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作證(一)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天山北麓中段,融化的雪水,千萬年地流淌,割出了深深的峽谷,割開了山脈的本來面目——雅丹地貎,呈現出一個層次分明而又色彩斑斕的世界。雪水在峽谷中匯成了瑪納斯河,清澈、碧綠,百折千回,野馬一般,肆無忌憚地衝撞、奔騰。

直到轉過將軍山,掙脫山的懷抱,是一馬平川,咆哮的河水像被將軍突然馴服了,變得平靜安穩,心甘情願地沿著人工溝渠,澆灌望不到邊際的棉花地、麥田和葡萄園。馴服野馬一般的瑪納斯河的,就是王震、張仲瀚等第一批軍墾領導人率領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公元1950年,王震將軍就是站在將軍山上,指點江山,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進駐天山北麓瑪納斯河畔,在人跡罕至的戈壁荒原,仗劍扶犁,屯墾戍邊,把一個饢都賣不出去的戈壁荒村,規劃成街道整齊、綠樹成蔭的小上海。為了把心中的理想變成大地上的現實,從此,這支從井岡山到南泥灣359旅的鋼鐵隊伍,出征天山,在石河子留下了墾荒第一犁,靠著住地窩子、穿百納衣,憑人力犁地,靠一鍬一鎬地勞作,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新疆第一匹布,做出了新疆第一塊方塊糖,硬是在荒蕪的土地上建起了“共和國軍墾第一城”。五十年代共和國的地圖上,悄悄地增加了一個新的城市地名,新中國最年輕的城市——石河子。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近70年的艱苦奮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從無到有,創造了戈壁建新城、荒原變綠洲的人間奇蹟,贏得“戈壁明珠”美譽。

望著士兵列隊一般整齊劃一的街道,望著開墾出的阡陌縱橫的莊稼地,王震揮毫寫下一首《兵團的根》:

生在井岡山,

長在南泥灣;

轉戰數萬裡,

屯墾在天山。

張仲瀚也為此賦詩一首《感懷》:

雄師十萬出天山,

且守邊關且屯田。

塞上風光無限好,

何須爭入玉門關。

正是因為第一代屯墾人付出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才是戈壁荒灘上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石河子,不僅是一座年輕的城市、英雄的城市,還是個浪漫的城市、藝術的城市,楊牧曾在這裡工作生活,艾青在這裡留下足跡,胡楊、紅柳是他們浪漫的性格,頭枕戈壁、仰望星空是他們的生活,吟詩作畫、載歌載舞,是他們的時尚,就連將軍,都是詩人。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時光荏苒,一個甲子匆匆而過,2016年12月中旬,一場大雪覆蓋了石河子。本來是滴水成冰的季節,可這座城市卻迎來了一批最暖人心的建設者,那就是遼寧第五批援疆工作隊,八師石河子市的第三批援疆幹部來到了這座“戈壁明珠”,他們是分別來自大連、阜新、鐵嶺的三支工作隊。

與以往的工作隊不同,這批援疆幹部,不再是先提拔後進疆,而是平職進疆。其實,這是對幹部的最大考驗,習近平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面對國家需要,怎麼辦?進駐八師石河子市的35名幹部人才用行動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義無反顧。

當然,援疆幹部人才,都是按照新疆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拔出來的,要有過硬的本領,還要有甘於奉獻的犧牲精神。用組織部門的話來說,是“選硬人”和“硬選人”。

最先來到石河子領隊的三位“硬人”分別是:遼寧援疆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八師分指揮部指揮長、阜新援疆領隊、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常委、八師副師長林艾民,遼寧援疆前方指揮部黨組成員、八師分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大連援疆領隊、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常委、八師副師長劉新銘,遼寧援疆前方指揮部班子成員、八師分指揮部副指揮長、鐵嶺援疆領隊、石河子市副市長苗宇。

