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朋友最近總是為孩子的狀態而煩惱,她家孩子今年已經3歲了,按理來說應該有著不俗的溝通技巧。可是朋友的孩子有點口吃,說話的時候總會磕磕絆絆、結結巴巴,這讓朋友覺得今後孩子的發展一定會很差。

這個世界上最通俗的表達方式就是交流,可孩子連最簡單的交流都做不到,這豈不是要在今後吃虧嗎?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的確,孩子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最快速時期,在這個階段讓孩子瞭解到語言的重要性,才能夠使得孩子在社會溝通和互動當中提升自己的交流技巧。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多與孩子交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才是。



★孩子在交流中到底能獲得什麼?

01豐富的詞彙

美國學者提出了著名的“3000萬詞彙鴻溝”。通過對孩子的後續研究,他們發現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比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少聽到3000萬個詞彙。這些詞彙對他們將來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絕大多數孩子的詞彙是從父母那裡積累的。父母與孩子交流時運用的詞彙越多,孩子獲得的詞彙就越多,孩子的表達、理解和思考能力就越強。

02孩子的潛能是父母在說話時激發的

有些父母會認為他們的孩子太小,不懂這門語言,所以對他們多說也是白費口舌。但事實上,儘管孩子們不明白父母語言的含義,但父母所說的話會刺激他們的神經元,促進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提高信息的傳輸速度和處理效率,即人們的記憶和學習能力,提高人們的智力。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因此,家庭的語言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孩子的大腦和智力潛能。

03自我調節的能力

心理學家利維.維果茨基建議,看護者在日常互動中向兒童傳達文化規範,最終給兒童提供依靠大腦進行自我調節的工具。

孩子們可以通過與父母進行良好的語言交流來提高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父母通過溫和的對話來解決,孩子會給自己下達“停止犯錯”的命令。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會保持清醒,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然而,父母用責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方式,孩子的大腦會激活防禦系統來保護自己。而且,這種過度的保護會導致大腦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防禦上,從而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但如果想要讓孩子的語言水平有所提高,這也並不是什麼困難。國際上公認的“3t”原則,正是讓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



★所謂“3T”,究竟是什麼意思?

“3T”原則是美國達娜·薩斯金德他的團隊開發的一套親子溝通方法。它有助於提高兒童的智力,適用於兒童的各個領域。

3T原則包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

☞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其實就是所謂的同理心,同理心是指當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孩子的注意力在哪裡,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注意,積極傾聽孩子的意見,並在適當的時候與孩子溝通。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同理心讓孩子有強烈的情感。當他們與熟悉的人發生情感共鳴時,共鳴程度越高,兒童大腦神經元的突觸受到刺激就越強烈,神經元連接變得活躍。

☞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是指兒童不僅從交流中學習詞彙,還從交流中學習想象和思維。在閱讀過程中,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故事的情節或發展,重複書中不熟悉但常見的新詞彙,這樣孩子就可以理解並靈活運用它們來擴大詞彙量。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除了詞彙,父母還可以向孩子提問故事,這樣孩子就可以有獨立思考、推理和判斷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輪流談話

當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詞彙和語法規則後,父母可以輪流和孩子交談。在談話過程中,孩子們可以通過向父母提問或回答問題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無論這些問題是如何被問及或回答的,家長都能找到正確的角度,在正確的時間表揚孩子,這樣他們就能夠積極培養成長的心態,形成多方位的思維,敢於冒險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



★“3T”下父母應當如何去做?

①多關注孩子,給予回應

在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把重心放在孩子的身上。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當孩子說出一些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最正確的回應。父母的回應會讓孩子明白被關注意味著需要不停地去探討,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穫。這也是“3t”原則下的精髓,在於互動和回應。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②鼓勵孩子參與其中,討論產生收穫

如果孩子並不喜歡加入到父母的交流當中,父母則需要鼓勵孩子融入其中,然後以適當的方式進行討論。如果一開始就跟孩子探討深奧的話題,很容易讓孩子不理解。所以循序漸進,從飲食起居開始交談,發掘孩子的溝通能力,這樣從討論中也可以產生不錯的收穫。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③讓孩子在交流中化被動為主動

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是必須要化被動為主動的,一開始他們可能不太喜歡融入到討論的氛圍當中,但是父母可以就地選擇減少自己的話語,把話語權交給孩子。當孩子開始熟悉當前的氛圍之後,父母可以主動讓孩子去探討一些關於他們的話題。

孩子說話磕磕絆絆?使用“3T”原則,為孩子構建良好語言環境

​孩子在探討的過程中就在提升自己的智慧,所以父母無需為孩子的童言無忌而擔心。讓他們去設想,讓他們去增進自己的思維,就算在交談過程中父母發現他們的話語中有很多錯誤,也不需要進一步去糾正,暢所欲言的好處就在於能夠開發腦力。

因此,父母一定要主張語言教育,語言教育是最基礎而且也是最深奧的一個話題。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今後因交涉的困難被困擾的話,儘量從小培養。

今日話題互動:你會因為孩子的嘴笨感到困擾嗎?你有什麼不錯的方法改正孩子的問題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