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街道幹部沉下去 傾心解民憂 9年從“進不了門”到親如一家人

幹部沉下去 傾心解民憂

——仙林街道獲評全國“機關黨建創新成果”金獎第一名的背後

仙林街道干部沉下去 倾心解民忧 9年从“进不了门”到亲如一家人

仙林新村“送崗進千家”招聘會現場。 戚軒攝

“我叫孫金娣,是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黨的十九大代表。”10月31日,深圳,身材瘦小的孫金娣,走上了全國第二屆“機關黨建創新成果”評選展示現場。

在播放《幹部沉下去,服務送上門》的短片後,年逾五旬的孫金娣用一口南京話,回答了專家評委“幹了10年最大的體會是什麼”“基層如何解決黨建與業務‘兩張皮’”的提問。

2個問題,4分鐘應答,最終,作為現場“級別最低”的機關單位,仙林街道不僅獲評最高獎6個金獎之一,且總分位居第一。

本月7日,仙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內,棲霞區委機關工委書記王應松說:“全國報送的324個案例,經層層選拔,最終30個到現場‘PK’。一週前才接到展示方式調整的通知,準備的時間太短了,我們都很緊張。”

一旁的駐街單位代表、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常務副校長張治平笑著說,:“你們不是準備了一週,你們已經準備了9年。”

9年:從千戶上訪到“零上訪”

2010年9月,就任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不久的孫金娣多次接到這樣的電話,“你們200多個居民,正堵著區政府的門呢。”

“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對不起了。‘家醜不外揚’,有什麼話我們回家說。”孫金娣頂著巨大的壓力,終於把他們帶回了街道。

會議室裡,面對著兩三百位居民的抗議,孫金娣下定了決心,“政府和群眾,不該是這樣的關係。”

仙林新村是街道唯一的拆遷安置房小區,1617戶居民多是昔日仙林農牧場的原住民。針對拆遷安置、“4050”人員就業、改制職工託管等遺留矛盾,很多居民踏上了上訪之路。高峰時,這裡的上訪戶逾千人。

“要想好,大做小”,下沉到居民身邊觸碰“火藥桶”。孫金娣帶著街道、社區的幹部,一頭扎進了小區。

當時的仙林,高峰時有千餘輛“黑車”在非法營運,其中700多輛是仙林新村居民開的。棲霞區和大學城管委會集中整治非法營運車輛期間,街道幹部忙得連軸轉,四處託人幫“黑車”司機找工作。

社區主任宣鋒找到一家公司反覆“說情”,最終讓一位居民成為老總的司機。宣鋒說:“靠‘堵’不能解決問題,大學校車、公交車、灑水車、垃圾車,只要有開車的活兒,我們就上門請求優先錄用仙林新村居民。”

非法營運車輛消失了,街道又張羅幫年紀較大的居民找工作,先後推薦180多位居民擔任保安、保潔、保綠員,月收入都是3000多元。

張治平還記得有一次接到孫金娣的電話,“學校物業還缺人啊?仙林新村有兩個居民家庭困難,請幫幫他們。”兩個月後,學校物業終於空出兩個崗位,張治平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孫金娣。他說:“仙林大企業大公司少,找工作不容易。居民找不到工作,街道工作就不好做,學校當然要全力幫忙。”

娃兒讀書最缺課外輔導,街道找到南師大,專職教師每天下午走進仙林新村,免費“一對一”輔導50多名小學生。從2013年3月至今,“免費家教”已堅持了6年半。

2010年,孫金娣在推進黨建引領“六化融合”社會治理創新之初,住在辦公室裡半年多,直到當年街道實現“零上訪”。

去年,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在江蘇調研時指出,仙林連續9年實現“零上訪”的創新做法,是新時期城市版“楓橋經驗”。

9年:從“舉目無親”到“萬名黃馬甲”

2011年4月19日,是正團職轉業的徐駿到仙林街道報到的第一天。當天,他就與同事一道加班,直到坐晚上11點半的最後一班地鐵回家。昨天,他對記者說:“孫大姐永遠是街道最後一個回家的。我跟她拍胸脯說,‘大姐你在一天,我肯定頂一天’。”

徐駿報到時,正是仙林街道制定推行“網格化”的關鍵一年。街道把轄區劃分為三級網格,一級網格以社區為單位,二級網格根據地域面積、小區和人口數劃分,三級網格具體到駐街單位和樓棟。街道共設立10個一級網格、156個二級網格、1786個三級網格。大到高校,小到個體戶,悉數納入網格,“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今年66歲的鄒小美退休後隨兒子從南昌來到仙林。“真是舉目無親。”鄒小美說,“網格員走訪時,我忍不住抹淚,說起自己30多歲時愛人因公犧牲,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的艱難。從此,我就多了一大群‘家人’。”