三位“硬人”,一到新疆,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發展問題。怎麼發展?當然是科學的發展。遼寧援疆八師石河子市分指揮部根據新形勢下自治區和兵團對援疆工作的安排部署,按照產業援疆的具體要求,經過廣泛調研,確立了“五個一”的工作思路,既:打造一個園區、確立一個產業、探索一個模式、形成一個亮點、樹立一個形象。三位“硬人”靠過硬的本事,證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用三年的時間,全部實現了既定目標。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2019年9月6日,筆者抵達新疆石河子市,採訪八師遼寧援疆幹部人才,一週的時間,住在援疆公寓,日夜接觸,每一天都在感動,雖然採訪每一個人,都不說自己,都想讓我表達別人,但我終於從中瞭解了這個集體,正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1+1+1>3。也就是說,援疆的大連、阜新、鐵嶺3個隊,加在一起,支援邊疆的力度和效果必須大於3。

採訪期間,我參觀了“天地人”大廈,大廈坐落在石河子國家高新產業園區,是遼寧的援建項目,這裡到處可見知名高科技企業的身影,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我奔赴了將軍山綠化園林現場,看到了寸草不生的荒山,被開闢成了城市的後花園。石河子機場,那是大連周水子機場管理模式的翻版,高管階層大多來自大連機場的援疆人才。還有千畝棉田,萬頃林木,一家一戶的維吾爾族家庭,到處都是援疆幹部人才的身影,就連街上跑的公交車,都是遼寧援疆號環保電動車。35名援疆幹部人才,放下自己的孩子,與35位少數民族孩子結對認親,幫助他們以優異的成績全部考上內地的重點高中。

在石河子,他們做的每一件事兒,都是“抓石有痕”,他們的每一天,都在體現我和我的祖國在一起。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上篇 踏“石”有痕

第一節 產業援疆

石河子,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西對接的重要節點,怎樣把這座“戈壁明珠”變得更加閃耀?怎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到新疆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中的“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新疆”落到實處?那就是高起點推進產業援疆。

在石河子老城的南部,呈現一片新開發的高新產業園區,新區中“天地人”大廈獨樹一幟,造型新穎時尚,引人注目。遠遠望去,三座深藍色的高樓,高中低相互牽連,比肩而立,既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又象徵著頂天立地的一種自信、開放與向上的氣質。

這座建築是2015年遼寧投入3000萬元援疆資金支持建設的,旨在為石河子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建設“雙創”孵化基地。2017年春節過後,新一輪援疆幹部人才全部在石河子聚齊,望著上一輪援疆建設成果,怎麼才能讓大廈發揮更大的效果,不讓它束之高閣?

遼寧援疆八師石河子分指揮部牢記援疆的使命,著眼實踐,堅持產業援疆為重、隊伍建設為本、作用發揮為先、創新引領為要,對產業援疆和招商引資工作進行了深度謀劃和精心佈局,走出了一條“對口援疆、招商引資、園區產業集聚‘三位一體’”發展的新路子。科技創業園成為這場實踐創新的主戰場。

既然來到了石河子,那就做踏“石”有痕的事情,他們立下了誓言,用三年不長的時間,做一生無憾的事。

於是,他們調動一切資源,開始了“天地人”大廈的軟件建設,分指揮部在前方指揮部和遼寧省發改委的支持下,在這裡建設集創新、創業、產業、投資、服務五項功能於一體的遼疆新經濟創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互聯網產業、新材料大數據服務平臺等。

思路清晰了,馬上築巢引鳳。遼寧援疆前方指揮部整合了1100萬元援疆資金,支援石河子的遼疆高新產業創業園的建設。有了資金支持,建“巢”就要建成國際一流的,讓走過“一帶一路”所有的客商,流連忘返。為此,他們找了國內IT連鎖第一強的新經濟實體投資運營商——浙江頤高集團,為創業園提供運營服務,探索一條“援疆搭建平臺、平臺服務企業、企業自主創新”的援疆模式,建立和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孵化產業鏈,加快拓展高新區科技創新平臺。

浙江頤高集團不愧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國電子商務百強企業,在科技創業園3800平方米的物理空間裡,遼疆新經濟創業園已基本成型,裝修一新的工作環境簡約流暢,盡顯時尚現代感。一塊塊電子屏幕、一個個電腦桌,躍動的是數據,傳遞的是信息,收穫的是效率。在這裡,才能真正體會到“互聯網+”的巨大魔力。

