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先改掉這3個“毛病”,很多人不懂

為了養好孩子,我們會學很多養育知識。從各路專家哪裡聽來一些妙招,就著急地要自己試試。我也不例外。然而,很多理論用起來感覺彆扭。

在吃過許多“虧”後,我認識到:1 許多人會在網上亂說,並沒有科學根據,我們要跟靠譜的人學;2 科學一直在進步,理論也在不斷更新,我們也要不斷地進行認知升級,才能跟得上時代,給孩子最科學地指導。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教育孩子過程中我踩過的坑,犯過的錯,希望大家讀過後能夠反省自己的行為,及時更正,幫孩子成長得更好。

想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先改掉這3個“毛病”,很多人不懂

坑一:家裡必須有一個讓孩子“怕”的人

我屬於溫柔型的媽媽,我老公屬於嚴厲的爸爸。他對孩子說話總是兇巴巴的,一副六親不認的樣子。我內心是抗拒的,但是他總說:家裡必須有一個人能鎮得住孩子,要不然還不上天啦!網上都這麼說的。

但時間久了,孩子越來越畏懼爸爸。不願意跟爸爸在一起,覺得爸爸不愛自己。甚至還學著豬八戒的口吻說出:跟爸爸散夥,我們兩個過的話。這父女關係簡直到了冰點。

後來我瞭解到,並不是家裡一定要有一個讓孩子“怕”的人。父母雙方一定要對孩子溫柔堅定。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邊界感同時又不傷害孩子。如果家裡有人讓孩子害怕,那孩子慢慢就不想回家,這個家對她來說是冰冷、恐怖的。後果不堪設想。

知道這些後,我真的很後悔,可是事已至此,只能鼓勵父親努力彌補跟孩子的關係。

想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先改掉這3個“毛病”,很多人不懂

坑二:不要答應孩子的要求,免得慣壞

有的“育兒專家”說,對於小嬰兒不要在他們哭的時候哄他們,免得他們從小學會用哭泣要挾父母。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不要事事回應,搭理得少孩子才能獨立。看似挺有道理,但被心理學證實,這是錯的。

嬰兒不會說,只能用哭聲發信號,試想每一次呼籲都被父母忽視,那麼他們怎麼感受到愛?內心該多絕望。大一些的孩子,有些需求是正當的就要回應,或者他們只是想讓父母關注自己,向爸爸媽媽展示自己的遊戲、夥伴、作品等。這時,父母要積極回應,與孩子溝通,讓愛意流動,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想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先改掉這3個“毛病”,很多人不懂

坑三:男孩哭哭啼啼不像男子漢

在我們中國的文化裡對男孩的情緒表達是很不友好的。

當男孩因為某些事情傷感流淚時,家長往往勒令他們停止,或者溫和地取笑:男生還哭?不夠勇敢。男子漢大丈夫,快停了吧。

其實,哭泣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不讓孩子宣洩,硬是壓抑下去,這股負能量定會在將來某個時刻影響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很難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將來沒有足夠的情商處理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情緒教養,第一步是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你可以先抱著他,讓他哭一會兒,再告訴他你這是怎麼了,你為什麼會這樣,你該如何幫助自己。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我們要做的是允許它出現,在出現後識別它,疏導它,而不是壓制它。情緒處理能力,不是消除情緒,那叫無情,而是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根據當下的情況改變情緒。所謂的情商教育,必須從允許表達開始。

下次再遇到男生哭泣,無論作為旁觀者還是家長,都不要說:男生不哭這樣的話了。他們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