街道社區的大小活動,網格員都拉著鄒小美參加。她很快就穿起“黃馬甲”,加入了志願服務隊。治安巡防、志願服務、揚塵管控,鄒小美成了“頂樑柱”。從2016年至今,她所在的社區志願服務隊從10多人發展到千餘人。

兒女落戶南京,來自五湖四海的父母也隨同前來,自然“舉目無親”。68歲的喻小萍2012年退休來仙林後,除了帶孫子,心裡總是“沒著沒落的”。

剛剛當上社工的潘家燕在杉湖路社區認識舞劍鍛鍊的喻小萍後,問她“能不能參加小區垃圾分類志願服務”。沒想到這一問,“問”出了一個仙林街道“萬家歡”志願服務隊總隊長、全國最美志願者。早上4點起床,巡查9個工地,組織志願者開碰頭會,走家入戶探訪……喻小萍微信運動步數天天超過2.5萬步,仙林的“黃馬甲”超過1萬人。

2016年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在仙林調研時,稱讚仙林模式是“群眾路線在新形勢下社會管理中的一種集中、典型的體現”。

9年:從“進不了門”到親如一家人

2018年11月1日,仙林街道在當月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宣佈:成立12支水治理突擊攻堅小分隊。

仙林有12條河道、352個排口,涉及全部的12所高校、60個單位、35個居民小區。這次治理,不僅要動員高校、單位、開發商掏錢,還要解決好群眾矛盾和安全隱患。

截至目前,駐街單位和高校投入資金已達4970萬元,正在全面推進各單位和高校內部雨汙分流工作。

“最初拜訪高校時,很難‘進門’。”街道主任歐立祥說,“高校和小街道,級別差太多了。”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踏破腳皮,街道開始一家一家做工作,解決高校實際困難。

南大和園小區居住有教職工4492戶,從幫獨居老教授安裝坐便器扶手,到跟蹤4年化解一起鄰里衝突,再到中秋節組織教授院士們品嚐“百家宴”,街道的服務贏得了高校的認可。

如今已當上和園社區書記的潘家燕說:“2017年環境大整治時,我見到了南大校長在文件上的批示:‘按仙林街道的要求辦’,感動極了。”

從2013年起,街道發動南大、南師大、泰康鼓樓醫院等46家單位,成立“仙林一家親”協會。截至目前,成員單位累計出資526萬元,表彰獎勵了6524名“最美仙林人”。去年年初的南京暴雪,收到街道發出的求助信息,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的3000多名學員第一時間奔赴街頭,確保“一夜雪無”。

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視察仙林街道時點讚道:“你們真正實現了群眾工作群眾做。”

9年:從“六化融合”到“常青樹支部”

本月10日上午,仙林新村小區內熱鬧非凡,小區每家每戶都派出代表,參與“千家志願大掃除”活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常青樹”,仙林新村每個單元入口,都貼著這樣的標語。居民吳雲發說:“回想起當初指著工作組成員鼻子罵的情形,真是過意不去。”

時間回到2017年,當時仙林新村的1000多戶居民,已“佔據”1056個地下室多年,開麻將檔、出租住人、建小冷庫……多次發生火災,環境髒亂差。那年,街道下決心清理地下室,迎來的當然是牴觸。

考慮到吳雲發的兒子沒有工作,街道幫他找到了保安特勤的崗位;居民董芳是公交司機,得知她身體不好,孫金娣帶隊到公交公司,請單位給予關心……

攻堅10個月,老百姓從不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參與,從參與到誇讚,沒有一戶上訪,“地下室頑疾”徹底消滅。其間,僅孫金娣一人,就跑了百餘戶居民家庭。

2018年春節前夕,仙林街道召開了一次史無前例的“仙林新村家家戶戶黨員群眾大會”,2200多位居民把會場坐得滿滿當當。

除了點贊,孫金娣還指出了小區民風社風存在的問題。69歲的老黨員於文寶說,孫金娣每指出一條居民中的不良風氣,就彎腰給“叔叔阿姨”們鞠躬一次,6條“建議”,她6次鞠躬……

“做最好自己、做最美黨員、做最美家庭”的民風社風,由此逐漸融入居民的一言一行。

堅持黨建引領,街道以網格化為機制、信息化為手段、社會化為支撐、群眾化為基礎、法治化為保障、精細化為目標的“六化融合”社會治理創新,攻破了基層治理的一個個難點。

32.67平方公里的仙林,有35個居民小區、23萬常住人口、1243名直屬黨員,街道先後榮獲中共中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國家級榮譽18個。

去年夏天,街道在小區、商業街區、建築工地等成立了24個由黨員居民骨幹擔任書記的“常青樹”黨支部。今年,伴隨著主題教育的不斷深入,街道“常青樹支部”將繼續擴容,擴展到每個小區、每個街區、每個建築工地。

今年7月25日,中央主題教育第三巡迴指導組組長於迅在仙林檢查指導工作時說:“仙林(大學城)是學習的地方,更是出經驗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