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丨扶贫路上的“忘年交”

湘潭在线11月26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珊 实习生 陈帅)“老肖,你心脏不好,多休息一下,下户还是我去吧!”“小张,这个周末你该回家看看了,你都多久没回去了?”这是一段发生在岳塘区荷塘街道荷塘村村部的对话,老肖叫肖祁明,小张叫张威,这一老一少是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几个月日日夜夜相伴,他们成了一对默契的搭档和朋友。

他,手术后一个月就回到工作岗位

今年5月,57岁的肖祁明成为了荷塘村驻村帮扶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此前他是岳塘区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室一位专业鉴定员。肖祁明一直从事业务工作,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为尽快熟悉村里贫困户的情况,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他便开始走家串户。荷塘村面积广,村民居住较分散,且村民大多务工在外早出晚归,肖祁明常常摸着夜色到贫困户家中探访,到深夜才回到住处休息。

入村第3个月,肖祁明察觉到胸口持续疼痛,最初以为是感冒没有在意,直到胸口疼得无法起身才到医院检查。医生给肖祁明做完检查,立马把他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严厉地批评他:“心脏血管堵得这么严重,拖到现在才来,捡回一条命算是大幸!”手术后,肖祁明的心脏装上了3个支架,医生建议他至少住院休息3个月,调离农村,从事轻松工作。

在医院休养期间,肖祁明却一刻也没放下村里的事,“不知道我的扶贫对象许必桂怎么样了?送到他家的55只洋鸭长得好吗?”“横冲组周元满家的化粪池修好了没有?”只要荷塘村来人看望他,他三句话总是离不开贫困户。休息一个月后,他实在按捺不住,拒绝了调回法院工作的安排,跑回了荷塘村驻村办公室,“组织派我来,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好不容易熟悉了情况,要是休息3个月情况就大变了,扶贫工作耽误不起。”霸蛮的肖祁明又开始投入了走访工作。

他,家近在咫尺却一月没进门

在荷塘村档案室里,一排排扶贫档案摆放得整整齐齐,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扶贫对象、一对一帮扶责任人、致贫原因等,在档案盒外侧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大量资料的整理需要大量时间,张威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做好了。

张威今年刚满30岁,原是荷塘街道工作人员。到村里当扶贫专干时,孩子才两岁,按照扶贫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队员必须住在村里,而大量繁杂的工作确实让张威也回不了家,就这样家住下摄司的他一个月都难回家一次。特别在肖祁明手术住院期间,张威一人承担了两人的工作,经常从早上天刚亮忙到晚上。“孩子在家里喊爸爸,但爸爸只能在手机的视频里讲话。”周末,张威的妻子带着孩子到荷塘村陪他工作,可是忙碌的张威常常在贫困户走访,即使妻子、孩子到了村部,能待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对得起组织的安排和信任,小家的分离是暂时的,只有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才会有大家的圆满。”张威朴实的话语铿锵有力。

他们,扶贫路上的友谊像金子一样发光

今年5月,这对驻村工作队的“一老一少”走遍了荷塘村的家家户户,他们与村干部同吃、同住,由驻村变为住村,走访了全村34个小组500余人次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和他们交心谈心,了解分析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出工作年度计划、帮扶工作台账及帮扶计划。

肖祁明年长,体力差一些,但他善于打交道,村民都爱与他交流;张威年轻有冲劲,电脑操作熟练,资料整理、数据填写、上传下达工作做得一丝不苟。白天,他们一起上户走访,晚上,回到村部完善台账,在相互配合下,他们完成了台账93份,村级档案30本,更正数据200余条。

荷塘村夏家组许必桂夫妇是肖祁明的一对一帮扶对象,夫妻俩都身患重病,唯一的收入是卖菜所得。针对许必桂家的实际情况,肖祁明与村里对接,帮助他建起了鸭舍,购买了55只洋鸭让老两口饲养,并联系了销路。“只要鸭子出栏,他们今年就能增加几千元收入!”肖祁明一有空就到许必桂家中看鸭子的长势,还找专家给许必桂传授经验。“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他们就能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肖祁明说。

“亲人都没他们亲,一生不能忘党恩!”横冲组的周圆满见人就这样说。周圆满腿脚残疾,没有成家,房屋漏雨,还没有厕所,生活十分艰苦。肖祁明和张威了解后,立即请来工程队,帮他修缮了房屋,修建厕所和化粪池。

有了乡亲们的肯定,这对“老少配”更有干劲了,“还攒劲干上一年多,脱贫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们也会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但是,在荷塘村结下的友谊永远都在!”张威笑着说。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