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兴村通上了“兴旺路”

旺兴村通上了“兴旺路”

出清水县城,先走县道,再走乡道、村道,一路驱车蜿蜒行驶50多公里,最后来到大山深处的山门镇旺兴村。

眼前的小山村,群山环抱,林木繁茂,房屋错落,炊烟袅袅,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十分静美。

然而,在通路之前,旺兴村是清水县最偏远落后的村。“没有路的日子,真是没个活法!”当了25年村支书的郭子孝,回想村里不通路的日子,有道不完的心酸。

郭子孝回忆说,他刚当村支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村里到乡镇是一条羊肠小道,走一趟县城,凌晨三四点出门,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来,即使到最近的山门镇,来回步行50公里山路,少说也得大半天。“出门靠步行,运输靠人背、畜驮,种植结构单一,收入没来源,老百姓大多住茅草房,如果有危重病人,也不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在郭子孝看来,旺兴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是没有路,村民们尝尽了没有路的辛酸,大家盼路、想路,对路积聚了太多的渴望。

1995年,郭子孝当上了村支书,从小就为路吃尽苦头的他,下定决心带领村民干三件大事:修路、通水、建学校。

当年,郭子孝就带着村民上山修路。大家带上干粮,拿着铁锹、镢头,推着架子车,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用了整整3年,终于修通了一条从村上到原旺兴乡(后撤乡并镇改为观音村)5公里的通村路,农用三轮车可以通行,并与通县城的砂石路连接起来,从此打通了旺兴村联系外界的“出口”。紧接着的1999年,郭子孝又带着村民给这段路铺上砂石,通行能力大大提升。

路通了,村里的核桃、花椒卖上了好价钱,更多的村民栽上了新核桃树、新花椒树;路通了,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挣钱;路通了,建筑材料能运进村子,村民们破旧的茅草屋纷纷换成了漂亮的砖瓦房……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因为有了一条路,而变得生机勃勃。

“特别是2015年,在省交通运输厅和市县交通部门的帮扶支持下,旺兴村在原有通村路的基础上,修通了一条水泥硬化路,开通了到县城的班车,村民出行更方便,发展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郭子孝告诉记者,通村路硬化后,外地的客商主动上门,大货车开进小山村,村里的核桃、花椒、土蜂蜜不愁销路。目前,全村整修梯田1200亩,种植核桃树1800亩,花椒树800亩。成立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养羊、养土蜂蜜,发展核桃、花椒产业,增加收入。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贫困发生率达50.39%。截至目前,除了5户未脱贫外,其他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2002年,郭子孝又争取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带领村民建成了一条7600米的输水管道,把山上的泉水引到每家每户;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不再难,1999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筹措资金修建新校舍,孩子们告别危旧校舍,搬进了标准化的新校园上课。

“如今,旺兴村人走上硬化路,吃上自来水,增收有产业,致富有希望,小康日子就在前头!”郭子孝高兴地说。

(来源:《甘肃日报》 记者:严存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