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孩子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時期,大腦只在社會回應和互動中的環境下才能去學習,家庭語言環境包含了這兩種因素,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重要的積極作用。

家長要抓住孩子的早期教育,多創造交流機會,與孩子多溝通。借鑑“3T原則”,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更有效。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 孩子能夠從和家長的對話中學到什麼?

1.豐富的詞彙量

美國學者提出了著名的“三千萬詞彙鴻溝”,他們通過對孩子追蹤研究發現,窮人家的孩子比富人家的孩子少聽到3000萬個詞彙,這些詞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孩子的詞彙量絕大部分是從家長那裡積累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詞彙量越豐富,孩子獲得的詞彙越多,孩子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就越好。

2. 父母說話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智力潛能

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過小還未能理解語言,所以和他們說再多的話也是浪費口舌。但其實,孩子雖然不懂父母語言中的意思,但是父母說的話會刺激他們的神經元,促進神經元間的連接,讓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工效率提高,即人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提高人的智力

所以,家庭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大腦有刺激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孩子的智力潛能。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3.自我調控的能力

前蘇聯心理學家利維·維果茨基提出,看護人在日常互動中向孩子們傳達文化規範,並最終給予孩子依靠大腦進行自我調節的工具。

孩子通過與家長的良好語言交流,提高自我調控的能力。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通過溫和的對話讓孩子解決,孩子對自己傳達“停止犯錯”的命令,這些過程中大腦保持清醒,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但是家長用責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錯誤,那麼孩子的大腦就會啟動防禦系統進行自我保護,但這種過度的保護方式會讓大腦把所有的注意力力和精力都放在防禦上面,導致孩子智力發育受到不好的影響。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 什麼是“3T”原則?分別有什麼作用?

“3T”原則是美國達娜·薩斯金德和他的團隊研究出來的一套親子溝通方式,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適用於孩子的各種領域。

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 tune in(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指的是當家長與孩子對話時,孩子的注意力在哪裡,家長就要和孩子一同關注,積極傾聽孩子的話,在適當的時間和孩子交流談論。

共情關注讓孩子有著強烈的情感,當他與熟悉的人之間有情感共鳴,而且共鳴的程度越高的時候,孩子大腦神經元的突觸受到強烈的刺激,神經元連接變得活躍。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 talk more(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指的是在孩子在交流中學習到的不只是詞彙,更多的是從交流中引發的想象和思考。

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故事的情節或者發展,重複書裡那些不生活化但是常見的生詞,讓孩子瞭解和靈活運用它們,擴充自己的詞彙量。

除了詞彙外,家長也可以針對故事對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有一個自主思考、推理、判斷的過程,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 talk turns(輪流談話)

當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規則的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輪流談話。

在輪流談話中,孩子通過對家長提出問題或者回答問題的提高對學習的興趣,無論這些問題的提出或者回答怎麼樣,家長都可以適時地找對角度對孩子稱讚,讓他們積極培養成長型的心態,形成多向思維,敢於去冒險和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 “3T”原則下,家長應該這樣做:

1. 多關注孩子,積極給予回應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靜止臉實驗”,試驗中當母親對孩子的行為完全沒有做出反應,保持一張沒有表情的臉時,孩子由原來興奮積極的狀態變成崩潰和反抗。

孩子會感知父母的不良情緒,當他長期遭受壓力,神經元中的突觸會受到破壞,對孩子的智力也就造成不良影響。

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言語和行為,當孩子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他們需要家長對自己的情感共鳴,家長不要敷衍了之和不耐煩,而是及時地、積極地做出相對的回應,讓孩子的大腦有良性的刺激,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2.鼓勵孩子參與討論,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引發他們去想象

孩子在家庭語言教育裡不止要多聽,還要多說。家長鼓勵孩子對某個故事或者生活中的事件多參與討論,例如帶孩子去公園看花時,讓他描述眼前看到的一切,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中家長適當提出一些引導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學會思考,運用自己的強大想象力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的答案。例如看故事時遇到一些情節先,家長詢問孩子“你覺得等一下會發生什麼”,“要是你是主人公的話你會怎麼做”等問題,讓孩子有活躍的思維,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2. 在家庭交流中讓孩子從被動到主動

在孩子可以比較順暢地溝通交流,理解能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家長要與孩子調換位置,家長從以前的說話者變成傾聽者,讓孩子從本來的被動身份變成主動身份,在溝通中善於主動地交流和表達。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例如,在講故事中孩子成為了敘述者,家長可以從他的敘述中提出一些疑問或質疑,這些疑問是更深層次的探究,提高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讓他在溝通交流中提出、檢驗、肯定自己的觀點,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家庭語言環境與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關係,家長要善於運用“3T原則”,幫助孩子激發智力潛能,提高智力水平。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注意過家庭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嗎?通過“3T原則”你還會怎麼幫助孩子提高智力?歡迎留言分享。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爸爸,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溫柔虎爸,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3T”原則,孩子更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