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西溪留食

再见了,西溪留食

再见了,西溪留食


2019年12月1日之后,西溪路上的浙大西溪校区留学生食堂(以下简称“西溪留食”)或许将成为一部分人的记忆。


今天上午,当一条“西溪留食关停”消息传遍朋友圈,这个藏在杭大新村里、盛满人们20年酸甜苦辣的食堂,瞬间成了回忆打卡地。


1


“还没晃过神来,怎么说关就关了呢?”


徐经理是西溪留食的第一个员工,20年时间里,每天点账、催菜、待客已经成了固定的动作,突然听说要离开这里,她眉头间的结就没打开过。


“刚来这儿的时候还单身呢,现在儿子都上高中了。”徐经理说起在西溪留食的时光,心中满是不舍和惆怅。


再见了,西溪留食

员工们在享用“最后的午餐”(凤凰网房产/摄,下同)



不止是徐经理,这里绝大部分的老食客都没料到“关停”这回事,而且还关的这般突然,丝毫不给人反应时间——据说,两三天前下的闭店通知,12月2日就要实现全部清空。


“也不早点说,让我们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整个研究生期间的回忆,说没就没了。”在滨江上班的浙大毕业生小杨,心心念念这里的味道,“前段时间还约着导师、师兄弟们找时间来聚聚,这下恐怕要换地方了。”


所以,当他睡眼惺忪地刷到“关停”的朋友圈,立刻裹上棉衣,拉着女友跨越了大半个杭州。


再见了,西溪留食

前来打卡的食客



在我们交谈间,有不下10组浙大校友团闹哄哄地聚在门口拍照留念,一个“紫金港分舵”的博士生,一个人点了4个菜,招呼着来往的人同享。



再见了,西溪留食

“紫金港舵主”的情怀一餐

再见了,西溪留食

“紫金港舵主”的情怀一餐




“来回打车费60块,比我点的菜都贵,这也值了!毕竟是浙大学生共同的情怀嘛!”


2

“留食”并不只此一家,它们的故事要回溯到20年前。


留学生食堂最早出现在浙大玉泉校区外的求是村,最初是为远渡重洋的外国学子“开小灶”而设,也受到了本土师生的喜欢。不久,它先后在西溪、华家池落地生根。


再见了,西溪留食

西溪留食专家楼与食堂



“西溪路杭大新村22号以前是外国教授的专家楼,当初西溪留食是它的配套,老杭大人都叫它外事处食堂。”1961年考入杭州大学地理系的方老师指着西溪留食旁的一处不起眼的4层老楼,向我们介绍道。


再见了,西溪留食

西溪留食专家楼与食堂



西溪留食真正的兴盛开始于2000年。彼时,伴随着浙大体制改革和其它分校留学生食堂的红火,外事处食堂也开始逐步对外开放。


如今,踏入这片隐藏在西溪路南的小院深处,茵茵草木随风摇曳,木质桌椅和地砖充满年代感,旧黑板上的菜谱还是用粉笔写成……院外是时尚、新潮、快节奏的黄龙CBD,院内又是另一番风光,好似光阴按下了暂停键。


再见了,西溪留食

颇有年代感的就餐环境

再见了,西溪留食

颇有年代感的就餐环境

再见了,西溪留食

颇有年代感的就餐环境

再见了,西溪留食

颇有年代感的就餐环境



再看看菜谱的定价,麻辣豆腐4元、糖醋里脊15元、红烧带鱼20元……最贵的一道烤鱼不过45元。


“物美价廉”,这四个字是无数食客对西溪留食的评价。


“子女不在身边,我和老伴不想做饭就来打包两个菜,人均才10多块,吃的安全放心。”在周围住了20多年的范奶奶把刚出锅的椒盐土豆小心装好,苦笑道:“说不定是最后的晚餐了。”

再见了,西溪留食

再见了,西溪留食

再见了,西溪留食

再见了,西溪留食


你们猜多少钱?

同样唏嘘的还有在周围上班的高先生,住在老余杭的他笑称,赶上西溪留食的“最后一班车”才是真正的“加班福报”。“就是以后找不到这么实惠还干净的馆子了,也吃不到酸甜度刚好的糖醋里脊了。”


3


就像一个朝夕相处的老朋友突然要远行,西溪留食的关停让很多人难以相信。


不舍的情绪在朋友圈中发酵之时,人们也发出了“为什么关停”、“能否重新开张”、“员工怎么办”等一系列疑问。


食堂工作人员介绍,餐馆运营不可避免会出现油烟、噪音等因素。“前些年有人提过,我们也整改过,但想不到这次真的会关停。”这名工作人员还是满头雾水。


“据说是杭大新村28幢的新住户对油烟味和噪音很敏感。”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


再见了,西溪留食

食堂的厨房



而在今晚站完最后一班岗后,这些西溪留食的员工们将会调到玉泉、紫金港食堂上班。

“舍不得常来吃饭的老食客,听说明天就不在这了,今早一个行动不便的老教授托家属给我们送了水果。也舍不得这些相处了好些年的兄弟姐妹,这里的员工流动性很小,大家都把这里当家。”徐经理眼眶泛红。


西溪留食能否重新开张?徐经理摇了摇头:“但愿吧。”


再见了,西溪留食

等待吃饭的食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授说:“希望关停的事情不要‘一刀切’。”在他看来,如果关停的原因是油烟或噪音,人才济济的浙大愿意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西溪留食的门口挂着“社区老年食堂”的招牌显示,它的意义不只是一个载满浙大师生人文情怀的食堂,更是政府惠民工程的一部分。


再见了,西溪留食

社区老年食堂



“食堂给一些老住户很大的便利,关停的事情还是要考虑一下吧。”


4


晚餐下午4:40开始,还不到4点,西溪留食就挤满了道别的顾客,20多米长的队伍从收银台一直延伸到院里。


夜幕沉沉,江南的冬天露出了“狰狞”的一面,但前来西溪留食打卡的队伍越聚越长。


再见了,西溪留食

等待吃饭的食客

再见了,西溪留食

等待吃饭的食客



他们中,有夹着“肖秀荣政治讲义”的备考生,有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老教授,有举家搬到瓶窑的老食客,有干脆什么都不点,只想来看看的上班族……


再见了,西溪留食

西溪留食的最后一餐?



当素未谋面的人因共同的味觉记忆而相聚,无论是日日相见还是缘悭一面,都值得用镜头去留存。


世界总是瞬息万变,要说什么亘古长存,或许就是一直扎根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念想吧。

· END ·


再见了,西溪留食

摄影/贾世鹏

统筹/俞 琳   监制/步珊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