裡,怎麼要焦頭爛額地處理多個工作,但你又是怎麼妥善安排時間、合理安排先後,各個擊破。再比如說你報的崗位要有較強的策劃能力,你就可以說你以前在單位被要求組織年會,你是怎麼頂住壓力,和大家積極配合,你事後又如何主動寫了總結、做了推送……你要記住,考官對你是一無所知的,你要展現他最想看到的一面,這個機會非常寶貴。
2、綜合分析:一般是給出一個實事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最能看出考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的高下之分,並且我覺得也是複習起來和回答起來最有趣的一道題了。
【基礎題型:好事/壞事,請分析】如,很多人喜歡用微信閱讀,對此,你怎麼看?
A)答題模板:答分析題目,我就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套路來答題,即 ①開頭(闡明觀點)②分析(優劣勢分析/產生現象原因)③措施(怎麼解決問題)④結尾。

以“微信閱讀”為例。
- 開頭:小引子+闡明觀點 (注意辯證思維)
比如,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線上閱讀已經大勢所趨。所以我們要開放、包容的眼光接受新事物,但同時也要揚長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 分析1:好處/壞處是什麼
比如,優點——1、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2、更快、更廣、更省錢。3、形式更加生動新穎。 缺點——1、公賬號設立門檻較低,管理鬆弛,糟粕文化在網上擴散。2、內容膚淺,導致讀者喪失思考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3、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可能會造成侵權,傷害原創者的積極性。
- 分析2:產生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比如,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心浮躁/書本定價過高等。
- 辦法: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改怎麼辦
比如,1、規範網絡平臺。加強審核,取締擴散不良信息的惡意公眾號,加強版權保護。2、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力度。讓更多的高校圖書館對公眾開放,鼓勵公眾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閱讀習慣。3、鼓勵微信閱讀、電子書、有聲讀物等新興產物的蓬勃發展,可以作為深度閱讀的補充方式。

- 結尾:簡單呼籲。
比如,相信長此以往,一定能形成百花齊放的閱讀風氣。
B)開門見山說明你的觀點:有些培訓機構的答案,開頭羅列各種名言,或者重複一遍題目,非常浪費時間。我個人喜歡在第一段前兩句話,就說明自己的看法,支持/反對/辯證處理。要注意的是,熱點問題,學會辯證看待問題,事情總是雙刃劍。事關國家政策法規,大概率應贊成,畢竟是高層人員仔細研究出來的結果。對於新生事物,比如共享經濟、區塊鏈什麼的,辯證中帶著積極,給予更多發展空間,讓子彈多飛一會兒。
C)用短句給答案分塊/過渡:我之前答題時有個毛病,就是習慣“一股腦”地把答案都答出來,尤其是開頭時,說完我支持這個觀點,就是緊接著就把原因啊,好處壞處啊,都用一兩句話帶出來。結果到了該細說的時候,完了,沒詞了,還讓別人覺得邏輯不清晰、答題混亂。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是緊張,二是模板不熟,三是經驗不足。
後來,我就強迫自己答題時使用一些短句,強行給答案分段。比如開頭段說完自己的觀點,打住,讓自己停頓一下。之後說,“這個現象是把雙刃劍,好處是……壞處是……”“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一是、二是、三是……”“針對上述問題,建議採取如下地處理方式……”這樣不僅讓自己的思路清晰了,提醒自己後面該答什麼了,同時也是對考官地一種提醒,下面我要答這些得分點了。

3、組織策劃題:
唉,不想說組織題這部分,就真的是有點麻煩,我擺正一下心態,嗯哼……
和綜合分析題相比,組織題並不算難,它有自己固定的答題套路,根據要組織的活動類型不同進行適當調整,主要是活動的組織形式比較多樣,要做到面面俱到,準備起來就比較繁瑣複雜。
材料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