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證,“攪活”一個村

一張證,“攪活”一個村

—— 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湯家山村農宅改革試點紀實

一张证,“搅活”一个村

湯家山村金色田野。卜雲 攝

一张证,“搅活”一个村

返鄉青年李姣創辦的“山泉農家”文化味十足,不少年輕人上門交流。 卜雲 攝

一张证,“搅活”一个村

湯家山村民宿一角。 卜雲 攝

一张证,“搅活”一个村

每天都有上千人慕名前來湯家山村品嚐“菊花宴”。 卜雲 攝

一张证,“搅活”一个村

湯家山村的草莓基地。 卜雲 攝

一张证,“搅活”一个村

菊花產業,成為湯家山村的“搖錢樹”。 吳翰 攝

周勇軍 黃婷婷 李 寧 魯融冰

湯家山村,一個位於常德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的小山村,319國道從中橫貫而過。

冬之旋律奏響,這個2000餘人的村莊,白牆黛瓦,屋舍井然,小橋流水,一派愜意。村道一側,500畝怒放的菊花,將這裡點綴得生機盎然。

走進湯家山村,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實施農宅合作社試點的小山村,圍繞我省下發的第一本“三權分置”不動產權登記證,“一池春水”被徹底攪活,正迸發出強勁的鄉村活力。

閒置房屋“活”了

——“有證了,心裡有底”

汪成雲2017年從廣東東莞結束了打工生涯後,回到湯家山村,把自己4層樓的老家裝修一新,改造成20多間客房,供遊客居住。

來到汪成雲經營的“古鎮驛站”民宿,她告訴我們,前前後後裝修,共投入了近20萬元,筆者好奇,為何這麼捨得?

汪成雲回答:“有證了,心裡有底,客棧就開得安心。”

什麼樣的證,竟有如此強的“定心”作用?

湯家山村黨總支書記張貴平向筆者介紹,汪成雲說的“證”,便是“三權分置”不動產權登記證。

2018年7月9日,經中共湖南省委農村改革專項小組批准,湯家山村和衡東縣一起成為全省僅有的2個農宅合作社試點縣(區)。

如何通過改革試點,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桃花源旅遊管理區在全省率先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及農宅合作社試點。

張貴平說,過去村民手裡沒有證,大家以默認的形式確定各自房屋的資格權和使用權,若是有外地人看中了湯家山村緊鄰景區的前景,想發展民宿,只能與村民私下協商,沒有法律保障。如此,租戶做生意虧錢“跑路”,村民突然要求漲租之類的矛盾總是難以避免,雙方權益都得不到保障;村裡的勞動力出去打工,剩下了16間“空心房”,村集體也無權處理。

“三權分置”之後,宅基地所有權歸村集體,資格權歸村民,像汪成雲這樣在自家經營的村民,還可以同時拿到使用權證,若村民要把農宅出租,則可將使用權證轉交給租戶,雙方都得到了確權頒證的法律保障。

同時,湯家山村還成立了常德市歸園居農宅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嫌麻煩,懶得自己尋找租戶的村民,可直接將使用權轉給合作社;有資格但沒有建設農宅的農民,也可將宅基地資格權證一同交由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出租、規劃、建設和管理,租金照付不誤。

如此一來,湯家山村的閒置舊屋和宅基地“活”了,瞬間成為了村民的“搖錢樹”。

2018年12月26日,領到全省第一本“三權分置”不動產權登記證的向建香,則把使用權證交給了合作社,她算了筆賬:閒置的舊屋263.68平方米,加上179.7平方米的宅基地,她每年可從合作社獲得租金6000多元。

合作社可以將這些閒置的農宅和宅基地統一進行流轉,引進外來資本,讓有資質的企業進村發展高端民宿和康養旅遊項目,為桃花源景區提供更為完整的周邊配套服務。農戶也可以入股,靈活地發展出“村集體+農戶+公司+合作社”的組合經營機制。

