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核心优势究竟是什么 管理 经营 科技?可能全错了

关于中国平安,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过去两年中发过几个帖子向大家求教,但是没有人回应。

在平安破位之际,再发一次求教贴。

惯常我们提到平安的优势的时候,经常说的是它的经营、管理与科技等等,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些并非最重要的。对任何企业,最重要的都是无米之炊的那个米,即销售,或者说销售收入。

与银行相比,保险的同质性更强:

1,银行业务是可以做出一定差异化的,比如某些基金由某些银行代销,另外的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2,银行可以破产,之后储户只能拿回存款保险范围之内的资产,保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问题是,相对于同业,客户为什么选择我,而不选择别人。对于招商银行,这个问题我们是清楚的。

但是对于中国平安,这个问题我不清楚,而且我从未发现网上有人深入讨论。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搞明白,谈价值投资有点奢侈了。其实对于平安来讲,这个问题更严峻,因为保险的同质化比银行严重得多。

客户为什么会选择平安?因为它的名气大?因为它的客户代表厉害?……这种优势可持续吗?相对于相知多年值得托付的中国人寿,这种优势稳固吗?平安产品在价格上是没有优势的,比同业贵。

经营、管理与科技,这是券商对平安优势的描述,被很多人接受。但这可以解释平安业务的良性发展,却解释不了平安成长的根?即:大家为啥去买平安的保险。

如果失去了保险的根基,那平安不过是吃老本而已。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好。

在评论区,有则回复或许值得参考:

评论一:看前面的人还真没说到点子上,我明确告诉你,其实就是一个词“惯性”,基于先发优势的“惯性”。

不要觉得奇怪,保险公司为什么总是老三家、老七家在前面?后崛起的寿险公司也就是太平还不错,其实也不算新公司了。中国平安1988年成立,先是做产险,那时候人保和人寿还没有分家,业务都是坐等上门,平安人的主动出击开拓了市场。中国大陆引进个人寿险从1994年开始,友邦受地域限制,

是平安开启了全国的个人寿险销售高潮。

不要小看这个惯性,后面的公司追赶很难。

“惯性”首先体现在客户端,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对老百姓造成了分辨困难,先入为主加上强大的售后队伍,保费一交就是十年、二十年(这是与银行的重大区别),就让一家人几乎绑定了平安。

“惯性”还体现在销售端,迅速建立的业务员队伍和职级晋升利益捆绑(这个又是与银行的重大区别),使得业务员由主管、部经理、总监、高级总监一路升上去,就有了“自己”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队伍”,这个队伍给资深业务员每年带来的管理利益可以有千万元之多。那这个销售的驱动惯性就使得销售队伍的滚雪球能力超强。后来的公司很难超越。

当然,现在这种销售模式的高投入也导致近两年平安的新单增长困难(高投入必然使得产品很难有降价空间),进入瓶颈。这也是今年以来,平安股价蒙上的一层阴影。毕竟,靠一种模式不能永远领先,
尽管综合金融、科技创新一直在探索,但平安的保险销售核心未变,核心的进化还没有出现。

留言二:平安有规模优势,有客户优势,有科技平台优势,有范围经济。比如我是平安银行办业务,就会一起在平安买保险,不会特意去人寿买保险,不会舍近求远。

很多人看不懂平安,是因为不懂。平安保险的资金购买了很多优质资产,比如平安么的10买的是汽车之家,人寿的10亿买的是乐视。看起来账面价值都是10亿,但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写在最后:

一年五倍者如过江之鲫,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点击头像,关注确幸股票APP,分享全球明星股的成长红利。在确幸股票,做更确定的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