平臺確定了,誰來入駐園區?招商引資迫不及待,一場招商的大戲拉開大幕。

2017年5月17至18日,正值“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剛剛閉幕之際,遼寧援疆前指與石河子市政府共同主辦了產業援疆招商引資項目對接會,共建“遼疆兵團節能環保產業園”和“遼疆天富節能環保產業大廈”的簽約儀式。簽約儀式上,中天碳暖集團、華東有軌電車設計公司、江蘇喬治海因茨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介紹了項目。

2017年10月29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華燈璀璨,“新疆石河子‘一帶一路’好項目對接峰會”在這裡舉行,師市上演了一場“峰會式”招商大戲,政府領導主題演講,企業好項目路演推介,圓桌會議面對面交流,招商項目精準對接……“峰會式”招商模式成功開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這場大戲,杭州只是開幕,20天后在石河子市舉辦的“中國企業好項目走進石河子”活動才算達到高潮,通過杭州峰會結識的浙江、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的100餘位企業家再次聚首石河子市,成功簽約12個項目,招商引資成果落地生根。

八師分指把產業援疆作為重中之重,把招商引資作為主攻方向,他們“五加二、白加黑”,爭分奪秒,分析新形勢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石河子的產業特點,大膽創新,對產業援疆和招商引資工作進行了精心謀劃佈局,確定了“綠色、環保、低碳”的發展理念,以“先進環保、高效節能、資源循環利用”為核心,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然後分頭行動,把觸角伸延到全國,只要能招來的商,決不輕言放棄。

到了2017年底,成效明顯、亮點頻現。他們首先與金融部門協商,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為4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100%用於遼疆產業園區入園企業或項目。其他引進落地並開工的項目有10個,投資額46.1億元;簽約項目7個,投資額8.36億元;重點在談項目及意向項目15個,投資額19.3億元。

至此,產業佈局總體定型,建設資金基本落實,項目運作確有保證。已有兵團碳排放交易中心、越隆達總部、天藍環保公司以及一批節能環保企業入駐節能環保產業園。

2018年8月20日,雖已立秋,但石河子仍驕陽似火,熱情不減。位於石河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科技創業園熱鬧非凡,讓人期待已久的遼疆新經濟創業園運營啟動儀式在這裡舉行。來自區內外近百名企業家、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商會代表、新聞媒體朋友齊聚創業園微巢學院——互聯網電商培訓中心,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在運營啟動儀式上,頤高集團副總裁孫力先生說:“創業改變未來,創新轉型實體,是頤高二次創業的使命。我們落戶石河子高新區,就是要把新經濟元素植入園區,通過新經濟模式、新經濟手段幫助傳統產業尋找新的機會,創造新的未來。”

在二樓樓友會工作室,牆上數十位創業導師的圖片格外引人注目。樓友會是一家以眾創空間系統化運營為主、以創業項目投資為導向、以眾創空間服務為核心的眾創平臺,致力於打造城市創新創業生態圈,構建全國創業高速公路網,連接頂級投資機構、優秀創業導師,整合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和主流媒體資源,為優秀創客提供全方位的創業服務。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1+1+1﹥3的模式,在這裡盡情地展現了出來。林艾民說:“失敗的團隊沒有成功者。”他莊嚴地承諾:“我們將整合援疆幹部人才的智慧和力量,調動大連、阜新、鐵嶺以及遼寧省乃至全國的資源,‘組團式’援建石河子高新區,為師市城市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石河子高新技術發展,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打造高新區科技創新城貢獻遼寧援疆力量,努力把對口援疆工作推向一個新臺階,把美好願景早日變成美麗現實。”

遼疆新經濟創業園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項目有:億脈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微巢學院——互聯網電商培訓中心、頤居草堂——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眾創空間——線上樓宇大數據線下頤高萬創中心,以及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諮詢中心、新材料創新展示中心、“尋材問料”新材料大數據平臺等。目前,70餘家企業和科研服務機構簽約入住產業園,還有40多家企業等待入住。

遼疆新經濟創業園的成功啟動運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石河子,在新經濟的浪潮中已揚帆起航、破浪前行。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第二節 智力援疆

