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陈海云,男,汉族,现年52岁,现为易门县公安局龙泉派出所兴文街社区民警,兼任兴文街社区主任助理。从警以来,他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3次、优秀社区民警3次、优秀公务员1次、禁毒工作先进个人1次。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这是陈海云常常挂在口中的一句话。十余年间,他扎根社区,用双脚走遍辖区村村户户;他创新警务,用网络织密辖区平安网格;他体恤民情,用真情成为群众贴心“家”人。从警30年,却始终坚守在社区民警的一线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干就是28年。28年的岁月,沧海桑田,改变了容颜,但改变不了陈海云对公安事业的执著坚守,改变不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不遗余力 做老百姓的“守护者”

社区警务工作十分繁琐,对社区民警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没有一种勤奋执着的工作劲头,社区工作根本就打不开局面,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一句空话。陈海云始终坚持“只有管理上更加严格、更加细致,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理念,在担任兴文街社区民警10年的时间里,他扎根社区,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肯定。

兴文街社区位于易门县城中心地带,有企事业单位,特种、危爆行业以及网吧、茶室等行业场所119家。为方便管理,陈海云对不同行业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治存在的安全隐患,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在他润物无声的工作下消失于无形。2018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早上,陈海云进入龙泉中路一家出租房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一家住户家里烧着一堆火,门窗紧闭,房间内充斥着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烟气。见此情况,陈海云当场要求该住户将火熄灭,打开门窗通气,并以案说法,详细讲解了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的成因和安全防范常识,该户群众听后感到后怕,激动地握着陈海云的手不断道谢。

2019年6月,陈海云在工作中发现,社区有一些老人被以“免费赠送鸡蛋”“提供保健品试用”“以旧换新”等多种手段骗走钱财,虽然钱不多,但是群众反响强烈。陈海云发现,骗子手段层出不穷,花招屡屡翻新,让人防不胜防。看到这种情况,陈海云看在眼中、急在心中。于是,他多方奔走、认真准备,积极组织兴文街社区156名老年人集中开展了一次知识讲座,以案说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人们讲解了如何防范电信诈骗和防盗等法律知识和防范常识,谆谆教导老人们提高警惕。6月以来,兴文街社区的老年人再无一人受骗。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以人为本 做失足者的“贴心人”

陈海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源头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不抛弃、不放弃,在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员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工作中,他主动掌握前科人员情况,积极落实走访见面、帮教措施等措施,使刑释解教人员从心灵深处得到矫正,真正回归社会。

2017年初,已成功戒除毒瘾的吸毒人员姜某找到陈海云寻求帮助。原来,姜某隐瞒吸毒史,在某厂找到了一份当保安的工作,准备重新开始。但是,公司老板还是知道了姜某有吸毒史,要找借口辞掉姜某,姜某想了一天都没有办法,于是,想到了一直关心教育他的陈海云,请求陈海云帮忙求情。听到姜某的诉求后,陈海云没有片刻的耽搁,找到了姜某公司的负责人,向公司负责人介绍了姜某在三年社区戒毒期间的表现情况,希望公司可以给姜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最终,陈海云的一番说辞,深深打动了该公司负责人的心,同意留下了姜某继续工作。在随后的时间里,姜某在工厂努力工作,不但成为了该工厂的“红人”,而且也成为了帮助派出所破案的“助手”。2018年初,姜某因表现良好,被提升为保安队队长,2019年7月,姜某帮助龙泉派出所抓获一名违法犯罪嫌疑人,8月,其提供的线索帮助龙泉派出所找回了失窃的电动车。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走近群众 做创新警务“排头兵”

三十年的从警生涯,陈海云一路见证了几十年来社区警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不管是电脑办公还是手机办公,他都潜心钻研,直至得心应手。

为提高与群众的紧密联系,陈海云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传统方法与信息化相结合,在通过传统方式进村入户走访调查的同时,他利用“微信”平台网络快速、方便的优势,创建行业场所管理群、治保调解微信群4个,及时对群内成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回访和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进行实时指导,实现了“一对一”指导模式向“一对多”“多对一”指导模式的升级,活跃了群内气氛,群内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献计献策、分享经验成为常态,群防群治力量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依托“社区警务”平台,陈海云以夯实辖区人员信息为着力点,与群众打成一片,他坚持“日清、月结、年终整理”的方式,确保了兴文街2400余处住房4600余人2万余条基本信息数据的真实鲜活,拉近了警民关系,收集到了最基层的矛盾纠纷线索和案件信息。2019年2月,兴文街东门村妇女陈某打电话给陈海云,称她想和处的一个男朋友分手,但男朋友不同意,并扬言要杀死她来威胁。陈海云在电话中安抚好陈某的情绪后,立即将这件事反映到兴文街社区,随后联合兴文街社区治保调解主任到陈某家了解详细情况。最终,在陈海云的促成下,当事双方达成协议,避免了一起恶性案件的发生。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扎根基层 做群众干部“连心桥”

“社区警务的核心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民警只有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社区工作才能被盘活,群众对公安工作才会认可。”谈起十几年的社区工作经历,陈海云一句道破社区民警工作的“天机”。正是这种理念,让他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也正是这种情谊,让他在做群众工作时才能无往不利。

在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兴文街一些群众对拆迁有争议,最初同意拆迁的比例仅达60%,矛盾不断激化。作为社区民警,陈海云主动站了出来,担当起群众与拆迁部门的“传话筒”,见缝插针做群众工作,虽然陈海云与群众关系不错,但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少数群众也不时对陈海云冷嘲热讽,甚至拒之门外,但他都不为所动、毫不气馁,最终,在陈海云的坚持努力下,群众冷嘲热讽的少了,能听进去意见的多了,辖区90%以上的群众最终签订了协议。2018年7月,兴文街社区西门村的杨某精神病复发,多次用菜刀威胁隔壁邻居,由于家中困难,家属无法将其送医治疗。陈海云知道此事后,与所领导进行了汇报,最终,在陈海云多方奔走和协调下,解决了精神病患者杨某的医疗费。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玉溪易门:社区群众“守护者”--记龙泉派出所社区民警陈海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