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南澗:脫貧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走進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樂秋鄉聯合村委會大壩地易地扶貧搬遷點養殖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養殖圈舍,一群群豬、牛讓整個養殖小區顯得格外漂亮。

“以前,大家都住在村子裡,家中也都養些豬、牛來增加收入,全村的衛生環境很差。自從建成養殖小區以來,黨和政府給我們架電、接水、修公路,不僅改善了我們的居住環境,還降低了糧食、豬、牛的運輸成本,這對我們農民來說是最大的實惠。”談起養殖小區帶來的變化,正在餵豬的孟國榮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2014年,大壩地村孟國榮因妻子患重病,兩個孩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經“三評四定”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不等不靠,2018年,孟國榮在家養殖生豬30餘頭、肉牛2頭,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以上,實現了脫貧出列。今年來,採用自繁自養方式擴大養殖規模,種豬、母豬、仔豬存欄98頭,賣出仔豬67頭,平均每頭售價1700元,賣豬總收入12萬餘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孟國榮有信心帶領鄉親們共致富。大壩地村有農戶48戶20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90人。在孟國榮帶動下,全村規模化發展養豬30-40頭的大戶達35戶,他們依靠產業發展戶均增收20000元以上。

“我也是建檔戶,看著老孟(孟國榮)家豬養得好,掙到錢,去年開始我也擴大養豬規模,平時存欄基本在200頭左右。”養殖大戶李本榮高興地說道,“在防疫、餵養的方式方法上有老孟支招,今年豬價好,銷售沒有問題,賣了60多頭,毛利潤20萬餘元,收入高了,這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深入實施,不僅實現群眾在家養殖掙錢,而且居住環境和群眾的精神面貌、思想都發生了變化。聯合村黨總支書記連汝晉說到:“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和群眾穩定增收的抓手,通過黨支部引領,大壩地探索出了適合本村產業發展的道路,家家戶戶搞養殖,全村逐漸富起來。”

據瞭解,結合鄉村振興發展規劃,“養殖小區”將繼續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同時利用好養殖產生的便渣,作為蔬菜、玉米和泡核桃等作物的有機肥料,拉長產業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雲南網通訊員 楊學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