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导言

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战国末期,雄踞西面的强秦,对列国不断蚕食、步步紧逼,山东六国逐步呈现明显的“主弱臣强”的内部格局,于是出现了四位能够搅动战国时局的权臣,他们就是魏国之信陵君、赵国之平原君、楚国之春申君以及齐国之孟尝君,后世称其为“战国四君子”。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战国四君子

在这四君子当中,有那么一位君子在当世以及后世史学家的评判中,存在明显的毁誉参半

他,就是齐国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其父乃齐威王的小儿子靖郭君田婴,王族子弟。在历史的长河中,田文以其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养士三千而著称。著名的“鸡鸣狗盗”和“狡兔三窟”等典故事例,充分的展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唯才是用和从谏如流的积极形象。但是借助留存的史料记载,历史上真实的孟尝君绝不是品德无可挑剔的高尚之人。恰相反,他藏污纳垢、包庇罪恶、沽名钓誉、朋党营私,甚至为一己私利,将王族子孙的身份抛诸脑后,悖逆叛国。笔者以为,善恶本是同源,对于他本人而言,本无善恶之分,

之所以有善恶,源于他出于某些特殊根源性“本能”或是目的而“动”了“意”。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影视剧照

关于孟尝君的史料记载,大多源于《战国策》和《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对其一些典型事迹也有一些摘录和评价。本文就通过史料来分析论证孟尝君的双面人生,并尝试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其“善”“恶”两面在其“人格”和“心理”层面的同源性,以供分享和参考。


孟尝君的积极形象

在历史长河中,即便是大奸大恶之人,但凡能青史留名的,也必有其令人称道之处,何况孟尝。

  • 礼贤下士,乐善好施

《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中这样描述:“...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寥寥数言,基本将孟尝君的散尽家财养士数千人,且对待门客礼遇有佳的形象高度概括出来,其虚怀若谷之贤者风范活脱脱般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三件趣闻能更加具象的彰显这一点:

一是,孟尝君一次大宴门客,有人遮住了烛光,有个门客很恼火,认定饭食质量有别,放下碗筷愤而准备离席。孟尝君立刻起身,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正因为田文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能一视同仁,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贤士们因此都情愿归附田文,且人人都认为田文与自己亲近。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不挑人

二是,孟尝君作为齐国王族子孙,经两代经营已成豪族,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继承“薛公”爵位的孟尝君自然是妻妾成群。据载在与门客一起同住行中,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他一位貌美的宠妾两情相悦并有调情和苟且之事。此事被孟尝君发现后,孟尝君不仅没有追究这个门客的罪责,一如既往地厚待他,还将他推荐到卫国为官。正所谓是,礼遇上宾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的妾与门客私通

三是,孟尝君与一名叫冯谖的门客之间有过很多趣事。这个冯谖(《史记》中记为冯驩)就是为他“焚券市义”并为他经营“三窟”的那位门客。“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话说这位冯谖,号称没有什么特长、才能,孟尝君还是接纳他为门客“混吃”,而且“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便满足他吃鱼的要求;此后不久他又喊“出无车”和“无以为家”,孟尝君都一次次的满足了他的诉求,不仅提供车驾还为其赡养老母亲。而这一切都是在冯谖还没有显示出任何才能更是未立寸功的情况下发生的。确实说明了孟尝君礼贤下士、仗义疏财的胸怀。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冯谖弹铗而歌


  • 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关于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中讲了一段“田文拒礼”的典故,很有代表性。

孟尝君曾带着一大班门客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一时高兴送了他一张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象牙床。孟尝君非常喜欢,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不愿意领这份差事但又不敢拒绝,为此事苦恼不已。后来他找到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他见到孟尝君说:“很多国家之所以都想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便接受如此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在理。”当即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如此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好如实报告。孟尝君不仅未加责怪,回国后,还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象牙床示意图

