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部分村名村史由来(1)

大新县是中国广西一个边境县,正西面与越南接壤,著名的跨国大瀑布——德天瀑布隔开了两国,却共享一江水。大新县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大新也是土司统治时间较长、制度比较完整的地区,历史悠久,值得探寻。

以下最先摘录的几个地方:北三村、社隆村、宝贤村、大岭、松垌等都属于桃城镇,同一时期内建村的有好几个村落,希望今天再去,还能找到那时候的一丝半缕历史遗址。

那贯

在北三村公所驻地西北。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那”是壮语naz的谐音,指田。“贯”是壮语gonh,指戽水。“那贯”意为戽水灌田。因村耕种的水田靠戽水灌溉,故名。村人均壮族。

那活

在北三村公所驻地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那”意指田;“活”是壮语vued谐音,意指舒服。因田地多,住的地方舒服,故名。村人均壮族。

岜马

在宝贤村村公所驻地南。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建村。“岜”是壮语bya谐音,指石山;壮语max与“马”音义同。“岜马”意为马山。因村边有座石山形似马,故名。村人均壮族。

宝奇

在宝贤村公所驻地南。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建村。“宝”是壮语bauj的谐音,同汉义,指宝、宝贝;“奇”是壮语giz谐音,指处、处所。“宝奇”意为宝贝的地方。因村处自然条件较好,是个宝贝的处所,故名。宝奇是片村,包括斗屯、岜马屯。村人均壮族。

百角

在社隆村村公所驻地北。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百”是壮语bak的谐音,指口;“角”是壮语gag谐音,指角落。因村处山口边的角落里,故名。人均壮族。

百岸

在社隆村村公所驻地北。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百”指口;“岸”是壮语nganh的谐音,指河边坡岭。因村处河边坡岭路口,故名。村人均壮族。

岩罗

在松峒村公所驻地北。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建村。“岩”是壮语nguema的谐音,指岩洞;“罗”是壮语laz的谐音,指锣。因村后山有岩洞,洞中一块石头似锣形,故名。村人均壮族。

那满

在松峒岭村公所驻地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建村。“那”指田;“满”是壮语muenx谐音,指满、水淹。因村旁水田常遭洪水,故名。村人均壮族。

谷替

在松峒村公所驻地东北。“谷”是壮语goek谐音,指根部、树墩;“替”是壮语daeq谐音,指栎树。“谷替”意为栎树根部。因村处大栎树旁,故名。村人均壮族。

那栋

在新华村公所驻地西北。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建村。“那”指田;“栋”是壮语doengh谐音,指田垌。“那栋”意为一垌田。因村处一垌田的附近,故名。村人均壮族。

慢侣

在大岭村村公所驻地东。“慢”是壮语mbanj谐音,指村;“侣”是壮语ndae谐音,指柿子。因村后山长许多侣果,故名。村人均壮族。

弄豆

在大岭乡驻地东。系新振村公所驻地。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建村。“弄”指石山间平地(即弄场);“豆”是壮语duh谐音,指豆子、豆。“弄豆”意为种豆的弄场。因村处弄场,周围种有豆类作物,故名。村人均壮族。

摘录自《广西壮语地名选集》198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