實事求是地說,遼寧援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智力援疆。本文所寫的智力援疆,落足點在於高科技援疆,由於篇幅所限,只能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支持石河子天業集團科技創新的例子。

新疆天業集團是八師所屬的大型國有企業,擁有2家控股上市公司,下屬產業涉及塑料製品、化工、熱電、電石、水泥、礦業、建材、節水、物流等多領域,是國內PVC產業的領軍企業,連續多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2010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天業集團簽訂了全面技術合作協議,此時,正是天業集團調整產業結構、謀求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乙二醇項目,因相關技術不過關,企業生產的電石尾氣只能當成燃料使用,而一噸乙二醇的價值是電石的好幾倍,可我國卻嚴重依賴進口。

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是該項目的技術,不僅在全國,在全世界也沒有經驗,天業集團把解決難題的目光投給了大連化物所,這裡培養和造就了不少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和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2011年2月,大連化物所派來了46歲的高級工程師李世英,主攻年產5萬噸的乙二醇項目。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李世英帶領他的團隊,不斷與大連化物所領導、專家尋求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夜以繼日地開展調研和論證,大膽進行嘗試。他說,“如果能將電石尾氣充分利用,生產出高附加值的乙二醇,不但能為國家填補技術空白,還能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更是天業集團走循環經濟道路最好的說明。”

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到遼寧和新疆的科研人員,李世英的身後有著強大的科研團隊,他們有信心攻破這個世界性技術難題,摸索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結合企業特色的一條創新之路。

從此之後,石河子市的援疆幹部們來了走,走了又來,但唯獨天業集團的李世英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釘在了天業集團。從2011年到2019年,9年來變化的是他的職務和年齡,不變的是他對新疆、對兵團、對天業集團的熱愛,他被同事們笑稱“援疆釘子戶”。

遼寧省對口援疆八師石河子市的人才工作期限是一年半,2012年6月30日,李世英第一批援疆工作結束時,因為5萬噸乙二醇項目還沒有投產,他申請援疆延期,繼續留在天業集團工作。當年的7月1日,李世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總,你不能回呀,天業集團需要你。”天業集團領導挽留李世英。

“李總,天業集團提出‘奮起再次創業,打造千億天業集團’的宏偉目標,要投資建設十戶灘新材料工業園區,其中60萬噸乙二醇項目由你負責,你留下來吧。”

“李總,等新材料工業園區一期建成後,你再走吧……”

從大連化物所第三批、第四批到第五批援疆結束,這期間李世英的職務變成了天業集團副總經理,主抓了二期乙二醇、1,4-丁二醇、60萬噸乙二醇等多個項目。就這樣李世英因工作需要,在援疆期滿後一次又一次被挽留在了天業集團。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每次選擇留下,李世英知道身上的擔子又重了,要乾的工作更多了。“天業集團領導沒有把我看做是外來掛職幹部,早已把我當作本企業的員工了,我現在無法離開天業集團。”李世英笑著說。

與李世英共事9年的天業集團匯合新材料有限公司現場副總指揮鄧建康說:“李總幹工作認真負責,考慮問題具有前瞻性。他從大連來天業集團援疆掛職,一干就是9年,幫助企業解決各類難題,非常了不起。”

“李總幹起工作來全力以赴不要命,十足一個東北鐵漢。”李世英的天業集團同事陳財來說,“李總為天業集團項目牽線搭橋,成功與大連化物所共同組建了‘催化聯合研發中心’、共建大連化物所新疆天業集團研究院並攻關無汞催化劑項目、解決原料需求問題、設備問題以及開創煤化工論壇……”

李世英在天業集團9年不走,現已是第六批援疆了,同事們給他起了“援疆釘子戶”的綽號,沒想到他對這個綽號欣然接受。李世英說:“‘釘子戶’是貶義詞,但‘援疆釘子戶’這個綽號我很喜歡,表明我對新疆、兵團和天業集團有著深厚的感情,不捨得離開,像釘子一樣釘在最需要、最關鍵的工作崗位上,我感到無上光榮。”