这个故事很典型,足以管中窥豹,暂不论其目的所在,至少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能广纳言路、从谏如流并能切实地管理自己行为之人。

  • 狡兔三窟,保身有道

孟尝君能够在当世和历史上留下“能得士”的美名和声望,和下面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一是逃秦之鸡鸣狗盗:《史记》中记载,孟尝君曾短暂前往秦国,秦昭王听说他是大贤才,想委他为秦相,但是没多久受他人谗言将孟尝君囚禁起来。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学狗叫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骗开城门,逃出秦国。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鸡鸣狗盗示意图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於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这两人原本是不被其他食客待见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了孟尝君挺身而出,可见其“义”,说明孟尝君对待食客确实很好,所以后世传为美谈。

二是冯谖之狡兔三窟冯谖可以说是对孟尝君一生帮助最大的一位门客,他先是以自己的“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来不断试探孟尝君,直至发自心底的追随辅佐于他。

第一窟讲的是他替孟尝君去薛地收债,不仅没有把债收回,更是杀羊宰牛的大办宴席并当众将全部债券付之一炬,百姓欢呼。他有预见性的为孟尝君当众“买义”,虽不得理解。但仅过了一年,齐湣王对田文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于是削除田文的职位。孟尝君回到封邑,人民“迎君道中”,届时才明白冯谖市义的用心。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焚券市义示意图

第二窟讲的此事后不久,冯谖向孟尝君要了几十辆车和礼物前往魏国拜会魏昭王,并成功说服昭王空出相位虚位以待,并派出百辆车携带千金黄金前往薛地迎接田文去魏国为相。此事震动动了齐国朝野,闵王惊慌后悔,并当即写下一封密函,派太傅携带佩剑和纹车二乘,前往谢罪,并请田文回来再当相国。就这样孟尝君又风风光光的回朝为相。好一招挟外援造势以提高身价,实在是高。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齐闵王影视剧图

第三窟讲的就是冯谖居安思危,为田文谋后路。就在田文风光复相之时,冯谖建议他借此向闵王讨要一个先王遗留下来的祭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待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三窟

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此事后来还真的救了孟尝君,在孟尝君和闵王关系再次变差之时,孟尝君回到薛地。此时楚国听说薛地是个独立王国,且和齐王不睦,乘机派大军想灭掉薛地。之后孟尝君通过淳于髡以齐国王室宗庙在薛地为由成功游说闵王出兵退了楚国之兵。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冯谖谋划三窟

冯谖

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立下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可以看出,冯谖确实是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这样的人才能为他所用,确实也能证明孟尝君身上确有独到之处


孟尝君形象的另一面

通过前面的诸多典故,孟尝君仗义疏财、礼贤下士、广纳言路、唯才是用的贤者之形象跃然纸上。但这些并不足以将他定义为品德高尚之人,翻阅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孟尝君在“君子”表象之下还有极为丑陋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藏污纳垢,包庇罪恶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通过《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上述描述,孟尝君虽然“天下之士无不倾之”,他门下食客三千,但真正像冯谖这种有真才实学之人并不多,大多皆是“鸡鸣狗盗”、“混吃骗喝”和为非作歹有前科之辈。司马迁在若干年后经过薛地,发现这里的民风依然非常彪悍,便询问当地人,得知:“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之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由此略见一斑。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养士:藏污纳垢

笔者以为,世人皆为其“仁义”“宽厚”之表象所迷惑,殊不知他不恤智愚,不择臧否,其实是违背了养士的初衷。其此举实是藏污纳垢,包庇罪恶,为害一方。

  • 沽名钓誉,朋党营私

荀子:“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孟尝君尽倾家财养士自然有其目的,他养士不为国家,不为黎民,但也不是白养的。孟尝君心里清楚,身处乱世,三千食客既可以作为自己私有的人才库,同时也是他的

个人武装力量,不管是作为智囊团还是作为军事力量,这三千人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不可小觑

