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淮北”系列音頻展播——五溝

淮北有好人,好人五溝多。今天要和您說的就是淮北的好人之鄉——五溝鎮。五溝鎮有十多萬人,總面積188.76平方公里,在濉溪縣西南部,東與孫疃鎮、南坪鎮為鄰,南與蒙城縣交界,西與渦陽縣接壤,北接韓村鎮。五溝鎮內溝河很多,有澮河、澥河、淝河的水系。1465—1487年明朝成化年間,因為溝渠淤塞,住在那裡的人們常常遭受內澇。為了活命,人們開挖了青溝、燕翅溝、興龍溝、胡溝、張溝來排水。水疏通後,人們出門方便了,來往頻繁了,漸漸地,在五條溝之間形成了一個集市,人們就把這個集市叫做“五溝集”。

“印象淮北”系列音頻展播——五溝

由於五溝境內河道較多,土地長期受水侵漬,境內土地都是並不肥沃的砂礓黑土,這種土地大多低產,在治理前糧食產量並不高。雖然土地貧瘠,但是五溝人用簡單的食材就能做出有滋有味的風味小吃。比如“泡條糤子”和張家溝製作的烙饃。當地還用這樣一句順口溜:一斤好面烙十三,一口氣能吹上天,來形容張家溝的烙饃又圓又薄,柔軟可口。在濉溪聞名的傳統食品中,這兩種小吃均佔有一席之地。可見五溝人的聰明能幹。不僅如此,民國時期,五溝還出了兩位有名的能人。這兩位能人不但心思靈活,心地也好。他們就是開照相館的王玉堂和開診所的張幹臣。說起王玉堂,這個人可是有著傳奇的一面。王玉堂出生於1900年,小時候就酷愛讀書繪畫,曾經拜塑畫名手閆文炳為師。不但會畫畫,還曾承接孫疃集的三官廟神像和壁畫的修整工作。後來,在一個很偶然的機緣下,王玉堂接觸到了照相機,一下就被迷住了,甚至開始自己學習製作照相機。後來,還真就做成了。於是,王玉堂在五溝開了個照相館,由於誠信經營,技術好,服務又周到,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土攝影師”。

出生於1905年的張幹臣是五溝童亭人,從小學習詩詞歌賦,二十歲就被聘為私塾先生。因為看到農村缺醫少藥,張幹臣於是棄文學醫,立志為病人解除痛苦。他博覽醫學名著,認真研習醫理。到三十多歲時,在五溝一帶已經很有名望,四里八鄉的村民常慕名來求醫。張幹臣診病仔細,用藥慎重,曾經六副草藥就治好一位肝臟腫大的病人,病人都讚譽他“醫者仁心,妙手回春”。

“印象淮北”系列音頻展播——五溝

從這兩位能人好人身上,我們看到五溝人的智慧和善良。他們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但是那種善良的精神卻仍然體現在一代又一代的五溝人身上。

近年來,五溝鎮湧現出一批文明道德典型,彰顯著時代新風。他們是:長期關愛敬老院孤寡老人的益民超市老闆王芳、關心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的五溝中學教師李平、拾4萬元鉅款心不動交還失主的王立俠,他們先後榮登“中國好人榜”。此外還有致富不忘回報社會,長期資助母校困難學生的張振;與多個困難家庭結對子,長期默默無聞地資助一孤兒學習和生活的五溝派出所所長朱成軒;照顧癱瘓公婆20多年,用愛書寫人間大孝的任明蘭;冒著生命危險,先後跳進深水塘救出2名溺水者的王新兵……,那麼多的好人,那麼多的好事,真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其中,還有一位外來的媳婦當大家,在五溝鎮被傳一段佳話。這位外來的媳婦是五溝鎮曹坊村的丁偉偉。丁偉偉是浙江紹興人,嫁到曹坊村後把那裡當作自己的孃家。她勤勞肯幹,孝敬公婆。2006年夏季,年近80歲的婆婆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摔斷了胳膊,丁偉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不再外出打工,果斷回來精心陪護婆婆,料理家務;並學會了各種農活,挑起了這個大家庭的重擔。她的勤快無私感召著家裡的每一位成員。在她的影響下,家裡的每位成員都相處融洽。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家裡不但脫了貧,還蓋起了新房,丁偉偉也在這個18口子的大家庭裡贏得了“大當家”的稱號。由於良好的聲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2007年,丁偉偉榮獲淮北市“百名孝星”榮譽稱號。

“印象淮北”系列音頻展播——五溝

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其出發點正是從為親人著想,再進一步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著想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實現起來卻並不簡單。只有心中存有“大愛”的人,才能做到這些不容易做到的事。這正是:道德重如山,百善孝為先。五溝好人多,好人樹標杆!學好人做好人,應當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風尚!

就像五溝鎮鎮歌中唱到的:“生在這方熱土,長在好人之鄉,黃土蘊育善良,烏金點燃力量……”如今的五溝,好人之風就像一縷宜人的春風吹綠了五溝大地,吹開了道德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