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體內的溼氣不同,祛溼的辦法也要因人而異。

秋高氣爽,身體也舒爽了許多,本以為這股秋燥的氣機,可以把積累一夏的溼氣帶走,卻發現自己的溼氣症狀依然存在。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圖源:攝圖網

「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根本不講道理,隨時趁虛而入,季節氣候對它而言,或許只是從炎熱夏日積攢的暑溼,轉變成寒溼罷了。

都說「十人九溼」,現代人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運動量少等等,導致脾胃虛弱,體內溼氣積聚越來越多,就出現以下病症:

口臭、食慾不振、肥胖、水腫、臉與頭部愛出油、面部易生痘、大便稀黏不淨、食後胃脹、大便稀黏、四肢冰涼......

如果符合3條以上,你就已經溼氣入體,需警惕了!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圖源:pixabay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治溼的「十字箴言」

「萬病之源皆於溼」,因此「要想養生先祛溼」。

《素問·至真要大論》:「溼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說的就是最基礎,也是影響最廣的治溼方法,即「苦溫燥溼、淡滲利溼,辛溫發汗」,總結而言就是十字箴言

「發之、洩之、苦之、燥之、溫之」。

不過當時治溼的研究,大多從一個發病因素來考慮,把其簡單歸於外溼、內溼或內外混溼。

至明代《病機匯論·溼門》引入了更加細緻、全面的診斷思路:「治分上下中外」,「治溼宜審虛實」,「治溼宜辨方土」,「治溼宜別陰陽」,「治溼不可專守通利一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從多方面,多維度的診斷和治理溼邪。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圖源:攝圖網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治溼的7種方法

「法不離方,方不離藥」,具體治法的實施總要以方藥為載體。

根據「發之、洩之、苦之、燥之、溫之」的治理原則,祛溼法是應用具有溫燥滲利芳化

等作用的藥物,以調理水液代謝,祛除溼邪的治法。

不過因受邪途徑、病位、病性不同,對病機施治,也產生了不同的治法。

1. 解表祛溼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張仲景也說了:「其在上者,當發其汗」。身半以上,溼氣餘,火氣復鬱,鬱溼相薄,就用治以苦溫,還應同時佐以辛甘發散的藥物解表發汗而祛溼。

適用於:風疹、面部浮腫、小便短少及外感表證的治療。

常用中藥:麻黃、桂枝、金銀花等。

代表方劑:麻杏苡甘湯、人參敗毒散等。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圖源:攝圖網

2. 苦溫燥溼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溼淫於內,治以苦熱」。

苦溫燥溼法是用味苦性溫的藥物以祛除溼邪或寒溼病邪的治法。一方面苦能燥溼,一方面溫能化溼。

適用於:溼邪或寒溼阻於中焦脾胃的證候。脘悶腹脹、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渴不多飲、嘔惡便溏、睏倦嗜睡等

常用中藥:蒼朮、厚朴、法夏等。

代表方劑:平胃散、二陳湯。

3. 苦寒燥溼法

用味苦性寒的藥物以祛除溼邪或溼熱病邪的治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溼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溼熱合邪,一賴苦味燥溼,二則取寒性清熱。

適用於:因熱生溼的溼熱膠結之證。症見身熱不揚、口渴不欲飲、胸脘痞悶、心中煩悶、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色黃、苔黃滑膩、脈滑數。

常用中藥: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等。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等。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4. 芳香化溼法

輕淺的溼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譬如桌上微塵,只要拂而去之,治宜芳香化溼。

芳香化溼法是用氣味芳香,又能化溼的藥物,借其清氣之正,鼓舞人體正氣,以闢除穢濁邪氣,以宜化人體上部溼邪。

適用於:甜膩多涎、口氣腐臭、舌苔垢膩等表證。

常用中藥:藿香、佩蘭、薄荷等。

代表方劑:藿香正氣散、甘露消毒丹等。

5. 溫陽化溼法

溼邪深入下焦,在腑宜化熱,耗陰血;在髒易化寒,傷陽氣。無論化寒化熱,病程日久均會損傷腎之陽氣。

腎陽虛衰,陽不化水,當溫腎助陽,命門火旺,猶如日照當空,則陰霾自散,其溼可除。

適用於:溼從寒化,陽虛不能化水所引起的痰瘀水腫等證。

常用中藥:附子、肉桂、乾薑等。

代表方劑:真武湯。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6. 健脾化溼法

明·趙獻可《醫貫·卷之六·後天要論·溼論》雲:「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溼」。

若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將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水溼。脾氣健運,脾陽充足,自可以促使水溼運化,復歸於常,並絕生溼之源。

適用於:脾胃虛寒的表證。

常用中藥:白朮、山藥、白扁豆等。

代表方劑: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

7. 淡滲利溼法

用淡滲之品通利膀胱水道,使溼邪從小便而出。

溼非人身素有,治宜開邪氣之去路,溼盛則為水,若使邪有出路,非通利水道不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下者,引而竭之」。溼性趨下,正可因勢利導,通利小便使溼邪隨尿而出。

適用於:水溼壅盛之證,尤宜於溼停下焦所致的水腫、洩瀉、癃閉、淋濁等。

常用中藥:茯苓、豬苓、薏苡仁等。

代表方劑:五苓散。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圖源:攝圖網

淡滲利溼法重用茯苓茯苓乃利溼之聖藥,《本經逢原·卷三·寓木部·茯苓》載:「茯苓淡滲,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清宮妃嬪就喜歡食用茯苓糕來祛溼健脾。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穴位、運動祛溼法

1. 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除人體溼氣最好的穴位。

《黃帝內經》認為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承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既是承受全身壓力的所在,又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經脈的樞紐,刺激承山穴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的溼氣。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如果輕輕一按承山穴,有明顯的酸脹痛感,是因為體內有溼氣。按摩承山穴一段時間,身體會有微微發熱之感,是因為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身體上的溼邪之氣,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排出體外。

2. 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一般都缺乏運動,這類人通常會感覺頭暈乏力、四肢沉重等。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養生也推崇「以動助脾」,幫助脾胃消化功能,脾氣健運,脾陽充足,水溼運化歸於常,身體內自然無溼氣。

秋冬寒溼的治溼「十字箴言」

同時,運動能出汗,加速體內溼氣排出,這也是一種排溼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意味著出汗越多對祛溼越有利,大汗反傷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