孟尝君执政期间,不断扩充自己的食客队伍,所需财力不可想象之巨,而这些养资必然大部分来源于国库和民脂民膏。其养士没有为国家和百姓尽到哪怕一分功劳,反而是极大的损公肥私,也难怪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史学家司马光等人都对孟尝君的评价不高。盲目攀比、沽名钓誉和朋党营私这顶帽子扣在他头上,笔者以为再恰当不过了。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朋党论》对于君子的定义


  • 不恤百姓,助纣为虐

“孟尝君怨秦,将以齐为韩、魏攻楚,因与韩、魏攻秦,而借兵食于西周。”——《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任齐相期间,正是齐闵王四面扩张、图谋称帝之时。熟悉齐国历史的人都清楚,齐国一直以来所遵循的都是先强国、富民然后再发展、称霸的方针。孟尝君枉有贤相之虚名,却未能延续先民后兵、先强后霸之传统,不分析利弊,不认清形势,不发展社会经济,而是与齐闵王一道,对外远攻近伐,穷兵黩武,对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疾苦。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闵王时期,齐国征伐不断

孟尝君曾率领齐、韩、魏联军于公元前303年和公元前301年两次大败楚军,又于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7年和公元前296年率三国联军伐秦,迫使秦割地求和(以山西临汾之西南的武遂还给韩国,今风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还给魏国)。这些对外用兵举动对稳定齐国政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固然不无裨益,但也致使国力耗费,民心离散,进而使齐国元气大伤、伤筋动骨,为齐闵王中衰、五国伐齐埋下了深深隐患。为此,身为稷下先生的荀子曾向他进谏,劝他任贤人、重礼义,富国安民,减少无谓的征伐。但孟尝君置若罔闻,不听劝阻,继续和闵王沆瀣一气,对外张牙舞爪、胡乱用兵。

笔者以为,孟尝君为相一国,不恤百姓,穷兵黩武,徒为虚名,不啻为助纣为虐。

  • 私利当头,悖逆叛国

孟尝君与齐闵王虽然在对外用兵、军事扩张的战略上相同,但由于孟尝君权力大,在诸侯中影响广,人们“

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而闵王又是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之人,于是闵王对孟尝君的猜忌难以避免,加上秦国间谍吕礼挑拨,君臣两人渐渐离心离德,孟尝君再次罢相。后来孟尝君的门客魏子给闵王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并以宫门前自刎来证明,闵王才重新核实了事实,认为孟尝君与田甲作乱无关,并准备重新起用孟尝君。

然而,孟尝君因对闵王怀恨在心便辞谢了闵王,逃奔到了魏国。至此,孟尝君对于闵王之私恨已经超出了一切理智和家国情怀。孟尝君到魏国后,被魏王起用为相。他一心事魏,全力反齐,完全丧失了爱国大德,在叛国之路上越滑越远。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为魏相


  1. 公元前285年,孟尝君写信给秦相穰侯魏冉鼓动秦国攻伐齐国,在穰侯的建议下,秦昭王派秦将攻齐得之九城。
  2. 更有,公元前284年,燕国为复仇而联合他国进攻齐国的时候,身为魏相的孟尝君不但没有阻止,相反还让魏国军队加入合纵协助燕国,致使齐国几近覆灭。
  3. 此后齐襄王在莒城被拥立后,齐国抗燕的力量渐涨,孟尝君非但不利用薛地的力量起而抗燕,与田单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尽快光复齐国,竟做视不动,“中立于诸侯,无所属”。这表面上的“中立”“无所属”,实际上是对燕军的支持,对齐国的背叛。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网图:五国伐齐时薛地中立

