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如何提高农民种粮收益?6个要点等待落实

2019年前三季度,稻谷和大米累计进口173万吨,与2018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2.9%;累计进口金额达到60.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为21%,从进口量和金额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主要跟汇率有关,导致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不是很明显,平均进口价格达到了1.75元/斤。再来看看出口的情况,这是很多人忽视的一点,认为进口粮源有不少,实际上今年大米的出口情况明显高于往年,前三季度累计出口大米215.35万吨,同比增幅为56.3%;交易金额为55.4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9%,看到这样的出口量,相信不少人感到意外,没想到今年大米出口量反而超过了进口量,只不过出口的单价低于进口的价格,平均出口价格只有1.29元/斤,与进口大米的价格差为0.46元/斤。2019年10月大米出口25.1万吨,同比增长156.4% ,交易金额为6.4亿元,同比增长42.3%,平均出口单价为1.27元/斤。

当前正是2019年中晚籼稻和粳稻陆续供应市场的时候,水稻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农民种粮收益的多少,从主产区的秋粮收购进度来看,中晚籼稻和粳稻同比是偏慢的,截止11月10日,中晚籼稻累计收购1546万吨,与2018年同期相比减少了94万吨;粳稻主产区累计收购了628万吨,与2018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17万吨。出现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天气因素,导致部分地区收割有所推迟,另一方面是因为前期水稻价格偏低,种植户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那么在多地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后,后期水稻价格能否稳步上涨呢?个人认为启动托市收购,有利于水稻价格收购价稳步上涨,但普通稻谷涨幅空间有限,对此有以下四点观点。

进口大米均价1.75元/斤,如何提高农民种粮收益?6个要点等待落实

稻谷和大米出口情况

一、多地执行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有利于水稻价格平稳收购

今年率先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的为安徽地区,在10月22日正式开始,随后11月4日河南、湖北和四川三地也启动了该预案,没过几天江苏地区同样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在基层农户售粮高峰期启动了该预案,一方面是说明前期当地收购价相对偏低,另一方面可以稳定当地市场,给了农民一颗定心丸,至少符合标准的粮源不会继续下跌。根据11月18日粮食收购价格周报看,中晚籼稻的平均收购价格为1.25元/斤,其中价格偏低的为河南地区,平均收购价只有1.17元/斤,湖北、四川地区中晚籼稻平均收购价已经达到1.26元/斤。目前东北地区粳稻价格表现相对较好,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平均收购价分别为1.34元/斤、1.45元/斤和1.42元/斤,与上周相比出现了小幅度上涨。

二、临储稻谷竞价销售起伏不定,需求企业观望心态较为明显

由于早籼稻基层农户售粮已经结束,目前市场上交易的重点是中晚籼稻和粳稻,为了尽可能降低稻谷的库存量,早籼稻的竞价销售也在正常运行着,基本上单周投放量控制在30万吨左右。不过从近期的交易结果看,需求企业观望的情绪较为明显,11月15日计划投放30.23万吨2016—2018年的早籼稻,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零成交,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说明需求企业对于陈粮竞拍的价格还是难以接受的。而2014—2015年的早籼稻成交率有高有低,江西、湖南、安徽三个地区计划投放27.46万吨,最后成交了4.08万吨,成交率为14.87%,从这几个地区的成交情况看,安徽地区表现较好,成交率达到了78.95%,当然也是投放量最少的;江西地区投放量较大,达到了19.92万吨,综合成交率为11.33%。2014年、2015年早籼稻竞价销售之所以相对较好,主要还是在于成交的价格,平均成交价为0.96元/斤,临储稻谷成交率忽上忽下,也反映出需求企业的采购心态不是那么积极的。

三、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惜售心理一定程度上利好于水稻价格上涨

当前很多种植户需要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种粮成本不断增加,像水稻种子、农药、化肥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还有涨的较为明显的是人工费,有的还有地租,这些成本的上涨有的看起来不多,但积累到一起,再加上种植面积大的话,成本增加的会更为明显。再加上种植水稻产量的高低也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是虫害问题,虫害高发的话,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是天气因素,比如今年南方多个地区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使得部分地区水稻出现减产,这种变化对于种植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如果粮贩上门收粮时的价格偏低,很多农民宁愿暂时不出手。从市场供求来说,基层农户惜售增加,新粮供应量就不会明显增多,对水稻价格来说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四、粮源供应充足,加上消费需求有限,后期稻谷价格上涨乏力

自从五个地区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后,很多人对于后期的水稻价格也是比较看好的,认为会在托市收购的带动下,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对于这样的观点,个人认为上幅度上涨是会有,但想要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可以说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总体上水稻供应量是充足的,新粮和陈粮加起来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要,更何况还有进口粮源可以补充市场,再加上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也正是为何近几年水稻价格上涨乏力,国内的市场行情基本上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水稻价格上涨空间很小,特别是普通水稻,如果没有托市收购,还存在下跌的风险。

