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维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并不坏

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是法国唯物主义者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出身贵族,父母是宫廷御用医生。上中学时,他读到了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在自己的脑海里发生了思想革命,成为洛克的信徒。对此,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评价说:

“爱尔维修同样也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在他那里唯物主义获得了真正的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立即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

在爱尔维修的著作中,《论精神》代表了他以洛克为出发点的那一哲学方面,而《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则代表他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另一方面。如果说,洛克和孔狄亚克更多是在论述人的经验、感性,那么爱尔维修不仅论述了人的经验、感性,而且还进而研究了人本身,研究人的利益、道德、智力、理性、教育等等。他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原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这是大自然会赋予我们的一种感情,它驱动着人的行为,我们不必对人抱有太大的期望,不要把所有人都理想为圣贤。我们承认人的自私本性,但也承认这个本性并不坏。坏的是那些利用人的本性来作恶的人——是那些挑拨离间,唆使人们互相斗争的人。

爱尔维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并不坏

爱尔维修(1715年-1771年)

快乐和痛苦是影响人性的两个因素

爱尔维修认为人是一台机器,为肉体的感受性所发动,必须做肉体的感受性所执行的一切事情——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从感觉出发的。人体的器官受到各种刺激,形成感觉之后,就会促使人进行活动,而促使人活动的感觉又可以分为快乐和痛苦两个方面。因此,人这台机器是由快乐与痛苦则两个按钮来发动的。对于这个原理,爱尔维修言简意赅地说:“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

最痛苦的感觉就是饥饿,它是人类行动的根本动机,如果上天满足了人类的一切需要,假如滋养身体的食品同水、空气一样丰富,那么人就永远懒得动了,这台机器也就会停摆在那里。因此,饥饿的感觉永远支配着人——特别是穷人——它使大多数人都辛勤的服从于劳作;与之相反,最快乐的感觉则是享受,它在另一方面支配着富人的行动。享受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享受,另一种是预期的享受。后者是想象上的快乐,属于欲望,因此它比起肉体上的快乐更为强烈和持久,是给人幸福最多的一种快乐。

所以说,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感觉乃是人活动的基本原则,肉体的快乐和痛苦,这就是全部统治的唯一的、真正的机纽。快乐与痛苦就像一个钟摆一样,从两个方面来推动人类的活动,人所喜爱的并不是荣誉、财富、美色和爵位本身,而是喜爱拥有它们后所能带来的快乐;人也不是惧怕贫穷、匮乏、寒酸本身,而是惧怕它们所带来的饥饿状态。对于一个人,要想认识他、了解他、甚至是驱使他,就得知道什么能使他快乐,什么又能使他痛苦。人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就是对自己的爱,叫做自爱;将这种自爱置于首要地位,便是自私。

爱尔维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并不坏

人因爱自己而自私自利

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说:“使我们整个儿成为我们的,是对我们自己的爱。”自爱是人的一切欲望、感情在各种对象上运用的结果。人们为什么这样贪图名誉地位呢?这是因为人们爱自己,因为人们要求自己幸福,因而也就要求享受幸福的权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每个人活着总是要先保存自己,其次才能顾及先辈与后代,才能考虑他人的利益。人不得不自私自利,因为他爱自己,如果他不坚持这个原则,那么随时都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这就是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我”是感觉的主体,感觉驱动着“我”。对于自己而言,“我”处于先在地位,先于他人。所以在权衡利害关系时,我会本能的优先考虑自己,而大部分的人也是是这样做的。假使利益要通过损害别人才能获得,那么会有不少人在良心中进行斗争;而假使利益只要通过努力就可获得,并且不会顺利他人原有的利益,那么大部分人自然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绝不肯轻易就将好处让出来。

因此,我们说的

自私自利并不等于损人利己,而是指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希望社会不要妨碍他们这种天然的权利,要求社会为实现个人利益而创造充分的条件。那些劝人牺牲自己,奉献于他人的说教大多不得人心,因为他们违背了自爱的原则,没有考虑到人性。除非采用压迫的手段,否则人们不可能会牺牲个体的根本利益,而服务于群体。

自私自利并不违反道德

过去,人们根据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自私自利是不道德的,很容易将它与损人利己混为一谈。即使承认人性自私自利,却也不肯接受它,而是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来劝人多做奉献——道德变成了纠正人性的东西。而爱尔维修却颠倒过来:自私自利原则才是道德的基础,每个人都有着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只要他不妨碍到他人,法律就应该保障他的这种权利,而道德也应该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利益——道德要有助于人性的充分实现。

人活着世上,首先要摆脱饥饿的痛苦,然后才去追求享受的快乐。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让大多数人摆脱贫困,过得丰足,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不是训斥他们,说追求财富是贪得无厌,摆脱贫困是好逸恶劳,只有舍己为人才算最高尚。把道德与自私自利看成不相容的两面,这是不对的,相反道德应建立在尊重自私自利的人性之上,认可每个人爱护自我,优先考虑自己利益的权利。只要他不损人利己,便无可指责。

这种思想对日后的功利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它们的哲学基础。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正是在爱尔维修的基础上,用快乐与痛苦来作为人的主宰,写出了《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建立起功利主义的法学理论。边沁还进一步的研究了快乐和痛苦大小的决定因素,分析快乐和痛苦值的纯度。这又为古典经济学家所继承,李嘉图是较早以功利主义为基础来研究经济学的,后来的穆勒也是这样承接了下来,边际革命时候杰文斯直接用功利主义的原则来分析效用价值论。他们的哲学基础都可以追溯到爱尔维修的“自爱”学说。

爱尔维修: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品格并不坏

人性并不恶,恶的是利用人性做坏事的人

爱尔维修说:“利益支配我们的一切判断。”追逐利益、趋避危害是人的本性,它左右着人的判断。假使桌子上有两杯酒,其中一杯有毒,那么大部分人都希望喝到毒酒的人不是自己。我们虽然在心里盼望哪个倒霉蛋先喝掉毒酒,但我们并不邪恶,因为我们没有逼迫他去喝,只是出于自我爱护而希望灾祸被别人分去而已。

人性自私自利,但人并不恶。如果硬说人性邪恶,那就是假定人人都会损人利己了,但自私自利并不等于损人利己。大部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遭遇不幸也会获得好运,他们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极力避免灾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只要我们不去抢夺别人应得的利益,也不转移自己应得的灾祸,那么我们再怎么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不会违反道德和法律。安分守己的人与邪恶是沾不上边的,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自私自利便是他固有的权利。

但是有些人却热衷于攫取非分之福并擅长嫁祸于人,这些人利用人性自私的特点,引诱他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良好的社会,要极力避免这种损人利己的勾当,让那些恶人无处施展身脚。社会要维持公平与秩序,首先认识人性,承认人性,尊重人性。人性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就要为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保障,尊重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权利,这是积极的方面;在消极的方面,则要抑制那些违背人性、劝人牺牲或者损人利己的行为。

在好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他不妨碍到别人的利益,他的个人利益也将得到保障。社会有效避免了损人利己的行为,尊重人们自私自利的本心。在这样的社会里,虽然人性自私,但秩序良好,物产丰盛,人的权利得到保障;而在不正常的社会里,自私自利却跟损人利己划上了等号,人们站在虚假的道德立场上谴责自己的本性,不尊重个体的权利,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向集体低头,仿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违背一样。其次,在这样的社会里,损人利己行为没有得到抑制,互害原则成为共识,每个人都力图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承认人性自私自利,并不等于承认人性本恶。那些尊重人性的社会反而得到了发展,而试图“纠正”人性的社会却走向了罪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