由此,笔者以为,孟尝君因为君臣矛盾,就鼓动敌国攻伐、灭亡自己祖国,甚至在齐国存亡危殆之际,也丝毫无动于衷,其悖逆叛国之举令人发指。

  • 心狠手辣,心胸狭隘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孟尝君通过“鸡鸣狗盗”的不光彩方式从秦国逃出之后,回齐路上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宴请孟尝君。赵人都对孟尝君的贤明有所耳闻,于是纷纷围观。但因孟尝君身材矮小,围观群众窃窃私语在嘲笑其长相,孟尝君听闻后,本来就一肚子的火无处发泄,这下再也绷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于是下令随行门客大开杀戒,杀掉一个县几百人后,才离去。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被嘲笑下令杀人

由此可见,因一己之私愤尽然灭掉数百人性命,孟尝君在贤德的外衣下,实际上藏着一颗极度狭隘的心,其心之狠,手段之毒辣,在这里充分得以暴露。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

精神分析心理学创立者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心理真正成熟、人格真正健全的人才有能力持续不断地去爱才能够接近于至善(可称之为圣贤),而对于广大的芸芸众生来讲,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人格的不健全,无非是“受虐”与“施虐”两种倾向不同比例调和而成动态鸡尾酒。当他们无理由反抗、无条件服从时,是自愿受虐,当他们疯狂的相互攻击的时候,是享受施虐的快感。普通人有时候也能够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爱与善,就是当他们暂时地感觉到心理平静平衡的时候。从这一角度来看,孟尝君绝非圣贤之人,只是通过一些“演技”来获得“伪贤名”罢了。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弗洛伊德

功过评说孟尝君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如退去其外衣,还原其为普通人之时,我们结合精神分析心理学来看,其实孟尝君一生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两面性具有同源性,均源于其心理的不成熟和人格的不健全所导致的潜意识“本能”。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九州配图

孟尝君早期时候,是生的本能在主导其所有行为表现,包括他年幼时的坎坷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其父田婴“有子四十余人”,而田文只是一个贱妾所生,排行最末,而且因为是出生于五月初五,田婴认为此子不祥长大后会危及父母,故而想不养让他饿死,其母不忍还是偷偷养活了他。可想而知其幼时的成长经历是比较艰难坎坷的,其危机感和求生本能是比较强。成年之后,他通过步步为营的经营自己的名声,获得了许多父亲身边人的交口称赞,最后PK掉了他的四十几个兄弟,逆袭成为家族继承人成为薛公,实为不易,也确实显示出其独到之处。而这些皆源于其对“生”的强烈本能渴望而导致他人格上“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心理,这一点其实和后世的曹操有相近之处。

而在孟尝君后期,特别是晚年之时,则是死的本能操控了他的所有行为表现。因为与闵王的私恨所展现出的叛国卖国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在死的威胁之下,仇恨逐步占据了其原本就狭隘的内心,进而扭曲了其人格和心理,难以自控。

因此说,伪中有真,真中带伪,善恶同源。


结语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孟尝君雕像

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会爱,其所表现的是黑社会的“义气”而已。缺少家国情怀,没有把门下三千食客的全部力量,用在为自的国家齐国和百姓谋福祉的行动上。然而,因果循环,即便是冯谖为他设计的“狡兔三窟”也无法让他后世得以幸免。齐襄王即位后,畏惧孟尝君,便与孟尝君和好,与他亲近起来。后来孟尝君在薛去世。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孟尝君绝嗣。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近代思想家李宗吾曾评曰:“孟尝君一生的成就,说到底就是得益于他善于挂着仁义道德的招牌来网织人才,然后再借助这些人才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抱负。”

因此,孟尝君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从不同角度来看,观点自是各有不同。然而,我们结合前面的本源分析,孟尝君其复杂的一生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功过是非和善恶表象,其实皆源于他幼时成长经历带给他的强烈的生和死的本能,只是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所呈现的不同形式而已,孟尝田文不过一普通人而已。

大伪似真,善恶同源: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小议孟尝君的双面人生



1、《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2、《战国策.齐策》;

3、《资治通鉴》。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