村民們自己經營的餐館和民宿也“活”了。汪成雲說,她以後不想幹了,還可以將客棧和使用權證一起轉讓出去,讓外人來接手經營,自己依然可以保留著房屋的使用權。

如今,汪成雲守著自己的“古鎮驛站”客棧,既可兼顧老人和孩子,年收入還比之前在廣東打工翻了五番,吃下了“定心丸”,日子過得十分滿足。

古鎮鄉村年輕了

——“村裡有幹不完的事”

和汪成雲一樣體會到返鄉幸福的,還有李姣。

來到李姣家時,已近午飯時分,她正在房前屋後忙著,為即將到來的遊客張羅一大桌傳統擂茶,一碟碟小缽子菜從柴火灶上端出來,40多種,豐盛極了。

李姣邊忙活邊笑著說,她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工作了7年,2017年底辭職回來,開了這家擂茶館,在家裡掛了親手畫的油畫,放上休閒藤椅,種滿綠植,以屋後湯家山裡滲透出的泉水為靈感,取名“山泉農家”,可容納100多人同時就餐。

李姣說,擂茶館2018年3月開業,當時道路還十分不便,鄉野小道不方便行車,房前屋後亂糟糟的。但筆者看到,如今,擂茶館偌大的庭院前,可暢通行車的砂石路翻修一新。正說著,一批自駕遊的客人到來,幾臺車停在院子裡,人們坐在冬日暖陽下聊天休息,好不愜意。

這一切的變化,緣於合作社的成立。合作社理事長張小桃說,李姣、汪成雲等6家農戶,作為首批加入合作社的會員,合作社按“一戶一品”的要求,量身為他們定製了改造方案,對其經營環境和配套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

杆線入地、招牌規劃、庭院改造、增加公用WIFI布點……“環境變好後,現在來喝擂茶的遊客明顯增多了,週末還要‘等位’呢!”李姣非常開心。

不僅如此,湯家山村的整體村容村貌都來了個大變樣。可以說,湯家山村的蝶變,浸透著各級領導的心血。2017年,該村被確定為常德市委新一輪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點。常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睿,就把湯家山村當作自己的聯繫點,隔三差五就深入該村與村民座談、調研產業發展、實地解決問題;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曹立軍,市委副書記朱水平,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恢清,市委秘書長羅先東,副市長龔德漢等領導,也經常來到湯家山村調研,指導美麗鄉村建設;桃花源旅遊管理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伍彩霞,為了該村的建設,更是親力親為。鄉親們說,她就像拾掇自己家一樣,引領著村裡的每一項規劃和建設。

2018年下半年時間,湯家山村完成了250戶房屋改造,不少房屋掛上了擂茶館、農家樂、民宿的招牌;建設了汙水處理中心,農戶門前不再汙水橫流;村裡的主幹道升級成了6米寬的瀝青路;全村電力進行了升級改造,支撐著餐館和民宿的正常運營;村裡還投入20萬元,購置大型垃圾清運箱30個,改廁150多戶,拆違60多處……

村裡的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李姣拿出一張健身課程表給筆者看,這是村裡新開的健身房,提供免費的瑜伽課,她說,村裡這半年還建起了村民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人氣火爆。

李姣說,原以為回鄉下後會無所事事,現在卻每天都過得充實而有活力。

閒暇時間,她會發揮專業特長,為村裡兼職做些財務工作,也會和村裡的不少年輕人一道,去桃花源景區當志願者導遊,為遊客們講解家鄉的變化。李姣邊招待客人邊說:“村裡有幹不完的事。”

張小桃告訴筆者,年輕人願意回來了,湯家山村湧入了新鮮的血液。據村裡的統計數據,2018年,有170多人返鄉,今年又有不少人回村創業,返鄉人員超過了出去打工的人數。

為留住年輕人,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成立了青年事業發展促進會,會長龍穎放棄了南京的百萬年薪,拉上老公一起返鄉創業開酒店,她對家鄉的未來有著上百種想象。

青年事業發展促進會目前聚集著上百個返鄉青年,組織研學、導遊講解、就業培訓、諮詢服務、宣傳推廣等多項活動。

“青年促進會要幫助年輕人在家鄉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龍穎信心十足地說:“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桃花源的潛力,知道在小山村裡,有我們這樣一群為家鄉發展奮鬥著的年輕人。”

採菊村民富了

——續寫當代桃花源的新篇章

“晉陶淵明獨愛菊”,這位桃花源的“代言人”,若是看到如今湯家山村以菊為媒,產業興旺的景象,或許會感到欣慰吧?