进口大米均价1.75元/斤,如何提高农民种粮收益?6个要点等待落实

影响水稻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在的因素,同时也有外部的因素,对于种植户来说,肯定是希望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提高种粮收益,只有种植水稻能挣钱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不过想要做好这一点,不是一两个种植户可以解决的,可以说关系到宏观方面,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努力,让种植户能够安心把粮食种好,收入上也有保障,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六点去拓展。

1、减少普通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优质粮源供应量

2017年、2018年连续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相信对市场行情比较敏感的种植户就已经有所察觉了,如果还依然大面积种植普通水稻,可以很明确的说对应的价格难好转,因为上面给出这样的下调收购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消费市场反馈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口感差的粮源,哪怕价格便宜,销量也很一般,而一些品质上等的粮源,即使价格高些,但一样受欢迎,销量反而比价格便宜的好,这跟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原来水稻食用是追求温饱,解决的是最基础的需求,可现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已经发展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的问题。市场需求在变化,种植户就需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把普通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调减掉,有条件的地方适量增加优质品种种植面积。

2、适度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减少种粮综合成本

这里面为何说要适度发展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是因为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平原地区,使用机械化操作相对容易些,容易形成规模,而丘陵山区、梯田等相对特殊的情况,很多时候大型机械就难以操作起来,还有就是很多地方可耕作资源相对较少,各家地块较为分散,导致种粮成本居高不下。为了减少综合开支,就需要因地制宜,尽量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职业农民,增加种粮的科技含量,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有利于降低成本,在水稻价格比较平稳的情况下,能够把成本降下来,那也是等于增加了收益。

3、执行差异化收购,真正体现优粮优价

近几年一直提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一些种植收益偏低的品种减少种植,适度增加一些种植效益高的,水稻就是其中调整的一种,鼓励种植户往优质品种方向发展,但从水稻最低收购价的情况下,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出优粮优价。比如2019年中晚籼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26元/斤和1.3元/斤,并没有在品种上进行区分,收购的标准和实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很多优质粮源没有得到真正的优价。如果后期执行差异化收购,拉开普通水稻和优质水稻的价格差,比如说普通的水稻1.2元/斤,优质的品种1.8元/斤,相信种植户的观念立马会转变过来,优质粮源的种植面积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把补贴落实到真正种粮的种植户手里

现在种植水稻不仅不要交粮食,而且还有一定的种粮补贴,这是几千年来农民没有享受过的福利,可以说赶上了好时代,当然现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近几年种粮收益有所下滑,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单纯的提高粮价不太现实,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增收,这就需要相关方面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农机、农资、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让更多的中小种植户从中受益,特别是资金扶持方面,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留给真正种粮的农民。只有种植户得到了有效的扶持,种粮收益就有提升的可能性,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农业的发展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5、延伸水稻深加工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大米的进口和出口数据可以看到,尽管前三季度我国大米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并且同比涨幅较为明显,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差距,进口大米的均价明显高于国产大米,单价偏低是当前大米出口的现实问题。如何提升出口量和金额,恐怕还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努力,比如科研人员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品种,种植户需要改变原来的种植模式,想办法提供水稻的亩产量和品质。目前水稻的深加工领域是相对偏低的,还没有达到玉米的丰富程度,这也说明发展空间较大,如果能把深加工领域拓展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那么相信水稻去库存就不是难事,水稻价格上涨也就是必然的方向,虽然多地也在尝试拓展,但整体上进度偏慢,并且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

6、完善粮库轮换制度,合理安排仓容问题

今年多个省份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不过也有不少种植户反馈,当地的粮库迟迟未开库收购,究其原因不是粮库不想收,而是没办法收,因为仓库没有那么多空间了。从2004年以来,我国对水稻就执行了收储制度,每年在售粮高峰期按照一定的价格进行收购,长期的收储也带来不小的麻烦,收粮入库很容易,如何把陈粮顺利出库,实现粮库轮换就成了难题。如果当地的粮库仓容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就会出现粮库无法执行最低收购价预案的情况,当然托市收购的利好也就难以真正体现出来。从长远来看,粮库的仓容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旦售粮高峰到来,而粮库却是90%满仓,那么10%的空间对提振市场影响力太小。

进口大米均价1.75元/斤,如何提高农民种粮收益?6个要点等待落实

总之,随着多地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相信一些低于托市价的地区,水稻价格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至少会向最低收购价靠拢,当然也不会出现很大幅度的提升,至少普通水稻的价格难达到1.5元/斤。真正想要提高种粮收益,还得改变种植模式,选择一些优势品种,市场需求在变化时,种植户如果不跟着改变,那么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只有适应市场,想办法拓展新的方向,那时种粮才有一定的盼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