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位于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下的延福寺最早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为闽南地区最早佛寺。它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是佛教传入我国第一部《金刚经》由梵文至汉文的翻译之地,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据说在最初建寺的时候,曾经得到过永春乐山的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帮助,通过溪流运来大批木料,满足了建寺的需要。于是,寺院建成以后,人们又在寺院的东边建了一座小庙来奉祀这位帮助修寺的白胡子老人。唐朝大中五年(851年),寺院被赐名为建造寺。到了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寺院又再次恢复了旧名延福寺。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延福寺的全部建筑都体现出了福建省的建筑风格,寺院并不算太大,但是格局做得十分紧凑,而且殿宇建筑也做得非常精致。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正殿平面五间,带有前廊,前廊柱与前檐柱为方形石柱。这样一来,佛殿座不仅坚固耐久,而且殿座看起来干净利落,使人们的视线看上去非常舒展。柱高做到栌斗之下,十分整齐。柱顶承托斗棋,柱前挑出垂莲柱,是由外廊的四架梁排出的,前廊做木梁架,檐柱之外有四条檩木,每条檩木之下都做工瓜柱,月梁曲枋,互相连接,这样的做法具有南方木架的特征。上覆重檐歇山式顶,而且檐边与正脊均显著升起,特别是上檐曲度甚大,再加上檐角挑起上翘,出现卷云,正脊跑成相对,使得殿顶看起来生动而活泼,并不像北方殿顶那样呆板。殿廊以及殿内的梁架木拱挑梁,一般做两跳,转角的圜栌斗,做得圆润而有特色。角梁斜穿,承托层层梁枋,密布交错,出现一组复杂的木构画面。正殿悬匾中有“延福寺”三个大字,大殿五间,前檐均做木隔扇,到正门的部位,还做出门栅,以防行人胡乱进入殿中。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后殿外廊在正厅部位做了缠龙石柱,石柱雕刻精美,而且做出了透龙雕琢,其余柱全为方柱,表面无华。殿内石圆柱有两米高,上部再接木柱,这样就可以省去对石料的加工。内部正面还做了八角形石柱,梁架斗棋成排,非常有气魄。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在南方建筑中有三个大特点:第一,殿内外用石柱,一般来看石柱都做2米高,上部与柱相接。这主要是为了下部防水防潮,所以用石柱:第二,对立柱进行保护,防止裂纹,所以在木柱的表面靠柱头之外,加上两圈竹片圆箍,以防万一。这一点在北方的建筑中是没有的,第三,在一所殿堂之中普遍运用月梁,大月梁、小月梁就连小枋子,短短的穿插枋,也都做出曲度、弯形,这是普遍的。因而佛殿内梁枋有变化,花样增加,艺术效果好。

泉州最早的寺院——南安延福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