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No.254」商業模式創新關鍵是“重新連接一切”

【導讀:企業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合理有效的商業模式,這是·[情報通]·商業模式系列第[254]篇文章,歡迎閱讀】

「商業模式No.254」商業模式創新關鍵是“重新連接一切”

市場都以為厚利來自正態分佈中隆起的那塊,卻不料亞馬遜、GOOGLE等“逆流而上”,不僅亞馬遜的圖書銷量中以曾經賣不動的尾貨佔大頭,而且GOOGLE一半生意來自百萬家中小企業的小網站而非搜索結果中放置的廣告,就已實證“長尾”的魅力。

於是,當所謂的商業常識被顛覆,商業模式自然沒了定力。

一是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窠臼、結果顧此失彼。

正如銀行內流傳:不做大客戶,大業務,今天沒飯吃;不做小業務、小客戶,明天沒飯吃。既然精英,能吃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又何必要一較高下?

二是可能在原有模式上打補丁,結果事與願違。

因為有時“天命難違”,像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舊模式勢必被當下去產能、去槓桿碾壓,再怎麼通過微創新延命也僅是徒增痛苦,卻反倒可能錯失“置死地而後生”開闢新商業模式的機會。

三是,商業模式被當成葵花寶典,在“不比創新、比誰山寨更快”的風潮中形成“設計模式—包裝品牌—出售項目—尋找投資—上市套現”的產業鏈。

如此一來,商業模式不創造價值,也只是被資本逐利套牢的圈錢藉口、暴富工具罷了。

由此,商業模式在瓶頸期異化扭曲可見一斑。畢竟,在動盪的拐點期,商業模式本身被消費者偏好、技術革新速度、需求多元化等各種元素之變撕扯得不對稱、離散化乃至充滿“個性”。

而在中國,商業模式更多是“山寨”而非“創新”,誰又能保證“拷貝不走樣”?再加上,商業模式一經總結複製,其邊際效應遞減,淪為“冒牌貨”不說,真正對商業模式釜底抽薪的恰是遊戲規則的改變。

而當前正是舊規律失效,在行業洗牌下重塑規則之際,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又豈能指望模式不死?換言之,現在的瓶頸將是未來的機會,瓶頸期將是重構商業模式的好時機。

只不過,當引領、集成和機制這三大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素都被新世界、新規則、新變化肢解,“重新連接一切”就成了瓶頸期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

這不僅需要企業知己知彼,在行業突變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並明瞭現有模式為何會喪失競爭力,從而發現模式與趨勢發展的鴻溝。

而且,商業模式將隨形勢而變,踏準“時勢”的浪尖進行重構需要想明白四大問題:

一是打破什麼瓶頸,重新連接什麼?

二是企業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

三是新商業模式的機制如何設計?

四是與之相配套的經營管理、業務架構乃至組織架構怎樣變動才能產生協同效應?

畢竟,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成功模式,只有永恆的模式重塑,企業又豈能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模式創新中時刻警覺?

至少從當前看,除了虛擬和實體的嫁接術外,尋找看似不相關的聯繫進行串聯或並聯,已成普遍法則,卻很難長久。

真正顛覆性的創新還在於用另一個領域的思維去思考這個領域,重新定義產品或服務,從而進行要素的再組合和集成。

常識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但如今“羊毛可能出在狗身上”,找“羊”還不如找“狗”。


【注:[情報通]致力於成為新時代互聯網優質信息的發佈空間,圖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