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部分村名村史由來(1)

大新縣是中國廣西一個邊境縣,正西面與越南接壤,著名的跨國大瀑布——德天瀑布隔開了兩國,卻共享一江水。大新縣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大新也是土司統治時間較長、制度比較完整的地區,歷史悠久,值得探尋。

以下最先摘錄的幾個地方:北三村、社隆村、寶賢村、大嶺、松垌等都屬於桃城鎮,同一時期內建村的有好幾個村落,希望今天再去,還能找到那時候的一絲半縷歷史遺址。

那貫

在北三村公所駐地西北。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那”是壯語naz的諧音,指田。“貫”是壯語gonh,指戽水。“那貫”意為戽水灌田。因村耕種的水田靠戽水灌溉,故名。村人均壯族。

那活

在北三村公所駐地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那”意指田;“活”是壯語vued諧音,意指舒服。因田地多,住的地方舒服,故名。村人均壯族。

岜馬

在寶賢村村公所駐地南。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建村。“岜”是壯語bya諧音,指石山;壯語max與“馬”音義同。“岜馬”意為馬山。因村邊有座石山形似馬,故名。村人均壯族。

寶奇

在寶賢村公所駐地南。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建村。“寶”是壯語bauj的諧音,同漢義,指寶、寶貝;“奇”是壯語giz諧音,指處、處所。“寶奇”意為寶貝的地方。因村處自然條件較好,是個寶貝的處所,故名。寶奇是片村,包括鬥屯、岜馬屯。村人均壯族。

百角

在社隆村村公所駐地北。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百”是壯語bak的諧音,指口;“角”是壯語gag諧音,指角落。因村處山口邊的角落裡,故名。人均壯族。

百岸

在社隆村村公所駐地北。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村。“百”指口;“岸”是壯語nganh的諧音,指河邊坡嶺。因村處河邊坡嶺路口,故名。村人均壯族。

巖羅

在松峒村公所駐地北。元至元年(公元1271年)建村。“巖”是壯語nguema的諧音,指巖洞;“羅”是壯語laz的諧音,指鑼。因村後山有巖洞,洞中一塊石頭似鑼形,故名。村人均壯族。

那滿

在松峒嶺村公所駐地北。宋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建村。“那”指田;“滿”是壯語muenx諧音,指滿、水淹。因村旁水田常遭洪水,故名。村人均壯族。

谷替

在松峒村公所駐地東北。“谷”是壯語goek諧音,指根部、樹墩;“替”是壯語daeq諧音,指櫟樹。“谷替”意為櫟樹根部。因村處大櫟樹旁,故名。村人均壯族。

那棟

在新華村公所駐地西北。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建村。“那”指田;“棟”是壯語doengh諧音,指田垌。“那棟”意為一垌田。因村處一垌田的附近,故名。村人均壯族。

慢侶

在大嶺村村公所駐地東。“慢”是壯語mbanj諧音,指村;“侶”是壯語ndae諧音,指柿子。因村後山長許多侶果,故名。村人均壯族。

弄豆

在大嶺鄉駐地東。系新振村公所駐地。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建村。“弄”指石山間平地(即弄場);“豆”是壯語duh諧音,指豆子、豆。“弄豆”意為種豆的弄場。因村處弄場,周圍種有豆類作物,故名。村人均壯族。

摘錄自《廣西壯語地名選集》198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