2018年7月,湯家山村試點通過後,合作社便統一將1000畝土地流轉給常德市天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第一批種下200畝菊花,並建好了配套的加工廠房。秋季到來,金燦燦的菊花成為了當地村民致富的法寶。

湯家山村的菊花品質怎麼樣?

工廠負責人來到包裝車間,拿起一盒金絲皇菊的高檔禮盒裝告訴筆者,湯家山村的菊花口碑好,主要銷往省外。尤其是金絲皇菊,品相品質好的菊花,一朵賣到了幾十元,供不應求。因此,今年湯家山村將菊花種植擴大到了500畝。

張小桃介紹,菊花產業全年帶動了湯家山村上萬個勞動力就業,去年採菊時節,工廠最高時一個月發了十幾萬元的工資,當地村民僅靠採菊這一項勞動收入,便能增收2000多元。

隨著菊花一同開放的,還有村裡人的思維。農家樂的廚師琢磨著用鮮菊花入菜,開設了養生又養眼的菊花宴。菊花雞、菊花魚、菊花炒牛肉、菊花餅等菊花菜餚紛紛上桌,花樣繁多,形美味佳,惹人垂涎。

11月29日,筆者在竹林棲閒農家看到,47歲的店主田金娥正在操持著10多桌菊花宴,迎接當天中午來就餐的100多名山西遊客。“菊花的花期長,從9月份開始,我的農莊每天都有十多桌客人,都是衝著菊花宴來的。”說到這裡,田金娥笑了,那笑臉猶如綻放的菊花。

在這1000畝的土地上,湯家山村還在擴展著更多的想象空間。黑米、紅薯、果園……如今,湯家山村的紅薯粉和黑米已經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口碑和品牌,銷售渠道正在向省外打開。

周繼新則投入了40多萬元,在湯家山村種下了13畝草莓。“湯家山村位於景區周邊,來採摘草莓的遊客絡繹不絕。”周繼新笑著說:“草莓成熟的季節,每天都有20多人來採摘,草莓都長不贏了。”嚐到甜頭之後,周繼新今年把他的草莓園擴大到40畝。

據瞭解,在未來幾年內,天美農業將以菊花為主題,發展出觀賞、體驗的功能,結合果園的採摘功能,將園區統一規劃為集觀賞、娛樂、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桃花源旅遊管理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伍彩霞表示,湯家山村的農宅合作社和鄉村旅遊項目,和桃花源景區的旅遊資源完美地融為一體,成為“共享桃花源”品牌的一部分。

湯家山村的經濟活了,村民富了,幸福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6921元;2018年,全村村民僅憑產業務工收入達到60萬元,人均純收入19621元,湯家山村的村民,在“採菊東籬下”的悠然環境中逐漸脫貧,錢包開始鼓了起來;今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將達21000元。

經濟條件的變化之外,這個小山村還有更多的改變,發生在看不到的地方。

筆者注意到,湯家山村家家門前貼有家訓,或“團結鄰里”,或“與人為善”,或“明理處世”……在這些家訓前,湯家山村的孩子嬉鬧著,老人們曬太陽嘮家常,村民在家門口務工,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回來了,在家鄉找到奮鬥的土壤,遊客則悠閒地坐在庭院,品味著當地的特色擂茶和清香爽口的菊花宴。

近日,從農業農村部傳來好消息:常德市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湯家山村,入圍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這個寧靜質樸的村落,正續寫著當代桃花源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