“2013年,天業集團乙二醇一期年生產能力是5萬噸;二期20萬噸早已投產,10萬噸擴建工程基本完成;正在加緊建設的是60萬噸。到明年年底,天業集團乙二醇年生產規模將達到百萬噸,將成為國內最大的乙二醇生產企業。”李世英說,“乙二醇可加工生產出高檔聚酯衣服面料,現在國家每年消耗乙二醇1300-1400萬噸,其中800萬噸依賴進口。天業集團走新材料之路,未來發展不可估量。”

時任天業集團黨委副書記、黨委組織部部長夏月星說:“李世英連續9年援疆工作在天業,他的身上有著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他把自己的才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天業,他已經將新疆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了。”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李世英忘我地工作,9年裡幹出了驕人的成績,但在他內心,最對不住的是妻子和兒子。

按照援疆掛職幹部休假規定,掛職幹部每年有一個月的探親假,可9年裡李世英沒休過一天援疆探親假。李世英患有膽結石,在他身體生病時也靜不下心來治療。實在堅持不住了,他就隨便吃點止痛藥,然後又撲在工作上。在一次項目調研過程中,他病倒在床上,整個人疼得翻來覆去,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落下來,整件衣服都已溼透,他愣是一聲沒吭。第二天,他便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李世英說:“我被天業集團領導和其他援疆幹部的工作熱情所感染,我是一名黨員,這裡的工作需要我,我怎麼能走?怎麼能休息?”

“說實話,每次援疆期限到期,我也想過離開,想回到家中照看妻子和兒子,但是手上主抓的項目沒完成,天業集團更需要我。”55歲的李世英慚愧地說,9年裡家中無論發生大事還是小事,他永遠像個外人幫不上忙。

“我生病需要他照顧,他不在;走時兒子上大三,現在兒子都留學回國工作了,他還沒有回來。剛開始,我還催他回來,可每次催他都沒用,他一心撲在幹不完的工作上。現在我只有支持他,提醒他幹工作也要多注意身體,不要累著了。”李世英的妻子王燕對視工作為重的丈夫,抱怨中包含著理解。兒子李笠對父親的援疆工作默默支持,將自己的QQ簽名改為“我是新疆人”。

薦讀 | 天山作證(一)

李世英(中)和同事交流工作

9年的時光太過漫長,想念家人時,李世英就給家人打電話和視頻聊天;每年利用春節假期與家人短暫團聚時,他回到家中總是儘可能的多幹點活,以彌補對家庭的虧欠和對妻子的愧疚。

工作中辛勤的付出,李世英得到了各級各部門的高度肯定,榮獲了對口援建八師石河子市工作成績顯著三等功4次、兵團優秀援疆幹部人才、兵團60週年大慶“最美兵團人”等榮譽稱號。2018年,李世英又榮獲了師市突出貢獻獎、師市拔尖人才榮譽稱號。

在獲得的所有榮譽中,李世英最看重的是“最美兵團人”榮譽稱號。他說:“270多萬兵團兒女長年累月在新疆開發建設、辛勤工作、幸福生活,我在這裡只工作了8年就評為‘最美兵團人’,內心有愧。兵團、師市給我這麼高、這麼多的榮譽,我更應該發揚老一代兵團人吃苦耐勞、勇於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工作幹得更好。”

“2020年,國家15個省部委將推廣煤制乙醇汽油,我還想借助大連化物所的先進技術,攻關煤制乙醇烯烴項目,更好地助力天業集團的發展。”李世英說,“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配合好天業集團的各項工作,一直幹到企業成功轉型的那天為止。”

在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嶄新面貌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2019年7月22—23日,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中宣部舉辦2019年“最美支邊人物”發佈儀式。儀式上,李世英獲得“最美支邊人物”榮譽稱號。

年底,這一屆的援疆時間已滿,李世英再次遞交了繼續援疆的申請,成了一位名符其實的“援疆釘子戶”。

“兵團兒女屯墾戍邊的精神時時刻刻感染著我,使我愛上了這片土地。”李世英說,“我已經把自己當成新疆人、兵團人、天業人,我要把一名援疆幹部對祖國、對家人的愛延伸到對援疆事業、對援疆工作的貢獻上。”

(未完待續)

原創文章,如需轉發,請與石河子發佈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